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476502 上传时间:2023-12-1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0.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docx(2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部署,逐步形成多层次、全方位、高标准的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全面提升我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依据省“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市“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和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规划。一、现状与形势(一)“十三五”时期我区防灾减灾救灾主要工作成效“十三五”时期,全区自然灾害呈多发频发态势,洪涝、台风、干旱、雨雪冰冻等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如2016年“623大暴雨”,2017年

2、“7T5雷暴大风”,2018年“14大雪”,2019年“利奇马”台风外围影响的强降雨,2023年“4T2风雹”等,给全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定冲击。在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下,区减灾委各成员单位密切配合,不断完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努力提高自然灾害防范应对能力,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明显提升,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成效显著。1 .改革体制机制,形成防治合力防灾减灾体制不断健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不断完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领导体制,全面推进区级机构改革,整合原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涉灾部门防灾减灾救灾相关职责,以及区政府办公室

3、防灾减灾职责和区减灾、抗震救灾、护林防火等指挥部(委员会)职责,挂牌成立区应急管理局,防灾减灾组织体系不断优化,全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统筹力度不断加大,区级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基本形成。应急联动机制不断完善。区应急管理局、区城管局、区水利局、气象分局等部门建立信息发布联动机制,明确灾情信息发布程序、范围和方式。积极参与各类灾害救援培训、演练等工作。建立了与区人武部军地联动机制。规章制度体系不断健全。发布实施区物资储备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区物资储备工作导则区通用性应急物资储备目录等配套的制度文件,推动自然灾害风险防范应对工作法治化、规范化。按照“1+4+N”模式,制修订了区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灾害救助

4、、防汛防旱、抗震救灾、护林防火4方面8项区级自然灾害类专项应急预案。区、镇(街道)两级灾害应急预案制修订工作扎实推进。2 .完善预警机制,提升减灾能力进一步提升监测预警水平。建成1个地震烈度速报台站(项里站)、2个断层气观测站(蔡集站、埠子站),确定2处地震宏观观测点(埠子镇养鸡场、中扬镇渔场),监测预警水平进一步提升。不断提高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建成1个区级、11个镇级和122个村级应急广播平台,安装957个大喇叭和306个音柱,实现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的应急广播系统贯通。建立了352名灾害信息员队伍,实现村(社区)全覆盖。开通了信息发布“绿色通道”,共发布各类自然灾害预警信息187

5、次,预警信息覆盖面和发布效率不断提高。3 .加强设施建设,推动保障升级全面落实自然灾害防治九项重点工程建设战略部署,扎实推进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农村危房改造与学校抗震加固、地质灾害防治和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启动了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推进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流域治理方面,实施完成中运河、徐洪河、洪泽湖等整治工程,加固堤防2.35千米,处理险工段1.8千米,加固挡墙2.57千米,流域防洪能力得到进一步巩固。区域治理方面,实施了黄河故道、西沙河、东沙河、古山河等治理工程,治理骨干河道611千米,加固堤防25.7千米。全区骨干河道基本达到10年一遇排涝标准,区域防洪排涝能力进一

6、步提升。城市防洪排涝方面,实施马陵河综合整治工程及马陵河城南排涝二站新建项目,完成黑海路排涝站、南区排涝站等泵站双回路电源改造,新增、改善抽排能力17.0立方米/秒,城市防洪排涝条件不断完善。依托现有工程体系,成功抗御了“利奇马”等台风暴雨和沂沐泗大洪水等洪涝灾害威胁。推进农业高标准农田建设。总投资3.44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15.35万亩,有效减少旱涝渍等灾害影响,减少粮食生产损失5%以上,显著提高耕地质量和农业科技水平,增加粮食产能10%以上,真正做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推进农村危房改造与学校抗震加固工程。推进实施公共基础设施重要建(构)筑物抗震性能鉴定、风险排查和安全加固工程,学校、幼儿

7、园、医院、养老机构等建筑,按照不低于重点设防类的要求落实抗震设防措施。位于高烈度设防地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新建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机构等建筑均采用隔震减震等技术,满足本区域抗震设防要求。开展城市既有住房抗震加固和自然灾害高风险区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工程,不断提升抗震设防水平和抗灾能力。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和避难场所建设工程。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区域排查巡查,实施地质灾害治理和灾害隐患点搬迁避让工程。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并完善设施功能,新建人民广场、印象黄河2处固定避难场所,区内避难场所达到13处,占地面积131.6万平方米,有效避难面积达66.24万平方米。推进森林防火工程建设。成子湖生

8、态林场和古黄河、大运河沿线重点林区均建成微型消防站并投入使用,全区森林防火应急处置能力有效提升。4 .增强救援力量,保障物资储备灾害救援力量不断增加。组建6支部门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以及19支基层综合应急救援队,依托企业专业应急救援力量和社会力量,建成2支企业专职应急救援队伍及2支社会应急救援队伍。各类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和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各司其职、相互协同的应急救援体系初步形成,应急救援质效不断提升。救灾物资保障持续加强。建成物资储备库(点)3个,初步建立基本生活保障物资类、应急装备及配套物资类、工程材料与机械加工设备类政府(实物)储备,其中基本生活保障物资19种1454件,应急装备及配套物资91

