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第4单元单元卷公开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上第4单元单元卷公开课.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杭州市嘉绿苑小学语文六(上)积累与运用(4) (2021.10)班级 姓名 学号 等级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40+2)1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忐忑不安B.波涛汹涌C.废寝忘食D.挨声叹气寡妇糟糕困苦绐纹蜷缩(jun)搀扶(chan)狞笑(nlng)魁梧(WU )势不可当(dang)不假思索(ji)自作自受(zub)搔后脑勺(shao)2 .下面这段话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 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思考 认同 解释安慰B.思考解释安慰 认同C.解释
2、安慰思考 认同D.认同思考解释安慰3 .下列句子表达的感情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B.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C.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D.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我挺着脖子,小心翼翼地跑下楼梯。 B.这个罪犯虽然逃到了国外,但一想到自己的罪行,每天就心惊肉跳,睡不安稳。 C.凡是看过野柳海岸奇石的人,莫不惊叹大自然别出心裁的奇妙! D.明知这几天降温,他还不添加衣服,果然感冒了,完全是自作自受。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 “我? ”桑娜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风
3、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我可真替你担心呢!”B.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C.老班长微微地睁开眼,看见我端着地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一一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去!”D.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6 .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心理活动描写的一组是()A.呀!那个夜晚不也和今天一样黑吗?我的脑子里情不自禁地回想起那天的一幕幕。B.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妈妈的话不时地回荡在我耳边:“你要向姐姐学习。”C.我没有动,心里却愤愤的:她怎么能随便动我的东西?D.“我的天哪!我把上一题写到下一题去了。我暗暗惊呼。7 .依次填入下列
4、横线上的短语,最恰当的一项是()成长是磕磕绊绊还;成长是历经磨难却;成长是经历失败还;成长是面对困难却 o心怀感恩的沉着 傲然挺立的霸气坦然微笑的信心 依然向前的勇气.B.C.D.8 .高尔基的小说童年开篇描写的情节是()A.母亲疲劳做工B.外祖母照顾病重的我C.小伙伴来访D.爸爸临终情形9 .根据本单元内容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 (并在错误处画出来标注)。(1)桥多用简短的句段渲染紧张的气氛,语言极为简练,这种写法加强了故事的悲壮色彩,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2)穷人中,五个省略号的连续运用,逼真地写出了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读小说,要关注节奏、环境,感受人物形象。()(4)金色的鱼钩
