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治理高值医用耗材改革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益阳市治理高值医用耗材改革实施方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益阳市治理高值医用耗材改革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为全面深入治理高值医用耗材,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治理高值医用耗材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9)37号)、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南省治理高值医用耗材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湘政办发(2019)59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一、工作目标完善和开展高值医用耗材全流程监督管理,净化高值医用耗材市场环境和医疗服务执业环境,按照国、省统一部署推进高值医用耗材阳光采购,推动形成高值医用耗材质量可靠、购销透明、价格合理、使用规范的治理格局,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进一步减轻人民群
2、众医疗费用负担。二、工作任务(一)完善管理机制,降低虚高价格。1明确重点治理范围。将直接作用于人体、对安全性有严格要求、临床使用量大、价格相对较高、群众费用负担重的医用耗材纳入高值医用耗材治理范围,将单价和资源消耗占比相对较高的高值医用耗材作为重点治理对象。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市医保局(排在第一位的为牵头部门,下同。)2 .逐步统一医用耗材编码。执行国家统一的医疗器械唯一标识系统规则、医用耗材分类和编码标准,统一全市医用耗材编码体系,并按照省级医用耗材编码数据库开展动态维护,按国省统一部署推进医用耗材编码标准在招标、采购、流通、使用、结算、支付、监管等领域的应用。建立部门间高值医用耗材价格
3、信息共享和联动机制,强化购销价格信息监测。责任单位:市医保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管局3 .取消耗材加成。全面取消我市各级各类公立医疗机构医用耗材加成,公立医疗机构所有允许单独向患者收费的医用耗材,以实际购进价格为基础实行“零差率”销售。同步出台公立医疗机构取消耗材加成后的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方案。公立医疗机构因取消耗材加成而减少的合理收入,主要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做好同医保支付衔接等方式妥善解决。公立医疗机构要通过分类集中采购、加强内部管理和成本核算、规范合理使用等方式实现良性平稳运行。责任单位:市医保局、市卫生健康委、市财政局,2023年完成。4 .全面落实国省相关政策。一是严格执行国省制
4、定的高值医用耗材医保目录和医保支付标准;二是落实并督促各公立医疗机构严格按照省级文件要求,通过省级平台实现高值医用耗材的阳光采购和集中带量采购。责任单位:市医保局、市卫生健康委、市财政局,2023年完成。(二)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严控不合理使用。1严格落实医疗卫生行业管理责任。完善重点科室、重点病种的临床诊疗规范和指南,严格临床路径管理,加强涉及高值医用耗材的手术管理,提高临床诊疗规范化水平。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将规范使用高值医用耗材纳入医务人员规范化培训和继续教育内容,严格按产品说明书、技术操作规范等要求使用。探索推进医疗机构相关从业人员职业体系和专业化队伍建设。完善高值医用耗材临床应用管理,将
5、其纳入公立医疗机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加大医疗质量抽查力度,开展重点领域专项治理行动,从严查处医疗机构高值医用耗材临床使用违规行为,建立完善相关信用评价体系。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2完善医疗机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医疗机构高值医用耗材六项管理制度:院内准入遴选制度,严禁科室自行采购;信息公开制度,主动定期公开本单位高值医用耗材品种、价格等信息;专档管理制度,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要对高值医用耗材使用进行专档管理、存档备查;使用综合评估点评制度,对高值医用耗材使用点评结果进行通报,对高值医用耗材不合理使用明显和不合理使用率较高的科室及医务人员进行排名,对存在突出问题的科室主要负责人、医务人员以及耗材相关企
6、业进行约谈;停/复用管理制度,对明显使用不合理的高值医用耗材,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或停止使用;异常使用预警制度,对医务人员单一品牌高值医用耗材使用、单台手术高值医用耗材用量情况进行监测分析,监测分析结果与其绩效考核挂钩。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3.加强医保定点协议管理。将高值医用耗材使用情况纳入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医保服务协议内容,全面推开医保智能监控工作,对高值医用耗材使用频次高和费用大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进行重点监控、重点稽核、定期通报并向社会公开。根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和服务特点,完善医保服务协议管理,分类完善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强化对耗材的管理及监督。对违反医保服务协议的,通过约谈、
7、警示、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整改以及暂停或解除协议等方式进行处理。责任单位:市医保局(三)健全监督管理机制,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1完善质量管理。严格规范高值耗材上市后流通管理,提高医疗器械流通企业质量管理能力,积极探索高值医用耗材产品信息追溯体系。加强高值医用耗材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依法实施医疗器械产品分类管理,监督实施医疗器械法定标准,推进市场公平竞争。加大对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的抽检、飞行检查力度。建立医疗机构医用耗材残次率报告系统,按照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开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工作。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卫生健康委2 .强化流通管理。提升高值医用耗材流通领域规模