9、种109.57万件,工程材料与机械加工设备5种15.46万件,可满足抗洪排涝、城市消防、地质灾害、生活救助等抢险救援应急需要。建立了区、镇(街道)两级救灾物资保障机制和救灾物资装备调拨协调机制,与大润发、苏果超市等企业签订救灾物资装备联储协议,建立“区储为主、代储为辅、政企合储的救灾物资保障模式。建立救灾物资储备名录、“查、调、运、收”物资台账,初步实现救灾物资全过程监管。灾害应急演练有序开展。围绕地震灾害、洪涝灾害、气象灾害、森林火灾等主要灾种,结合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培训和常态化应急演练。积极组织区级部门应急演练,不断提升区域联动、上下联动的灾害应急应对能力。5 .多方共建共享,加强宣传教育

10、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应急救援。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工作,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救灾的需求评估、信息发布和资源对接机制。社会救援队伍不断强大,2支社会应急救援队伍和2支企业救援队伍,共有专(兼)职队员132名、志愿者IOOOO余名,有效提高了灾害救援救助能力。灾害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建立了财政资金投保、商业保险分担灾害风险的保险制度,依据市公共安全城乡住房救助保险实施方法,由市、区两级财政出资为全区城乡住房投保,不断扩大灾害保险的受惠覆盖面。依据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由区财政牵头,统筹推进农业保险工作,按照“扩面、增品、提标”的工作要求,相继开办了水稻、小麦、拖拉机交强险、农机综合险

11、等24个常规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奶牛生鲜乳价格指数保险等5个商业险种。“十三五”时期,我区政策性农业保险理赔支出4035.33万元,受益农户达6.7万户(次)。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补充的“三位一体”灾害救助工作格局初步形成。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持续加强。以“世界气象日”“全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为契机,区各涉灾部门充分利用广播、报干k网站、微博、微信等媒介,采取走进社区、镇村和校园等方式,广泛开展地震、洪水、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活动,介绍典型经验做法,普及防灾减灾救灾知识。“十三五”时期,全区年均举办防灾减灾类宣传活动UO次,发放宣传资料5.2万份。积极开展各类灾害防治教育,发挥示范带动

12、作用,创成8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多元化多层次广范围的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格局初步形成。(二)存在问题和面临挑战1 .各类灾害风险突出,灾害防治形势严峻我区位于郑庐断裂带上,区域地震带两侧500米内人口密度高、建设密度大,一旦发生地震,造成的影响较大。地处淮河、沂沐泗河中下游,境内黄河故道(又称古黄河)是淮河水系和沂沐泗水系的分水岭,以南以西属于淮河水系,以北以东属于沂沐泗水系,洪涝灾害易发。全区森林覆盖率较低,但小范围火灾不可避免。全区多种自然灾害致灾因子大量存在,加之全球性气候异常,自然灾害的突发性、异常性和复杂性更加突出,多灾并发风险呈加大趋势。2 .防灾减灾体系初建,应对机制有待

13、完善应急管理部门成立时间相对较短,防灾减灾救灾资源及力量仍处于整合磨合之中,多部门统筹协调机制有待强化,基层防灾减灾救灾网络较薄弱。应急救援、灾害救助、调查评估、恢复重建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渠道和重大灾害风险的市场分担机制亟待完善,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有待充分调动,常态化、更广泛、更深入的宣传教育培训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全民参与灾害自救、互救的机制有待进一步规范。3 .基础设施仍有不足,设防水平有待提高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洪涝、风雹、台风等自然灾害风险进一步增加,灾害监测预警、工程防御能力、科技力量支撑、专业队伍建设、物资储备布局等仍不满足重大灾害应对需求。交通、水利、农业、通

14、信、电力等领域部分基础设施的灾害抵御能力有待加强,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重大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及城乡基础设施,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设防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4 .救援技术力量薄弱,防灾保障仍需提升基层综合减灾能力尚需提高,社会救援力量参与力度不够,尤其是救援队伍、专家技术团队较为薄弱,救援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救灾物资储备体系亟待健全,救灾物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防灾减灾救灾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水平亟需全方位提高。5G、人工智能等新科技、新手段在防灾减灾救灾中的应用有待进一步提高。财政支持防灾减灾救灾的资金力度需进一步加强。(三)发展机遇“十四五”时期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开局时期,是开启全面

15、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是区积极落实“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和推动“强富美高”新建设再出发、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全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处于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取向的基础构建窗口、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为契机的协同发展融合、以新型工业化及新型城镇化为引擎的“四化同步”的新的发展时期。1 .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并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围绕防灾减灾救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批示指示,为做好新时代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指明了前进路径和努力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和省、市、区把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摆在了更加突出的战

16、略位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提出了工作新定位、新理念、新要求,为做好新时期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2 .管理体制不断健全应急管理局转隶组建以来,机构改革下分散的应急管理资源整合为加快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有力契机。机构改革后,应急管理工作由单一部门向多部门联动转变,整合了多部门职能,以创新的思路、改革的办法和有力的举措奋力破解难题,逐步构建防灾、减灾、救灾、指挥、救援、监管、执法和保障等职能分工清晰、互为衔接的“大应急”管理格局,为新时代做好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指明了方向。3 .全民风险意识提升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淮河生态经济带、大运河文化带等国家重大战略在我区多重叠加,全区正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加快建设“全国工业百强区、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全国城市治理样板区”,为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事业提供了强大的发展驱动力。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高,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