5、中“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5)想要获得别人的支持,需要先说想法,再把具体的理由讲清楚,不用设想对方可能的反应,到时直接应对即可。()10 .根据语境,看拼音写词语或汉字。bo yuliu tang今年暑假,关口州()牵动着全国亿万人的心。突如其来的洪水()bei kunjng huang sh cu进地铁时,不少市民()车厢,瞬间变得(),四处奔逃:die die zhuang zhuangshen yin sng zi不少人()地前行,不少人发出了痛苦的(),()yabao yuanzhao gi喊()了也不自知
6、。但他们没(),相互(),相互扶持,有的甚至在自己呼吸不畅的情况下,还提出让老弱孕幼先离开。水灾无情,人间有爱。wei guang hui juzhng shen nan wang(),风雨同舟,这些无数感人的故事将()oyng ()久泪如泉()怂()xl ()阳()灯无()杭州市嘉绿苑小学语文六(上)阅读(4) (2021.10)班级 姓名 学号 阅读等级第二部分阅读(30点)(一)慢条斯理的日子9材料一蜗牛总是慢条斯理地爬着,而且是背着“房子”爬行的。它的“房子”就是贴在它背部中央的那只壳。无论爬到哪儿,蜗牛都是在“地毯”上缓缓地爬。这“地毯”是它自己铺的一一一条黏液做的“地毯”。这种黏液
7、由蜗牛体内的一种腺分泌出来。这种物质很有用,能让蜗牛在锋利的刀刃上边爬行,而不会被割破!蜗牛的慢条斯理,还在于它整个冬天都待在壳里安然睡觉。到了春天,蜗牛醒了,身体从壳里伸了出来。它饿了,开始觅食。它的视力不好,眼睛长在头顶最上面的触角的末梢。但是它的嗅觉很灵敏,可以帮助它找到鲜嫩的食物。然后,它的小嘴就开始吃了。蜗牛的嘴还没有根大头针的针尖大。却有两万颗牙齿!这些牙齿小得肉眼看不见,但是很管用。如果你把一只蜗牛放在一个硬纸盒里,它能咬穿盒子跑出来!每年春天和秋天各有两三次,蜗牛停止进食,慢条斯理地外出去寻找配偶。如果你想找到蜗牛,似乎是很难的,因为它们又小又不作声。而且白天一般不出来。你可以
8、到潮湿的地方去找,在草丛中,石头下,树林里,都可以找到。如果找到了,把它放在玻璃上,然后举起玻璃,从下面观察它。你就可以看它是如何慢条斯理地性的行动了。材料二刺绣手艺是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文化艺术代表之一。现如今忙碌又快节奏地日子里,愿意静下心来,一针一线做刺绣地人越来越少,或许以后再也没人会刺绣了。那种在花树下、绿窗前悠然摆弄针线地情景很难再见到。自古以来,杭绣有个规矩,传男不传女。从事这门手艺地都是男人,因此也称“男工绣”。杭州唯一的“男工绣”传人名叫赵亦军。在十来平米的小工作室里,赵亦军坐正身子,戴着老花眼镜,食指、拇指捏着针,一针一扬,一根线能被劈成16份,每一个动作,都凝结了他数十年的功
9、力。赵亦军专注地绣,一幅作品往往绣上很多年。他的代表作观经图,高1.84米,宽1.67米,正面包含532个佛教人物,背面则绣了 7221个字。整幅作品耗时长达17年,是杭绣史上绝无仅有的。在这悠长的17年中,他虽像蜗牛一样缓慢地爬行着,但从未放弃心中的坚守。阅读以上两篇材料,完成下面的题目。11 .下列信息正确的一项是()A.蜗牛每年夏天和秋天会停止进食,寻找配偶。B.蜗牛的视力不好,但是嗅觉很灵敏。C.刺绣手艺是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文化艺术代表。D.赵亦军刺绣动作慢,完成观经图耗时17年。12 .“材料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用到的说明方法是()A.举例子列数字B.作比较举例子 C.列数字打比方 D作
