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档基于中心―外围模型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路径浅析.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498778 上传时间:2023-12-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文档基于中心―外围模型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路径浅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最新文档基于中心―外围模型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路径浅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最新文档基于中心―外围模型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路径浅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最新文档基于中心―外围模型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路径浅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最新文档基于中心―外围模型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路径浅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文档基于中心―外围模型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路径浅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文档基于中心―外围模型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路径浅析.docx(9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基于中心一外围模型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路径浅析摘要:“丝绸之路经济带”(以下简称“丝路带”)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外交事业的一大重要构想,其涉及到的总人口近30亿,规模和潜力是独一无二的。我国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主导国家,将会引进产业、聚集人口,“丝路带”的建设为我国向西发展对外贸易,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走出“中等收入国家陷阱”等创造了难得的机遇。本文站在中国“丝路带”的角度上,首先对“丝路带”进行综述,然后利用中心-外围模型,对我国“丝路带”的建设路径进行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上,为响应我国建设“丝路带”战略提供相关的政策建议。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心-外围模型;建设路径一、引言两千多年

2、前,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出了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此后,“丝绸之路”成为中西方经贸、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也让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知道并开始了解中国。2013年9月,在访问中亚四国期间,首次提出了共同建设“丝路带”的战略构想,这是中国经济发展及外交事业的一大重要构想,为建设和谐世界提供了新路径、新思路。2013年12月,国家发改委和外交部举行的推进“丝路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座谈会上,有西北5省、西南4省市以及东部5省参加。西北五省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南四省市包括重庆、四川、云南、广西等。东部五省为江苏、浙江、广东、福建、海南,这五省主要涉及到海上丝绸之路。“丝

3、路带”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是中国与西亚各国之间形成的一个在经济上合作的区域。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其地域辽阔,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土地资源和宝贵的旅游资源,被称为21世纪战略的能源和资源基地。“经济带”的相关国家在能源,贸易,金融,通讯,技术等方面有友好的区域合作,并取得了很大成果,自1992年中国与中亚五国建交以来,双边经贸合作取得了快速发展,2008年的贸易额已达308亿美元,2012年中国同中亚国家贸易额已高达460亿美元,20年间增长100倍。但该区域交通不

4、够便利,自然环境较差,经济发展水平巨大落差,整个区域存在“两边高,中间低”的现象。二、理论来源及模型分析1 .中心-外围理论中心一夕卜围理论(CoreandPeripheryTheory),是由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提出的一种理论模式,他将资本主义世界划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生产结构同质性和多样化的“中心”;一个是生产结构异质性和专业化的“外围”。前者主要是由西方发达国家构成,后者则包括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心”与“外围”之间的这种结构性差异并不说明它们是彼此独立存在的体系,恰恰相反,它们是作为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的两极存在的,构成了一个统一的、动态的世界经济体系。弗里德曼对其进行了发展,他认

5、为区域发展通过一个不连续的,但又是逐步积累的创新过程实现的,而发展通常起源于区域内少数的“变革中心”,创新由这些中心向周边地区扩散,周边地区依附于“中心”而获得发展。因此,发展本身就包含极化过程,在这一点上同极化理论一致。根本的革新只是在相对数量较小的城市地区形成的,这些地区决定了发展过程。弗里德曼将这些地区称为中心,剩下的所有地区都为外围。弗里德曼进一步从经济、社会和政治因素发展了原有的中心-外围理论。按照他的观点,中心之所以能对外围施加影响,除了它的创新活动比较活跃,还具有使外围服从和依附的权威和权力。2 .基于中心-外围理论的“经济点”的形成根据弗里德曼的观点,中心城市也是“动力中心”,

6、之所以叫“动力中心”是因为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所在,它向外围城市辐射,并对其产生影响,带动着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根据中心-外围理论,在“丝路带”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各相关省的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的中心城市相对于本省的其他非省会城市和非直辖市中心城市来讲,在科学技术、经济实力、管理制度等方面处于占优势的地位。这是由两个原因产生的,首先,这具有历史必然性,这是由技术进步及其成果在我国经济体系中传播的不平衡性所导致的必然历史结果。其次,“丝路带”作为我国建设的战略项目,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而相关的扶持和优惠政策将首先在相关省和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实施,同时,更直接的,国家直接给予其经济扶持,如投

