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精神建立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贯彻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精神建立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心得体会.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贯彻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精神建立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心得体会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要建立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显著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人口问题是“国之大者”,提倡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就是着眼于消除制约生育的种种不利因素,让人们愿意生、养得起,从而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优化我国人口结构。当前我国人口总量出现负增长,呈现“乡一城”人口流动加速、平均家庭户规模持续收缩、区域人口发展不均衡等发展态势,内生性的低生育率加速了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劳动力人口结构老化与规模持续收缩。为此,国家提出“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努力
2、保持适度生育水平和人口规模”“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近年来,我国大多数省份已经修订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等相关政策法规,通过构建生育友好的制度环境,提高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但总体上来看,我国距生育友好型社会还有一定差距。养育教育成本高是人们生育意愿降低的重要原因。在养育成本上,目前的突出问题是我国O岁至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不足,“老带孙”模式对老年人造成较大压力。同时,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子女的教育质量,学区房、教育投入等问题也成为影响生育的重要因素。此外,对职业发展的担忧也是很多女性“不愿生”“不敢生”的原因之一。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国家在财
3、政等领域持续投入,还需要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相关部门要在就业、医疗、养老等制度及各领域的改革等方面,进行匹配性的调整,共同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此外,还需要建设新型婚育文化,尊重生育的社会价值,鼓励夫妻共担育儿责任。在现代化进程中,人口变迁是一个长期趋势,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也无法一蹴而就。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还需顺应人民群众期盼,解决好一个个实际问题,继续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统筹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生育是家庭大事,也是国之大事。生育政策是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研究表明,较高的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是目前影响家庭生育意愿的重要因
4、素之一。伴随着育儿方式从“粗放型”到“精细化”的转变,我国家庭生育行为经历了从“想生而不能生”到“能生而不想生”的转变。因此,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着力破解“不想生、不敢生”难题,成为优化生育政策、提高生育水平的关键措施。降低生育成本,必须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完善生育休假和待遇保障机制。要改善优生优育全程服务。例如,加强高质量产科建设,全面改善住院分娩条件;提升婚前保健、孕前保健、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服务水平;扩大分娩镇痛试点,规范相关诊疗行为,提升分娩镇痛水平;指导推动医疗机构向群众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提高不孕不育防治水平。同时,完善生育休假制度。产假(含延长产假)、陪产假(护理假)、育
5、儿假是生育休假的三支柱。各地各部门应结合实际完善假期用工成本合理分担机制,明确相关各方责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障职工假期待遇,保障职工生育权益,帮助职工平衡工作与家庭关系。降低养育成本,必须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构建生育友好的就业环境。“没有人照顾孩子”是群众普遍反映的突出困难之一。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是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基础工程,包括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降低托育机构经营成本、提升托育服务质量等。各地各部门要以满足婴幼儿家长需求为导向,从供给侧改革精准发力,加快推动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发展,降低家庭养育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同时,要构建生育友好的就业环境。用人单位可采取弹性上下班、居家办公等工
6、作方式,为有接送子女上下学、照顾生病或居家子女等需求的职工提供工作便利,帮助职工解决育儿困难;建立孕妇休息室、哺乳室,配备必要母婴服务设施,更好满足孕产期、哺乳期女职工的需求。降低教育成本,必须加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强化住房、税收等支持措施。加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主要包括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等措施。健全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切实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优化义务教育结构,确保义务教育学位主要由公办学校提供和政府购买学位方式提供。同时,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在保障型、租赁型和公租房配置中照顾多子女家庭,努力减轻生育家庭的负担。例如,完善公租房保障对促进积极生育的支持措施,各地在配租公租房时,对符合条件且有未成年子女的家庭,可根据其未成年子女数量,在户型选择方面给予适当照顾。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大事情。希望各地各部门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顺应人民群众期盼,满足群众多元化的生育需求,切实解决群众生育、养育、教育后顾之忧,进一步释放生育潜能,积极营造婚育友好社会氛围,为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