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调研报告汇编7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镇调研报告汇编78篇.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增强涉农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助推农业产业化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本文基于对蓝山县楠市镇农业产业化现状的调查,认为现阶段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点是要统筹整合涉农财政资金,增强财政资金撬动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本的作用。具体而言,涉农财政资金要进一步向鼓励农村土地流转和强化政府增信机制等领域倾斜。蓝山县楠市镇农业产业化现状楠市镇位于蓝山县域北部,总面积88.9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5万人。境内以丘陵为主,耕地面积约13.2平方公里,山岭平缓,森林覆盖面积较大。1种植业农作物种类繁多,种植分散,产业化程度较低。花生、大豆、黄花等作物以散种为主,柑橘、烤烟、葛根、百合、欷猴桃、茶叶、葡萄、西瓜等作物以大户
2、承包为主,大户承包面积50400亩不等。据统计,上述作物的总种植面积约7500亩,其中烤烟种植面积约3000亩,柑橘和西瓜种植面积各占1000亩。2养殖业楠市镇的规模养殖业以生猪、肉鸡为主。现有生猪养殖户18户,年出栏生猪2.75万头(户均出栏1500头),正在建设的温氏集团蓝山第一繁育场,预计2018年6月投产,设计年产仔猪16万头。此外,楠市镇有大型和中型肉鸡养殖场各一家,年出栏肉鸡分别为10万羽和1万羽。除了上述的种养殖业以外,楠市镇还有以楠市手工面条为代表的农业加工业,楠市面条具有劲道爽滑、久煮不烂等特点,畅销于蓝山及周边县市,但是主要以家庭作坊式生产,尚未形成规模产业。总体而言,楠市
3、镇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农业规模效应不显著,农业品牌和就业带动能力均不足。与之对应的,楠市镇的农业生产仍以小农生产为主,在青壮年人口大量流出,农业经济效益较低的背景下,大量的耕地和可供开发的山岭低强度使用甚至闲置。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瓶颈一般认为,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土地和资本。本文结合在乡镇的观察和调研,围绕上述三种生产要素,简要地谈一谈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1农村雇工成本较高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雇佣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人口大流动的背景下,普通劳动者的工资存在平均化趋势,这就意味着农村雇工的工资水平会趋近于城镇务工人员的工资水平,导致农村的人力成本提高。比如说,在烤烟收获期,60多岁
4、的选烟工的日薪达到了80元。雇工支出超过了农业经营总支出的50%。2土地流转过程不顺畅2014年底,我国启动了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推动农村土地流转,盘活土地资源,但是从楠市镇的实践看,现阶段丘陵地区的土地流转工作并不太顺畅,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单块土地面积小,大面积流转涉及的人口多。由于大量农村人口常年在外流动,难以协调流转土地;第二,土地流转租金较低,一般耕地的年租金仅约200-500元/亩,难以提高土地承包人的流转意愿。3规模农业经营融资难不论是种植业还是养殖业,主要的资产都是生物性资产,难以合理估值,因而不是理想的抵押物,难以获得信贷等金融资本。此外,农业的收成在
5、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气候、病虫害等外部因素,经营风险较高,降低了社会资本落地的意愿。在调研中还了解到,银行的涉农贷款有指标(不是应贷尽贷),而且主要投向规模较大的龙头型企业或者政府重点扶持的样板企业。政策建议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乡村振兴“,还特别提到要“加快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本文结合乡镇调研情况,认为涉农财政资金重点配置在土地流转环节和政府增信环节能够有力地发挥杠杆作用。具体建议及理由如下。整合粮食直补和农业基建资金,鼓励土地流转土地是农业资本的重要承载体,而土地流转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前提。前文提到,丘陵地区的土地流转
6、工作存在瓶颈,需要进一步推动。而当前的粮食直补和农业基建资金的配置效率比较低。粮食直补资金是根据农户的土地承包面积发放到户的,即便土地抛荒也能够获得补贴。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农业基建项目单价高,但受益范围较小。乡镇为了保留基建项目指标,有时会把项目实施地点放在已经抛荒并且预计近些年不会大面积耕种的耕地区域,造成建设资金的浪费。为了提高粮食直补和农业基建资金的配置效率,建议将相关的资金整合,重点投入土地流转领域:(1)在自有承包耕地上耕种,以实际耕种面积为依据,确定固定的耕种补贴标准;(2)在流转土地上耕种,以土地流转合同面积为依据,分档划分耕种补贴标准,耕种面积越大,补贴标准越高;(3)农业基建项
7、目须与土地流转项目相结合;(4)鼓励村干部推动土地流转工作,依据新增的土地流转合同,奖励行政村,充实村集体经济。强化政府增信机制,缓解农业经营资金压力调研发现,土地整理、作物种植和作物收获等环节的资金投入较高(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资金是用于支付雇工工资),农业经营者事实上有融资需求。但是,由于农业生产受天气等外部因素影响而且缺少合适的抵押物,农业经营者往往难以从商业化运作的银行或保险机构融资。调研还发现,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在农村金融中的作用并不显著。按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原则,政府在农业生产周期中最适合的角色应该是提供“政府增信”,降低规模农业经营者的融资门槛,以扩大农业产业化规模,增加农业就业人口。据报道,农业银行在2015年年中即引入“政府增信”机制破解三农和小微客户融资难的问题,并界定了“政策性担保公司+贷款对象”、“政府风险补偿基金+贷款对象”、保险公司+贷款对象”和“财政直补资金担保+贷款对象”等四种“政府增信”模式。建议进一步学习和总结相关经验,并适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