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506071 上传时间:2023-12-28 格式:DOCX 页数:90 大小:170.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象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大象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大象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大象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大象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亲,该文档总共9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象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象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docx(90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大象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课题:雪地上的“足迹”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知道压力大小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大,凹陷程度越小;受力面积越小,凹陷程度越大。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凹陷程度越大,压力越小,凹陷程度越小。2 .通过学习,知道用学会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时,一次只能改变一个因素,其他因素要保持不变。能根据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探究。3 .学会用实验方法搜集证据。知道搜集证据的方法还有查找资料法、调查法、实地考察法等。4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的兴趣。.教学重难点:利用控制变量法制订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搜集证据得出结论。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海绵、尺子、小桌子、钩码、实

2、验记录单。教师演示课件:冬奥会视频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出猜想假设1 .教师演示课:播放冬奥会比赛视频。2 .提问:为什么运动员踩在滑板上就不会陷入雪地呢?而我们在下雪时穿着棉鞋、运动鞋就会陷入雪地里呢?这说明人站在雪地上的凹陷程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呢?3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说明理由。生:可能是滑雪板的面积比较大,不会陷入雪中。生:我觉得不会陷入雪中,可能是体重不够重。4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整理。二、制订计划,设计实验方案1 .我们的假设是否正确?请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观点。2 .学生学习书本第2面的图文,结合书本上的知识,小组合作制订实验方案。3 .学生汇报实验方案

3、,师生共同交流、补充、完善实验方案。4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汇报,我们设计了两种实验方案。第一种实验是探究海绵凹陷程度与压力大小的关系;第二种实验是探究海绵凹陷程度与接触面积大小的关系。三、分组实验,搜集证据,得出实验结论1 .教师发放实验材料。2 .学生分组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表。3 .汇报实验数据。4 .分析归纳实验数据:分析以上实验数据,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5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压力大小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大,凹陷程度越小;受力面积越小,凹陷程度越大。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凹陷程度越大,压力越小,凹陷程度越小。四、反思1 .提问:想一想,我们是如何制订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的?需要注意

4、些什么?生: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时,一次只能改变一个因素,其他因素要保持不变。2 .提问:这节课我们用实验的方法搜集证据,那么还有其他方法来搜集证据吗?生:我们还可以用调查法、查找资料法、实地考察法等方法来搜集证据。五、板书设计雪上地的“足迹”压力大小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大,凹陷程度越小;受力面积越小,凹陷程度越大。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凹陷程度越大,压力越小,凹陷程度越小。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时,一次只能改变一个因素,其他因素要保持不变。光从哪里来【教学分析】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本课主要引领学生通过探究发现有的物体自己能发光,而有的物体自己不能发光从而建立光源的概念。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区分自

5、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引出人类采光与照明技术的发展中等内容渗透科技史教育。本课还引导学生比较各种各样的光源的发光方式和能量来源来理解光是一种能量形式了解其他能量形式与光能的转化方式。【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知道通常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理解光是一种能量形式,光源能够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成光能来发光。2、科学探究目标:能识别来自光源的光,如太阳光、灯光,能识别来自物体反射的光,如月光;能对光源进行分类;能收集人类利用光源的资料,分析光源的特点。3、科学态度目标:乐于研究光现象,乐于分享与发现;知道推测要有依据。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光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6、举例说明发光物体的特征,鉴别光源与非光源物体。【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意图引入1 .关闭教室照明开关,提问:我们的生活没有光会怎样?2 .播放视频:光是什么?3 .聚焦主题:我们的生活不能没有光,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光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光从哪里?本章节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光从哪里来”。引入本章的学习主题。1提问:生活中需要光,那么,除了太阳和电灯,你还能找到哪些物体能发光呢?2.组织学生讨论:哪些物体发光?在搜集证据,信息处理的过程中逐渐寻找发光物体3 .对光源进行概念界定: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萤火虫、篝火、星光、闪电是自己发光,它们属于光源。

7、4 .进一步提问:月亮、玻璃幕墙是光源吗?5.提问:你还能对这些光源怎样分类呢?说一说你的分类标准。6.讲述:我们还可以将光源可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像太阳、发光水母、萤火虫、闪电这样,不被人类掌控与操作、没有经过加工和改良的光源,称为自然光源。像蜡烛、电灯、火把这样,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而人工制造出来的光源,称为人造光源。明确光源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自然光与人造光是我们对光源的一种分类方法。人造光源发展史1 .讲述:60万年前,人类在大自然里发现了火,并学会用篝火取暖、火炬照明。这是最初的人造光源。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发明了蜡烛、油灯、白炽灯、节能灯等。2 .布置任务:收集人类利

8、用光源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3 .提问:这些光源都是怎样发光的?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4 .小结:蜡烛的发光方法是燃烧,其能量来源是化学能;台灯的发光方法是通电,能量来源是电能。由此可见,光是一种能量形式,光源能将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成光能来发光,光源发光都会消耗一定的能量。引导学生了解人造光源发展史,探究光源的特点,培养学生信息搜集、整理分析能力。灯的发展史布置课后作业:梳理大家收集到的光源资将科学实践料,编写一份关于人类照明技术发展史的手抄报。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信息整理能力。【教学反思】本课在第四个环节搜集证据时采用让学生阅读教师课前准备好的相关资料的方法使得教学主题突出提高了学生获取有效

