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批复河南郑州等地特大暴雨洪涝灾害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全文范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务院批复河南郑州等地特大暴雨洪涝灾害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全文范本.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国务院批复河南郑州等地特大暴雨洪涝灾害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国务院批复河南郑州等地特大暴雨洪涝灾害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3月14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河南郑州等地特大暴雨洪涝灾害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规划提出,加快修复因灾受损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水主管网和污水泵站,改造提升破损污水管网和受损风险较高的截污管网,因地制宜建设污水和初期雨水调蓄设施。全面修复生活垃圾填埋场、垃圾中转站等的受损设施设备。优化郑州等城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布局,加强医疗废物处置能力建设。详情如下:基础设施按照远近结合、突出重点、适度超前的原则,尽快恢复基础设施功能,逐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强化保能力,提升安全可靠性,为经济社会发
2、展提供有力支撑。针对此次灾害中暴露出的新情况、新问题,合理确定城乡空间布局,提升基础设施灾害设防标准。要素保障水毁工程修复和防汛能力建设。推进水毁水利工程修复重建。加强河流行洪空间整治和水库防汛调度管理,维修重建灾区农村供水及南水北调中线配套供水工程。尽快修复损毁水文、水资源监测设施,补齐防汛物资储备,加快省级防汛仓储设施、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建设和雨水情监测系统建设。重点河流系统治理。推进卫河(共产主义渠)流域系统治理。编制完成卫河灾后重建实施方案。统筹兼顾上下游、左右岸,编制贾鲁河及支流双洎河综合治理方案并研究贾鲁河上游跨流域分洪;按照“上拦、中滞、下排”推进郑州市城市骨干河道水系连通和系统
3、治理。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加快实施已完成安全鉴定的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对新出险和因洪水造成病险问题加重的病险水库,尽快安排安全鉴定并实施除险加固。公路铁路。恢复高速公路受损路段和配套设施,推进普通国省道水毁路段恢复重建,提升重点路段、构造物及附属设施抵御灾害的能力。推进农村公路受损桥梁路段修复和新改建,兼顾村内主干道,完善安防、排水等安全设施,满足消防车辆通行需要。加快恢复脱贫村通村道路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道路。对易发生水毁区域的桥梁、涵洞等设施开展排查,完善灾害防治措施。加强铁路沿线隐患排查治理,加快既有干线铁路水害复旧工程建设,修复加固地方支线铁路和铁路专用线水毁工程,尽快恢复
4、正常运输。机场和内河航运。修复通用机场受损设施,全面恢复航班运行。有序推进灾区通用机场规划建设,提升抢险救灾、医疗救护等航空应急救援能力。加快受损航运设施恢复重建,统筹考虑河道行洪、航道通行能力提升和流域防洪安全。能源通信设施能源。全面开展电力基础设施受损评估、抢修重建和改造提升工作,加快推进既有住宅小区、重要用户地下配电设施防涝迁移和改造升级。建立本地电源分布平衡、应急自备电源兜底、应急移动电源补充的应急保安电源体系。科学提高电力设施洪涝灾害设防标准,提升重点地区电力系统防洪防涝能力。通信。加快推进灾区通信基础设施排查检修,全面恢复灾区通信网络。加强专业应急通信保障队伍装备配备,建设完善应急
5、通信保障技术手段,开展队伍培训和演练。配备应急指挥通讯车辆、卫星电话等应急通讯装备,定期开展应急培训和演练。强化通信基础设施系统设计,有效增强容灾备份能力。市政设施城市供水设施优化改造。修复改造受损供水管网和取水泵站,全面排查重点设施设备,保证供水设施外电源和变配电系统安全,增加水质检测项目并提高检测频率。推进城市供水管网提标改造,完善供水调度体系。加大地下水源和地表水源保护力度,加强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加强市政消防供水设施建设,保障应急救援需要。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恢复提升。加快修复因灾受损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水主管网和污水泵站,改造提升破损污水管网和受损风险较高的截污管网,因地制宜建设污水和初期
6、雨水调蓄设施。全面修复生活垃圾填埋场、垃圾中转站等的受损设施设备。优化郑州等城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布局,加强医疗废物处置能力建设。燃气热力设施改造提升。修复城镇燃气储配站、门站、供应站及输配管网等,修复冲断、移位的燃气管线,加快燃气管道更新改造,加强气源及燃气管网、场站调度管理,消除燃气事故安全隐患,全面提升管网安全运行水平。修复提升中继泵站、隔压站、热力站等供热设施,构建多热源供应通道。城市交通和地下空间道路桥涵设施提标修复。全面排查城市道路、桥涵及人行地道等设施病害隐患,按照“一处一案”原则,科学制定修复重建方案。开展低洼易涝路段内涝综合整治,确保城市道路排水“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客水外
7、排”。开展城市隧道内涝风险评估,完善城市隧道报警、消防、容灾抗毁通信等应急配套设施,增设防水淹设施、疏散逃生通道和指示标志。城市地下交通修复和避险能力提升。抓紧修复郑州城市轨道交通受损线站、场段、列车、设备等,强化排挡水、应急避险和应急通信设施建设,完善落实极端天气等应急响应机制,结合位置地形等因素研究适当提升防洪防涝技术标准。统筹做好地铁运营线路、在建工程和地下物业排水防涝设施衔接,强化在建工程连通口封堵。推动地下物业连通口、市政排水管网与地铁防淹能力匹配。全面排查地下停车场等设施安全隐患。城市其他地下空间安全提标改造。对地下商业设施、地下车库、市政管线、人民防空、地下仓储以及高层建筑地下空
8、间全面进行隐患排查,提标改造排水防涝设施,满足地下空间对环境保护、安全运行、维护修缮等方面的需求,确保功能与地面设施相协调,保障地面及周边现有建(构)筑物、市政设施、水利设施等安全。完善地下空间应急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地下空间维护管理制度,做好日常维护和维修工作,完善工程维修档案,确保地下空间的设施、设备处于良好状态。落实地方各级政府、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防汛责任,建立完善的安全检查、安全培训、隐患排查、设施设备维护、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安全管理制度。定期组织应急救援演练,提升应对突发事件能力。防止因灾返贫致贫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加快修复脱贫村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受损的基础设施、基本公共
9、服务设施,根据当地乡村振兴规划,结合实际恢复发展适宜产业。大力推广以工代赈等方式,合理确定劳务报酬指导标准,优先安置符合条件的受灾脱贫人口和返贫监测对象就业。落实受灾人员救助政策,符合条件的及时纳入农村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等范围,保障其基本生活。坚持精准施策,及时化解返贫致贫风险,防止规模性返贫。文物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科学评估受灾文物情况,紧急修复加固文物及保护设施,消除灾后文物险情,及时保护受损文物和考古现场,推动具备开放条件的文物保护单位恢复开放。加快博物馆馆舍修复,及时修复受损的基础设施和展示设施,优化馆藏文物存储环境与存储能力,系统评估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和历史建筑受灾情况,加快受灾区域历史文化资源的调查,抢救修复受灾严重的各类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完善各类历史文化遗产安全防护、防灾减灾设施和应急预案,综合运用人防、物防、技防等手段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实施文物建筑类、古遗址古墓葬类、博物馆馆舍类防灾减灾提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