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道教史.docx(9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中国道教史道教:内炼金丹,外用符箓按修行方法两大派系:清净炼养指金丹/丹鼎派,分内丹与外丹与符箓科教(指符箓派每个派系或符箓派,或丹鼎派,或两者融合按修行义理两大派系:全真道(重内丹修炼)和正一道(重符箓炼制,重炼外丹,黄白术炼金术)“正一”意为“正以治邪,一以统万二全真宗旨“三教圆融、识心见性、独全其真”道士:道人+仙士三大世家:张,葛,许三大天师:张道陵,许逊,葛玄道家两大派别:符箓派和丹鼎派符箓派又称符水道教,是对道教中以符咒等方术治病驱鬼为主的各道派的通称。早期以太平道、天师道为代表。南北朝隋唐时兴盛的茅山上清派(见上清派词条)、阁皂山灵宝派(见灵宝派词条)、龙虎山天师道(见天师道词条
2、),以及宋元时新兴的神霄派、清微派、天心派、东华派、净明道、太一道等,皆属于符箓道派。以上诸符箓派以天师道为首,在元以后逐渐合为正一道,与全真道为首的丹鼎道派并立。符箓派用符箓祈禳,以消灾弭祸、治病除瘟、济生度死等为职事,与中国民间生活习俗联系较密切。符箓派形成于东晋南北朝时期,该派创建之初的目的,就是为了“杀鬼生人”,制伏妖邪巫鬼作乱,驱邪扶正,使人类免遭邪物所害。正统道藏太平部中的陆先生道门科略:“人鬼错乱,六天故气称官上号,播合百精及五伤之鬼、败军死将、乱军死兵,男称将军,女称夫人,导从鬼兵,军行师止,游放天地,行威擅福,责人庙舍,求人飨祠,扰乱人民,宰杀三牲,费用万计,倾财竭产,不蒙其
3、祐,反受其患,枉死横天,不可称数。太上患其若此,故授天师正一盟威之道,禁戒律科,检示万民逆顺、祸福、功过,令知好恶。置二十四治、三十六靖庐,内外道士二千四百人,下千二百官章文万通,诛符伐庙,杀鬼生人,荡涤宇宙,明正三五,周天匝地,不得复有淫邪之鬼。”唐时符箓派为最盛,该派自宋元以后顺应时代对旧的教理教义进行了革新,并产生了神霄、清微、净明等新的符箓道派,使符箓方术有了新的发展。神霄派创始人为北宋末江西南丰道士王文卿。徽宗时,林灵素借助皇帝的力量推广“神霄雷法”,据说是一种能够召雷唤雨的符箓法术使,其风行一时。之后传承不绝,支派繁生。神霄派认为道士作法必须以内丹修炼作为根基,“内炼成丹,外用成法
4、”,主张融合内丹与符箓。清微派创始人为唐末广西零陵人祖舒。经五代、北宋,至南宋晚期,清微派影响渐大。南宋理宗时,第十代宗师黄舜申以擅长“清微雷法”闻名京城,皇兄赵孟端拜其为师,学习“清微雷法”。南宋初,道士周真公称许逊等六位真仙降临,传净明灵宝秘法,创立净明道。该派传行“净明法”的新符箓。净明道也重视内丹修炼,强调符箓与内丹的结合,重视忠孝伦理则是该派第一特色。元初,江西隐士刘玉以南昌为活动中心,再开净明道宗。新净明道自称“净明忠孝道”,宣扬三教归一学说。除这些较大的符箓派系以外,宋元时期还有不少符箓小派。各派之间相互融合吸收,区别越来越小,到后来终于全部归入正一道。丹鼎派又称“金丹道教”,丹
5、鼎派是后世对道教中以炼金丹求仙为主的各道派的通称。丹鼎派最早由古代的神仙家发展而来。丹鼎派流传至今的早期理论著作是周易参同契,该派奉为万古丹经王,对后世炼丹家影响极大。魏晋时,葛洪进一步发展了金丹派神仙道教,对其作了理论上的总结。南北朝隋唐,丹鼎派以炼外丹为主要特徵。宋元以彳爰,由外丹转向内丹。全真道南北宗都属修炼内丹。并非实有的教派。而是相对于符箓派,是后世对道教中以炼金丹求仙为主的各道派的通称。丹鼎派最早由古代的黄老道家发展而来。丹鼎派分外丹与内丹、外丹,指用炉鼎烧炼铅汞等矿石药物,以配制可服食的长生不死的金丹,盛行于隋唐前;内丹,大体上指把人的身体当成“炉鼎”以自身的精、气为药物,用神去
6、烧炼,为神气相交结成之物,宋元以后取代外丹,流行至今。道教两大派别:正一道和全真道道教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思想,初创于东汉魏晋时期,正式形成于南北朝时期(以改革后道教宫观发展的成熟为标志),繁荣于隋唐宋元,衰退于明清时期。道教自创立以来,不断完善、发展、分化,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派系,随着元朝的统一,南北众多教派逐渐融合,形成了天下道教两大教派的局面,即正一和全真两大教派,正一教三山符箓,全真南北两宗五祖七真,有“南正一、北全真”的说法,其他小派系要么是这两大派系的分支,要么逐渐融入两大派系中。正一教最初单指东汉末年张道陵(今江苏丰县人)创建的天师道,在元朝以后指以龙