7、资400个亿作为“丝路带”基金,这些资源会首先流入其中。这使得各相关的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就成为了“动力中心”,也即“中心”,各省的非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的非中心城市就成为了“外围”。在这些“中心”和“外围”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开始由于历史原因,各省和直辖市本来就存在着各相关省会和中心城市为中心,各相关非省会和非中心城市为外围的格局,并且达到了一定的相对稳定状态。由于“丝路带”战略的提出,国家给予大量的经济和政策扶持,这时,各“动力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由于外力突变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同时“动力效益”也实现了飞跃而变得更加明显。由于中心和外围存在着相互作用,中心城市会依靠“动力中心”在其周围形成

8、“磁场”,对外围产生影响,吸入外围力量。在这阶段,“动力中心”的“吸入效应”占据主要地位。中心和外围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外围城市的各资源要素(如,投资、人才等)大量流入中心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要素的不断流入,“中心”城市资源要素高度集中,经济等个方面率先发展起来,技术、制度、管理的进步和创新首先发展起来。在此过程中,中心城市进入极化过程,各中心城市的主导地位迅速膨胀。此时,“动力中心”的“溢出效应”变得明显起来,表现为中心向外围城市溢出先进的科学技术、创新的制度体制,高效的管理方法,外围城市在引进这些经验后用于本地发展,一些外围城市获得发展而成为相对于其他外围城市的较小的中心。这时中心城市

9、会开始对外围扩散,外围出现较小中心。经过一段发展后,“动力中心”的“吸入效益”和“溢出效益”会达到一个动态平衡状态,此时,由于中心城市由于完善的基础设施,先进的科学技术,优惠的投资政策,更多的就业机会,安定的社会环境等会继续吸引投资、资本、人才的流入。同时中心城市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制度政策等也向外围城市溢出。此时,各资源要素在整个由中心、外围组成的相互联系的经济整体内全方位流动,形成一种动态平衡状态,此时,这个经济整体中的中心、外围格局也是相对稳定的。此时,中心、外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经济整体,如图1:中心、外围的“吸入效益”和“溢出效应”。总体来说,以上过程可以四个阶段:

10、前期阶段,初期阶段,成熟阶段,平衡阶段,如下表:在达到这种动态平衡后,原来中心和外围的格局不会发生改变,两者的经济发展还是不平衡的,地位还是不对称的,这是由历史发展和自然禀赋的差异决定的。这种平衡状态,在短期内,在没有外力干扰的情况下是稳定的,在长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心和外围的这种差距有所减少,但是,在可以预见的相当长的时间内,这种差距不会消失。分析到此时,由“丝路带”相关的各省会城市中心和非省会城市外围,各直辖市中心城市的中心和非直辖市中心城市的外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的经济整体形成了,到此为止,对“丝路带”的“经济点”的分析完成了。三、路径分析通过对我国建设“丝路带”现有资料

11、的分析,笔者认为我国“丝路带”的建设可以按照“点-线-片-面-体”的路径发展,下面就借助中心-外围模型加以分析。1 .“点-线-片-面-体”的路径分析(1)由点到线的发展过程在通过以上分析,了解经济点后,以“丝路带”的西南四省(重庆、四川、云南、广西)为例来分析。由以上分析可知,西南四省有四个“经济点”,即四个“动力中心”,由中心-外围理论可知,这四个由原来中心和外围相互作用构成的“经济点”在新的环境下的“动力响应”是不同的,也即每个“经济点”在新的环境下,经济实力和地位是不平等的,其中就必然有中心(如四川“经济点”、重庆“经济点”)和外围(如云南“经济点”、广西“经济点”),然后,“中心经济

