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468844 上传时间:2023-12-05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231.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docx(39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是“十三五”时期推进“两富”、两美现代化浙江建设和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法规和文件,制定本规划。一、规划基础与面临形势(一)规划基础“十二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在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地质环境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和地质环境监测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绩。地质灾害防治体系进一步健全。建立了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省地质

2、灾害应急中心和11个市、22个县(市、区)的地质环境监测站,全面建成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57个和“五到位”国土所490个,建成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20个,群测群防员达6887人。编制了浙江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操作手册、地质灾害应急值守手册和乡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守则;省市县乡各级政府和全省5615处隐患点编制了应急预案,完善了地质灾害应急专家库、片区专家应急制度和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体系。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稳步推进。启动并完成了全省30个县(市、区)农村山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新查明地质灾害隐患645处,不稳定斜坡1360处;进一步健全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与专业监测相结合的监测预警

3、网络,建立了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点86个,其中新昌滑坡灾害野外监测基地建成为国土资源部国家野外观测研究基地;突发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信息覆盖全省。五年,全省共投入地质灾害治理资金19.76亿元,开展治理项目2878个,使近6万人消除了地质灾害威胁;实施地质灾害避让搬迁项目767个,搬迁13490户44208人;核销地质灾害隐患3645处。发生地质灾害2832起(其中成功避让地质灾害139起,避免人员伤亡1045人),累计造成人员死亡(失踪)64人,受伤11人,直接经济损失3.12亿元,人员死亡和受伤数量较“十一五”时期分别减少28.8%和70.3%。地质环境调查程度不断深入。聚焦城市地质、农业地质

4、、地下水等方面开展调查工作。进行了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舟山群岛新区、嘉兴城市群、台州城区的地质调查,完成1:25万环境地质调查3.5万平方千米和1:5万环境地质调查18个标准图幅8100平方千米;启动了全省山地丘陵农业地质环境调查和基本农田土地质量地质调查,完成了金华市农业地质环境调查5350平方千米;完成了首轮全省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实施了奉化溪口、安吉上墅、竦州长乐、浦江前吴、黄岩富山、舟山金塘等6个乡镇的新农村建设地质环境保障试点调查评价。地质遗迹资源保护进一步加强。完成安吉等20个县(市、区)地质遗迹调查评价项目,完成调查面积23520平方千米;建立了110处重要地质遗迹保护点,天

5、台、东阳获批国家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新批准缙云仙都、仙居神仙居、江山浮盖山、临安大明山和象山花番岛等5个省级地质公园,完成了宁波伍山海滨石窟国家矿山公园和磐安大盘山、余姚四明山、仙居神仙居、景宁九龙等省级地质公园的规划建设和揭碑开园。全省累计建成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地质(矿山)公园19个,面积970.86平方千米。开展了“竦州市通源乡地质文化村”建设,为浙江“美丽乡村”注入地质元素。地热资源勘查取得突破性进展。全省开展了地热资源勘查项目57个,在嘉兴运河农场、宁波杭州湾新区庵东、湖州太湖南岸等地成功施工了一批水温大于40度,出水量500立方米/日以上的地热井,实现了地热勘查“攻深找盲”

6、的重大突破。武义县被国土资源部命名为“中国温泉之城”,宁海、泰顺、嘉善、竦州、武义等地设立了温泉省级旅游度假区;有11家企业取得地热(A级及以上温泉)采矿许可证,年生产规模达320万立方米。完成了杭州、宁波、嘉兴等城市9710平方千米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和杭州、绍兴、衢州的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示范工程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地质环境监测水平进一步提高。全省基本建成以城市为中心、沿海平原和金(华)衢(州)盆地为重点的地下水动态监测网,控制面积约12080平方千米,有各类地下水动态监测点433个(含自动监测点173个)。沿海平原地面沉降监测网有地面沉降分层监测标2组、基岩标15座,GPS

7、固定站7座,GPS监测点128个,水准监测点1165个,地面标自动监测点6座,水准测量路线总长度2450千米,控制面积约7200平方千米。监测显示,地下水环境保持稳定,杭(州)嘉(兴)湖(州)、宁(波)奉(化)、温(岭)黄(岩)、温(州)瑞(安)平(阳)苍(南)等沿海平原地面沉降速率持续减缓。(二)面临形势与问题“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全面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消除地质灾害隐患,构筑安全良好的地质环境基底面临着更加急迫的形势。全省地质灾害依然呈高发频发态势,迫切需要基本消除重大地质灾害隐患,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筑安

8、全底线。我省以山地丘陵为主,地质环境条件较复杂,加之人口密集、经济较为发达,人类工程活动强度大,是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多发省份之一。目前全省仍有隐患点5615处,15万人生命安全受到威肋、,其中直接威胁30人以上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有1133处。近年来,受极端天气影响,地质灾害呈易发、多发、群发等趋势。十三五期间迫切需要创新思路,加大专业投入,深入研究地质灾害成因机理,完善实时监测体系,实现从人防向机防的转变;必须加快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实现被动防灾向主动防灾的转变,基本消除全省重大地质灾害隐患,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安全保障。农村山区地质灾害防治基础依然薄弱,迫切需要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投入,