7、虎山天师道为中心,以三山符箓为代表,集合各符箓道派组成的一个符箓大派。正一教以行符箓为主要特征(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禳灾),此外还有炼金术和外丹术;戒规:道士可以有家室,可不出家,不住宫观,清规戒律也不如全真道严格;主要流行在江南和台湾省。全真教最初单指金代王重阳(今陕西咸阳人)创建的重阳派,在元朝以后指以陕西终南山全真教为中心,合并南宋时期形成的紫阳派,集合各金丹道派而形成的一个金丹大派。【炼金术一一炼金术(外丹术一一内丹术)】全真教重内丹修炼,不尚符箓,不事黄白之术(冶炼金银之术),以修真养性为正道;戒规:道士必须出家住宫观,不得蓄妻室,并制定严格的清规戒律;全国道教宫观大部及北方地区
8、道教属全真派。在长期的发展中,正一教和全真教互相影响,符箓派和金丹派互相吸收,形成了道教“外用符箓,内炼金丹”的修行法门,但总体上,正一教侧重外用符箓,全真教侧重内炼金丹O全真道与金丹南宗的合流一一以陈致虚的“五祖七真说”为契机道教现在有两个大的宗派,分别是重内炼的全真派和重符箓的正一派,道教是多点起源的,历史上的宗派很多,合流为全真、正一两大宗派,都是元代发生事。正一派的合流以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敕封第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作“正一教主”,又加授“主领三山符箓”为标志。丹鼎派的全真道与金丹南宗的合流则以陈致虚“五祖七真说”的提出为契机。全真道由王重阳创教于北方,是为北宗,有北五祖和北七真。
9、全真七子为道教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的七位嫡传弟子。即马钮(丹阳子)、丘处机(长春子)、谭处端(长真子)、王处一(玉阳子)、郝大通(太古子)、刘处玄(长生子)和马钮之妻孙不二(清静散人)。王重阳死后,全真七子在北方广泛传播全真教,并且各立支派,即:马钮遇仙派、丘处机龙门派、谭处端南无派、刘处玄随山派、郝大通华山派、王处一全真派、孙不二清静派。这其中,又以丘处机及其龙门派影响最大。其大多出身世家大族,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文化修养,师承王重阳三教合一思想,虽各创一派,但宗教思想和修炼方式大致相似。金丹南宗由张伯端创立于南方,是为南宗,都自称为吕祖所传之内丹宗派,也可通称为丹鼎派,有南五组和南七真。张伯端
10、、石泰、薛式、陈楠及白玉蟾,称为南五祖。南五祖加上张伯端的弟子刘永年和白玉蟾的弟子彭鹤林,则被奉为南七真,其次序为“张伯端、石泰、薛道光、刘永年、陈楠、白玉蟾、彭鹤林”。北宗先性后命,南宗先命后性,丹诀虽然各有偏重,但都倡性命双修。双方本不排斥,在元代中后期全真道三次与佛教论战败北,受佛教排挤时,势力庞大之北宗和擅长理论之南宗的合流,是在时代大潮下,水到渠成之事。南北宗合流的关键人物是陈致虚,不过南北宗的合流虽然最终由陈致虚所促成,但两宗的合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两宗各自发展的需要所导致的。陈致虚的作用应该说只是在水到渠成的最后关头提出了两宗都能接受的“五祖七真说,从而促
11、成南北合流。随着元朝的统一,南北众多教派逐渐融合,形成了天下道教两大教派的局面,即正一和全真两大教派。正一教三山符箓,全真南北两宗五祖七真正一道和北方全真道在义理和修行方法上都有不同。道教全真道和正一道的主要区别:(1)全真道:创建时间:金末;两派时间:元主要经典有:道德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和孝经(主张道、佛、儒三合一);主要特征:重内丹修炼,不尚符箓,不事黄白之术(冶炼金银之术),以修真养性为正道;戒规:道士必须出家住宫观,不得蓄妻室,并制定严格的清规戒律;传播地区:全国道教宫观大部及北方地区道教属全真派。(2)正一道:创建时间:东汉:两派时间:元代;主要经典:正一经;主要特征:以行符箓为主