8、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建立公立医疗机构高值医用耗材配送遴选机制,促进市场合理竞争。规范购销合同管理,医疗机构严格依据合同完成回款。通过“两票制”等方式减少高值医用耗材流通环节,推动购销行为公开透明。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管局、市医保局3 .加强使用管理。医疗机构为本单位高值医用耗材使用管理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本机构高值医用耗材使用管理第一责任人,临床科主任为本科室高值医用耗材使用管理责任人,处方医师为高值医用耗材使用直接责任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公立医疗机构党组织要积极承担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对高风险科室、岗位及人员严格监督管理的工作制度,把预防和惩治高值医用
9、耗材管理使用中的腐败问题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公立医疗机构纪检监察机构履行监督执纪问责职责,加强对党员干部和医务人员严格遵守党纪国法情况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高值医用耗材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4 .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违纪行为。开展高值医用耗材专项整治活动,对高值医用耗材的流通、使用环节的违法违规违纪行为进行重点打击。在高值医用耗材购销环节,重点打击伪造和虚开税票、商业贿赂等行为;对于零售企业要重点打击串通欺骗患者购买回扣高值医用耗材;在医疗服务环节,重点打击过度医疗,收受企业回扣,欺骗患者接受使用虚高医用耗材等行为;在医保管理环节,重点打击欺诈骗取医保基金等行为。发现
10、党员和国家公职人员在高值医用耗材领域涉嫌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等违法违纪线索的,移送纪检监察机关严肃查处。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和应由司法机关管辖的案件,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加强高值医用耗材经营企业、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行为约束,建立完善多部门联合惩戒制度、严重违法“黑名单”制度,加大涉及高值医用耗材典型案例的通报力度,形成震慑。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市医保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别牵头负责,市纪委、市中级人民法院、市检察院参与(四)完善配套政策,促进行业健康发展。1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各级人民政府要进一步明确政府办医的主体责任,落实政府对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的公立医疗机构基本建设、设备购
11、置、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经费保障,以及对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及政策性亏损补贴等的投入政策,确保公立医疗机构良性运行。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卫生健康委5 .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围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目标,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重点提高体现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同步强化价格与医疗、医保、医药等相关政策衔接联动,逐步建立分类管理、动态调整的价格形成机制,促进提高医疗服务收入在医疗总收入中的比例,确保医疗机构良性运行、医保基金可承受、群众就医负担总体不增加,为理顺高值医用耗材价格
12、创造有利条件。责任单位:市医保局、市卫生健康委、市财政局6 .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加快推进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扩大按病种付费的覆盖范围,开展按基于大数据的疾病病种分值付费(D1P)试点,建立“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激励和风险分担机制,促进医疗机构将高值医用耗材使用内化为运行成本,主动控制高值医用耗材使用。坚持控制医疗费用与规范医疗服务质量并重,结合临床路径管理,合理制订按病种付费方案,扩大按病种付费的覆盖范围。责任单位:市医保局、市卫生健康委、市财政局7 .加快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根据国省统一部署,全面推开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落实“两个允许”要求,允许医疗卫
13、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卫生健康委拓宽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经费渠道,完善公立医院收入中可用于工作人员收入分配的资金管理渠道。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市财政局三、工作要求(一)压实工作责任。各有关部门要按照任务分工,认真抓好各项工作,并按省文件中的时间节点完成各项任务。各牵头单位要制订具体工作方案,细化工作措施。(二)加强部门协作。各部门要协调配合,凝聚工作合力,确保治理高值医用耗材改革各项措施落地生效。结合实际,重点围绕分类集中采购、强化流通管理、规范公立医疗机构服务等方面,探索有效做法和模式。(三)强化宣传引导。治理高值医用耗材涉及面广,社会关注度高,各有关单位要深入宣传治理高值医用耗材改革工作的意义、措施和成效,加强政策解读和宣传引导,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合理引导社会预期,争取社会各界支持,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