9、信息的效率。但从科学探究角度,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能让学生自主上网或通过查阅图书来搜索相关资料事能培养学生搏集资料甄选有效信息的能力。光的传播路线【教学分析】本课主要通过探究式学习研究光的传播方式。本课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回忆诸如影子与光源的位置、烟雾中的光线等生活中的光学现象来提出猜想然后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并结合科技史进行拓展研究:做实验观察小孔成像现象。【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2、科学探究目标:能有依据地进行推测;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学会设计、安装和制作适宜的实验装置,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的行进路径。3、科学态度目标: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乐于跟同伴分享与合

10、作。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的特点可以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教学重点】设计实验,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的行进路径。【教学准备】手电筒、若干张硬卡纸、剪刀、橡皮泥、半透明塑料膜、纸杯、橡皮筋、蜡烛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意图回顾导入1 .回顾:上节课我们探究“发光”的物体,谁来说一说什么是光源?光源可以怎样分类?2 .聚焦主题:那光是如何传播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光的传播”。巩固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切入本节课的学习主题。猜想假设1.出示图片,观察图片,你能推测出光在空气中是怎么样传播的吗?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现象有依据地提出假设。制定计划1.引导:接

11、下来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光在空在教师的指气中的传播。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并制定实验计划。2 .组织学生分享小组的实验计划,并适时对学生的想法进行引导和梳理。3 .梳理两种实验方案:方案1:研究光在烟雾中的传播实验器材:激光笔、线香等。实验方法:把一根点燃的香放入透明的玻璃容器内,盖上盖子。待充满烟雾后,打开激光笔使光束从各个方向射入玻璃容器,观察光束在烟雾中传播的现象。方案2:小孔观察光源实验器材:硬卡纸、手电筒、剪刀实验方法和步骤:准备三张同样大小的硬卡纸,在每张硬卡纸中央挖个小孔。将三张硬质卡间隔一段距离竖立在桌子上。左右移动硬卡纸,观察在什么时候可以看见手电筒发出的光。导下,初步学会设计、安装

12、和制作适宜的实验装置,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的行进路径。实验探究1 .组织学生分组领取小组的实验材料。2 .组织学生分组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开展实验,并巡视指导,强调激光笔发出的光不能照射人的眼睛。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实验探究能力。得出结论1 .组织学生分组展示小组的实验过程及实验现象。2 .利用表格帮助学生总结梳理两个实验现象。3 .总结:两个实验都证明了我们的假设:光沿直线传播。4 .提问:你能利用用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解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释影子是如何形成的吗?5 .提问:请用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解释日食、月食是如何形成的。6 .播放视频,并小结: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时,

13、并且三球在一条直线上,太阳光沿直线传播过程中,被不透明的月球挡住,月球的黑影落在地球上,就形成了日食。当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球中间时,并且三球在一条直线上,太阳光沿直线传播过程中,被不透明的地球挡住,地球的黑影落在月球上,就形成了月食。拓展活动1 .讲述: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一光从门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它的原理就是光沿直线传播。2 .出示活动卡片,布置课后作业,完成小孔成像实验。通过操作,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感受光的直线传播特点,同时在观察小孔成像过程中体会理解这一现象的原理。【教学反思】通过多次教学尝试发现由手

14、影游戏引人光的直线传播虽然道理上讲得通。但实际上让学生自己直接提出这个猜想比较难。因此教学时需要提供必要的引导。本节课中教师直接提问“这和光传播的什么特征有关”然后再出示一些光线图来启发学生想到可能是光沿直线传播引起的这样教学过程还是比较顺利的。光的反射【教学分析】本课从生活中光的反射现象引入引导学生提出光遇到物体会反射的猜想然后再设计实验进行观察验证。本课除了要引导学生观察光滑的物体比如平面镜的反射现象,还要引导学生观察表面粗糙的物体(比如不同粗糙程度的纸)的漫反射现象,为下一课光线与视觉的学习进行铺垫。【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形成反射现象;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

15、播的。2、科学探究目标:能根据生活情境发现光的反射现象,提出探究问题及假设;能根据探究学习需要设计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3、科学态度目标:善于观察生活中光的反射现象,并产生探究的欲望;科学严谨地对待实验,从实验现象中得出光的反射规律。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认识到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教学重点】根据探究学习需要设计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教学准备】激光笔、玻璃箱(或光学演示箱)、线香、火柴、平面镜、纸板、木板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导入1 .创设情境:下课了,探探、究究、奇奇,还有妙妙在窗户边上聊天,探探注意到,太阳明明在南边,阳光却从北边照进了教室。妙妙也说:“光不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吗?”这是为什么呢?2 .继续提问:同学们说对了,光是从北边大楼的玻璃墙射过来的。那这是什么现象呢?3 .提问: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我们将小镜子引出光的反射的现象。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游戏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不断增加难度在阳光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