9、全方位提高应对与防治能力。我省地质灾害绝大部分分布在应对自然灾害能力较弱的广大农村山区。当前农村山区基层缺机构、缺人员、缺经费、缺技术支撑情况仍十分突出,山区群众的识灾、防灾和主动避险意识不强,依赖政府的思想较为严重,进一步增大了地质灾害的风险。迫切需要创新防治机制,将防治能力下沉到基层、聚焦到重点隐患;强化责任制,推进部门联动和资源统筹;提高受威胁群众的防灾意识和搬迁避让的主动性,全面增强基层防灾治理能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对地质环境基础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深度越来越大,迫切需要开展一系列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工作。“十三五”时期,我省将持续推进杭州、宁波、温州、金义等四大都市区和一批中小城市建设,

10、着力建设海洋经济区,实施一大批交通水利工程,深化“五水共治”,强化土壤综合治理,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提质发展休闲旅游等工作,要求进一步开展城市地质环境、海岸带地质环境、农业地质环境、突发性地质灾害与缓变性地面沉降等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工作,为上述相关工作提供更加精确、丰富的地质环境信息。地质环境资源家底尚未摸清,保护与开发利用水平有待提高,迫切需要加强调查评价与勘查,实现资源持续利用。包括土壤、地热、地质遗迹、地下水等在内的地质环境资源是“绿水青山”的基础和有机组成部分。摸清地质环境资源家底,有利于进一步修复土壤地质环境,发展生态农业;进一步加强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发展温泉旅游;进一步推进地质遗迹保

11、护,建设地质公园,保护“自然生态和自然文化遗产原真性、完整性、进一步划定地面沉降控制区范围,实施地下水保护和超采区综合治理,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开辟地下水应急水源地。在此基础上,更好地挖掘浙江的资源优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服务“两美浙江”建设。科技创新日新月异,要求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同步推进创新,着力提升支撑能力。“十三五”时期,“互联网+”、“大数据+”、“机器人+”、”地理信息+”等技术将进一步升级并拓展应用。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工作要在调查、评价、监测、预警、保护、预防、治理、信息公开、管理等各个工作环节充分利用这些技术,特别是加快建设全省联网、自动

12、预警、覆盖所有地质灾害类型与地质环境要素的监测网络体系,提高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监测立体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加快推进全省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联网共享,开展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监测大数据分析,实现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监测和监管有效联动,提高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效能。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省,要求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加快改革步伐,全面依法行政。“十三五”时期,要把深化改革作为推进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动力,着力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行政管理制度,落实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责任制;着力推进行业技术管理创新,

13、落实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调查、监测和风险评估制度;着力推进项目管理创新,完善各类标准体系,引领提升工作质量,全面提高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能力。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八八战略”为总纲,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为新使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积极减灾,主动防灾和“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为主线,实施地质环境安全和地质环境保护两大战略,基本消除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最大限度降低地质

14、灾害风险,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持续摸清地热、地质遗迹等地质环境资源家底,持续改善地质环境质量,创新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管理机制,为“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地质环境安全保障。(二)基本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安全。以人居、交通、生产安全为核心,立足当前,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放在首位,积极减灾、主动防灾。在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基础上,以避让搬迁为主,搬迁和治理相结合,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周边群众,坚持应搬必搬,有序实施避让搬迁。把避让搬迁与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低丘缓坡开发、土地综合整治等建设工程相结合,力争取得好成效。科学开展地质

15、灾害工程治理,切实加强应急避险,加大政策保障力度,不断提升基层防灾能力,力争“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2 .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省人地关系越来越密切,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域进一步拓展,工作程度进一步深化。要根据灾害防治、城市建设、海洋经济发展、交通水利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农业发展、土壤综合治理、地热休闲旅游等众多领域对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需求,把握轻重缓急,合理安排各项具体工作,统筹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力争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3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制度。要根据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趋势和工作规律,不断创新地质环境管理制

16、度,加强省级层面政策的顶层设计,建立系统完整的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工作体系,明确各级政府在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及其责任红线,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充分调动地方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依法合规地推进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工作。4 .坚持科技支撑,讲求实效。始终把科技创新放在首位,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支撑作用,推动常规方法和“互联网+”、“大数据+”、“机器人+”等高新技术有机融合,建立并完善适合我省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的创新体系和工作标准,不断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和实效,不断推进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向前发展。(三)规划目标1总体目标到2023年,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工作体系更加完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作用更加扎实有效。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和应急处置四大防灾体系全面建成,地质灾害防御能力显著提高,已知重大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