10、比较列数字13 .对“材料二”的主要内容把握最准确的一项是()A.赵亦军的代表作在杭绣史上绝无仅有。B.赵亦军教杭绣的规矩是传男不传女。C.赵亦军的工作室非常小,只有十来平米。D.赵亦军17年专注杭绣,作品令人惊叹。14 .两篇材料有一个共同的题目:慢条斯理的日子。对蜗牛和赵亦军来说,“慢条斯理的日子”分别指什么? 3(二)玉米的馨香10那片玉米还在空旷的秋野上葱葱郁郁。黄昏了。夕阳从西面的地平线上透射过来,映得玉米叶子金光闪闪。三儿站在名为“秋种指挥部”的帐篷前,痴迷地望着那片葱郁的玉米。早晨,三儿刚从篷内的小钢丝床上爬起来,乡长的吉普车便停到了门前。乡长没进门,只对三儿说了几句话,就匆匆忙
11、忙地走了。三儿便在乡长那几句话的余音里呆了半晌。“明天一早,县领导要来这里检查秋收进度,你抓紧把那片站着的玉米搞掉,必要时,可以动用乡农机站的拖拉机强制。”乡长说。三儿知道,那片唯一还站着的玉米至今还末成熟,生长期比普通品种长十多天,但籽粒饱满,产量高。三儿去找了那片玉米的主人个五十多岁,瘦瘦的汉子。三儿一说明来意,老汉眼里便有浑浊的泪涌落下来。“俺还指望这片玉米给俺娃子定亲哩,这”汉子为难地垂下了瘦瘦的头。三儿的心里酸酸的。三儿也是一个农民,因为稿子写得好,才被乡政府招聘当了报道员,和正式干部一样。三儿进了乡政府之后,村里的人突然都对他客气起来,连平日里从不用正眼看他的支书也请他撮了一顿。所
12、以三儿很珍惜自己在乡政府的这个职位。三儿回到帐篷时,已是晌午了,一进门就看见乡长正坐在里面,心便剧烈地顿了一顿。“事情办妥了?乡长问。三儿呆呆地望着乡长。“那片玉米,搞掉没有? “乡长以为三儿没听明白。“下午下午就刨,我已和那户人家见过面了。”三儿有点儿结巴起来。乡长狐疑地盯了他一会儿,忽然就笑了,拍了拍三儿的肩膀,说:“你是不会拿自己的饭碗当儿戏的,对不对? ”三儿无声地点了点头。乡长急急地走了。三儿目送着乡长远去后,就站在帐篷前望着这片葱郁的玉米。天黑了,那片玉米已变成了一片墨绿。晚风拂过,送来一缕缕迷人的馨香,三儿陶醉在玉米的馨杳中,睡熟了。第二天一大早,乡长和县里的检查团来到这片田地时
13、,远远地,乡长就看到了那片葱郁的玉米在朝阳下越发地篷勃。乡长害怕地看旁边县长的脸色。县长正出神地望着那片玉米,咂了咂嘴,说:“好香的玉米呵!这片玉米还没成熟,你们没有搞形式主义,这很好。”乡长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脸上一片灿烂,心想待会儿见了三儿一定表扬他几句。乡长将县长等领导都让进了帐篷,正想喊三儿沏茶,才发现篷内已经空空如也。三儿用过的铺盖整整齐齐地折叠在钢丝床上,被子上放着一纸“辞职书二 乡长急忙跑出帐篷,四处观望,却没有看到一个人影。一阵晨风吹来,空气里充满了玉米的馨香。乡长吸吸鼻子,眼睛湿润了。15.用简洁的语言,将小说的情节补充完整。16 .“三儿目送乡长远去后,就站在帐篷前望着那
14、片葱郁的玉米联系小说前后的情节,说说三儿在望着那片玉米时会想些什么。试着写出人物的心理活动。317 .小说中多次写到那片玉米葱郁、馨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三)买米11那天上午11点多,妻来电话:“快没米了,下班时买点回来,记牢,可别又忘了!”哪能再忘掉呢?唉!在妻眼里,我快成为一个不诚实不守信的人了。为了不劳烦妻第四次嘱咐我同一件事,也为了证明我的诚信,我用圆珠笔在左掌心写下“买米”两字。我觉得冷,紧了紧外衣,走到窗前,噢!不知什么时候,外面下起了毛毛细雨。我匆匆下褛,快速走向停车棚偌大的停车棚里只剩下我那辆破自行车孤伶伶地停在那里。或许是速度太快吧,本来温柔细腻的毛毛雨竟似长了棱角,扎在我手上、脸上、眼皮子上、颈脖子上,微痛,又极不舒服。到商城附近一家米店,我喊一声“买米啦”。一中年男子应声而至。我说:“给我称三十斤本地米吧!” “好!”店主边说边装好一袋米放在磅秤上,手持一个大铝勺,将袋里的米舀进舀出,反复三四次,才说,“三十斤整,九毛四一斤,三九二十七三四十二二十八块二,收您二十八块!“末了补一句:“老板,看一下秆,不少您一两”我递上一张百元大钞:“不看了,快将袋口捆好。”店主麻利地将米袋绑在我的自行车上,然后递给我一叠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