《统编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登鹳雀楼》教学设计含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登鹳雀楼》教学设计含反思.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统编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登鹳雀楼教学设计含反思教材分析:古诗二首包含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登鹳雀楼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登楼远眺依山的落日和奔腾的黄河有感而作,折射出不凡的胸襟抱负,为远望之作。诗文注音并配以插图,旨在让学生借助拼音识字、朗读及认识事物,借助插图感知风景欣常美。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像标要求,1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2,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3 .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4
2、 .增强课程实施的情景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5 .倡导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教学建议:二年级学生属于低年级学段,已经认识了七八百字,能够利用汉语拼音进行拼音读物的朗读,初步掌握断句的方法,但语言的品味能力较弱,需要适度地引导。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登鹳雀楼,会认依、尽等5个生字,重点会写黄、层等4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并背诵古诗,体会诗境和道理。教学重点:学习古诗登鹳雀楼,会认依、尽等5个生字,重点会写黄、层等4个生字。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并背诵古诗,体会诗境和道理。做学过程:I(-)新课导入1 欣赏古楼:出示鹳雀楼的图片,让学生在欣赏鹳雀
3、楼的同时,知道鹳雀楼与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化名楼。2 ,揭示课题:出示课题:登鹳雀楼唐王之涣明确:鹳雀楼在山西省永济市,因有鹳雀栖息而得名。教师:同学们,请问登“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请用登字组词造句。3 .走近作者:王之涣,字季凌,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他的很多诗被当时乐工制作乐曲,广为传唱,深受人们喜爱。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二)掌握生字1朗读古诗:指导朗读,借助拼音朗读古诗;圈画出生字;划分朗读节奏。2 .朗读欣赏:用不同的方式听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初步感知古诗的内容。3 .我会认:出示要求会认读的字,分别让学生看着读音读,说说这些生字的结
4、构,并用这些生字组词。4 .生字指导:(学生课下自学,课上展示,教师补充重难点)出示生字,读准字音,明确生字的结构、部首、笔画、音序。出示生字的书写动画,让学生观察字的笔画,并跟着动画进行书空练习。(1)依书写指导:撇、捺要舒展,左窄右宽。(3) 尽书写指导:撇、捺要舒展,两点在一条线上。(4) 黄书写指导:中间是由不是田。(5) 层书写指导:云两横上短下长,上窄下宽。(生字组词、造句、拓展运用)(三)体会意境1品读古诗:听音频朗读古诗,注意节奏,读出诗韵,并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2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1)感知诗意:出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让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这样的场景
5、会给人怎样的感觉?讲解咱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并让学生想象:黄河水是怎样流入大海的?(2)体会意境:出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诗句及其诗意,附上鹳雀楼视野宽广辽远、黄河气势磅礴、壮丽、壮观的画面图片,让学生如身临其境,体会意境。3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1)感知诗意:出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讲解欲穷千里目更一的意思,让学生思考:是不是只登上一层楼就可以看见更广阔的风景了?那么这里的“一表示什么意思?串联字义,说一说诗句的意思。(2)体会意境:出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句及其诗意,结合视频让学生理解:再上一层楼看见的景象和之前楼下所见的景象有什么区别?(3)读诗悟理:教师:为
6、了看见更多更广阔的风光就要登上更高的楼层,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目的。这说明了什么道理呢?道理: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精神:奋发向上、积极进取。4 .知识拓展:出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比喻即使取得好成绩还要努力;也比喻虽然已达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满足,还要进一步努力。5 ,熟读成诵并学手势舞:出示登鹳雀楼手势舞,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熟读成诵。(四)课堂小结我的收获:登鹳雀楼描写落日西沉时,鹳雀楼下黄河滚滚而来、奔涌澎湃、流归大海的景象。诗的前两句写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后两句把道理融入诗歌中,写出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五)布置作业1观看相关视频或图片了解鹳雀楼的景观。2,试着用画笔画出登鹳雀楼中每句诗的画面。-教学反思教师精妙的语言,媒体精美的画面再现了诗文的情境,让学生情不自禁地产生了“身在此楼中中的遐想,而老师不时假设性的提问:小朋友,当你站在鹳雀楼上看到这情景,会说什么话?用语言描述出来。读了第二行诗句后问:想一想这是怎样的情景,你觉得怎么样?等等。老师灵活的引领帮助学生自然转换了角色,使得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了一体。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同时,更与诗人的心灵沟通,生成了学生多彩的内心文化和心智结构,让整个课堂呈现了这种景、弥漫着这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