12、点”和“外围经济点”相互作用。但是,由于地理位置因素和由此产生的运输成本,交易成本的存在,“经济点”之间的相互作用首先会在两个相邻的“经济点”之间按照一个中心、一个外围模型进行,也即两个相邻的省或者直辖市之间,两者的经济实力和地位是不对等的,因此,其中一个是中心,另一个则是外围,两者相互作用达到动态平衡状态,形成经济体系。此时,就实现了由单个省或者直辖市“经济点”向有两个“经济点”连成的“经济线”的演变过程,如四川-重庆“经济线”、四川-云南“经济线”、云南-广西“经济线”。随着经济的发展,一方面,相邻的省或者直辖市相互传递相互作用和形成更长的“经济线”,如重庆-四川-云南“经济线”、四川-云

13、南-广西“经济线”。另一方面,不相邻的各省份或者直辖市也相互作用,各不相领的省或者直辖市经济点连成“经济线”,如重庆-云南“经济线”、重庆-广西“经济线”、四川-广西“经济线”。随之而来的是相邻的、不相邻的省或者直辖市相互作用,连成更长的或者更复杂的“经济线”。一方面,相邻的“经济点”相互传递相互作用连成更长的“经济线”,如重庆-四川-云南-广西“经济线”,另一方面,相邻的和不相邻的“经济点”连成“经济线”,如四川-重庆-广西“经济线”、重庆-云南-广西“经济线”。到此,由点到线的发展路径的分析过程就完成了。如图2:(2)由线到片的发展过程由以上分析可知,“经济点”的相互作用形成“经济线”,在

14、“经济线”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处于各条“经济线”上的“经济点”的发展就会超出原来的一个中心一个外围的模型,而转变成一个中心多个外围,或者多个中心多个外围的模型。比如,在西南地区,表现为四川为中心,重庆、云南、广西为外围,或者四川、重庆为中心,云南、广西为外围,或者两者同时存在,或者构成更加复杂的格局。由于中心与外围的相互作用,西南四省“经济点”相互作用,各“动力中心”不断吸入和溢出,与外围进行着资源要素的物质交换,动力中心的这种复杂的“新陈代谢”使得由原来比较简单的“经济线”错综复杂,相互交错,从而产生了“经济片区”,即西南“经济片区”。在西南“经济片区”中存在四个“动力中心”,可以把这四个动力

15、中心的合力抽象为一个拟合的“合力中心”,即这四个动力中心的合力,那么这是在西南“经济片区”就有一个“合力中心”了,可以把这个抽象的“合力中心”看做中心,和该片区的外围相互作用形成动态的有机经济体系,此时,由线到片的发展路径的分析过程就完成了。如图3:(3)由片到面的发展过程由以上分析可知,陆地“丝路带”的西南“经济片区”和西北“经济片区”的形成过程,这种“经济片区”是一个动态的经济系统,具由相对稳定性,在短期,在没有外力的条件下是稳定的。此外,2013年12月14日,国家发改委和外交部举行的推进“丝路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座谈会上,有西北5省、西南4省市以及东部5省参加,东部五省为江苏、浙

16、江、广东、福建、海南,这五省主要涉及到海上“丝绸之路”。这样,如果把中国“丝路带”比喻成一架马车的话,那么西南“经济片区”,西北“经济片区”,东部“经济片区”就是这架马车的三个车轮,东部“经济片区”是马车的前轮,西南“经济片区”和西北“经济片区”是马车的两个后轮。在这三个“经济片区”的演变过程中,和前面的原理一样,由于地理位置因素、运输成本、交易成本等原因,中心-外围的相互作用首先发生在西南和西北“经济片区”,表现为一个中心,一个外围模型,随之而来的是更复杂的变化,一方面,表现为东部中心和西南、西北外围相互作用,同时东都中心和非其他外围相互作用,另一方面,西南、西北、东部三个“经济片区”,以各自“合力中心”为中心对外辐射,与外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稳定的、平衡的三角“经济面”。此时,三个经济片区就形成了类似三角形的“经济面”,也就是将马车的三个轮子组合协调起来了。如图4:(4)由面到体的发展过程由以上分析,由三个“经济片区”相互作用形成了三角“经济面”。这是从经济维度分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