12、要特征(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禳灾);戒规:道土可以有家室,可不出家,不住宫观,清规戒律也不如全真道严格;传播地区:主要流行在江南和台湾省。全真教主要从事炼养和清修,而正一教则更注重规范和实践行为,门槛较高,需要考核和检验。因此,正一教可能更难传承和发展。正一道:道教正一派主要有六大祖庭,包分别为天师道祖庭(江西龙虎山、四川鹤鸣山),上清派祖庭(江苏茅山),灵宝派祖庭(宜春阁皂山、上饶葛仙山),净明派祖庭(南昌西山万寿宫)。正一道三大派系龙虎山天师道实际创始人是张道陵,以黄帝为始祖,以老子为道祖,以太上老君为最高神灵。魏晋时期,天师道分裂严重。南北朝时期寇谦之整合“北天师道”,陆修静整合“南
13、天师道:茅山上清派实际创始人是陶弘景,奉三茅真君为开山祖师,奉魏华存魏夫人为开派祖师,以元始天尊为最高神灵。阁皂山灵宝派实际创始人是葛甫巢,奉葛玄、葛洪为开派祖师,奉元始天尊为最高神。三清之中最先出现的是道德天尊太上老君,在东汉时期张道陵开创天师道,尊老子为最高神。但道教流派众多每一派的神系都不相同,所以太上老君的地位也不是十分稳固。魏晋时期以葛玄为主的金丹派崛起,推出自己的主神元始天尊,并且在一系列金丹派的著述中打压太上老君地位。在葛玄侄子葛洪的神仙传中太上老君更是成为了一名普通的修士。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将道教神灵按品阶排入真灵位业图其中元始天尊位于众神之首。以陶弘景为代表的上清派首次提出玉
14、清、上清、太清的概念,并推出灵宝天尊。至此道教三大主流派系形成,而三派为了更好的发展也都认同了三清的说法,所以说道教最高神就是三清了。全真道北宗实际创立者为王重阳,尊钟离权、吕洞宾为祖师。此后有“全真七子”开创“全真七派”。明代张三丰在武当山开创三丰派,供奉真武大帝。南宗实际创立者为白玉蟾,谓钟离权、吕洞宾传法,尊张伯端为祖师。东汉末年三张五斗米教/天师道(VS巫鬼道)(张角太平道太平经融入五斗米教)魏晋南北朝时期:寇谦之北天师道(北朝兴亡),陆修静南天师道(三张两葛,张道陵张衡张鲁,葛玄葛洪)南天师道:龙虎山天师道(张盛),阁皂山灵宝派(葛巢甫),茅山上清派(陶弘景),魏晋时期,道教分化为上
15、层士族丹鼎道教(外丹两葛灵宝派,内丹基础上清派)和下层民间符水道教(三张天师道)三张符箓派,两葛丹鼎派伴随天师道于魏晋年间蛰伏休整并向上层社会潜行传播,中国道教在魏晋至隋唐时期迎来第一次整体大放异彩的阶段。唐末宋初,道教中的天师道和上清、灵宝派分别以龙虎山、茅山、阁皂山为活动中心,形成著名的“三山符箓”。灵宝派盛于魏晋南北朝,上清派盛于隋唐,天师道盛于宋明灵宝派南宋分化净明道天师道元朝分化玄教南宋:金丹派南宗该派祖述五代至北宋间道士钟离权和吕洞宾,谓其丹法传自钟、吕。以北宋张伯端为开派祖师,并提出张伯端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的传法谱系。上述传法谱系中之五人,被后世道士尊为南五祖。金丹南宗近道,北宗近禅。金代:全真教北宗(全真七子,北宗七派)0金代王重阳创立,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即以“三教圆融、识心见性、独全其真”为宗旨,奉道德经、清静经、孝经、心经、全真立教十五论等为主要经典。元明清:正一全真两大派别寇谦之:自称太上老君授予“天师”之位,得到老子玄孙李普文传授的录图真经,去除“三张(张陵、张衡、张鲁)伪法二陆修静:整合南天师道,三派集大成者,但不属于任何一派。陶弘景:茅山宗的创始人。茅山派自陶弘景开创以后,成为上清派的中心。陶弘景是上清派的重要承传人。他游历山水,搜访道经,在茅山正式为上清道士期间,为了弘扬上清经法,撰作了大量的道书,特别是撰写了带有教派史性质的真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