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市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岭市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docx(41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温岭市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十四五”时期,是温岭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高质量建成“森林温岭”,率先基本实现林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为进一步明确“十四五”时期温岭市林业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建设工程和保障措施,根据浙江省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温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相关要求,特制定本规划。一、发展基础“十三五”以来,全市林业工作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发展现代生态林业、富民林业和人文林
2、业,森林质量明显上升、国土绿化美化持续加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林业经济稳步增长。(-)自然资源概况1、地理位置温岭市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长三角地区的南翼,三面临海,东濒东海,南连玉环,西邻乐清及乐清湾,北接台州市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21。9至121。44,北纬28。12,至2832,东西长55.5公里,南北宽35.9公里。全市区域总面积2032.7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963.88平方公里,海域面积平方公里1079平方公里),大小岛屿169个,海岸线长235公里,为“四山一水五分田”的半平原市。2、地形地貌全市地势自西和西南向东逐渐降低,西北和西南部多山,以海拔K)O米左右的山体为主,系北雁
3、荡山与括苍山交接余脉。主峰太湖山海拔734米,次峰斗米尖海拔557米,其余山脉多为100至400米。东和东北部是温黄平原的一部分,地势平坦,一般海拔在5米以下。东南端陆地伸入海洋,大小岛屿纵横分布,主要有龙门、横门、九洞门、北港、沙镇、积谷山、隔海山、牛山和三蒜等,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2%,是市境东部下沉地区的隆起处,经长期风化、侵蚀和海浪冲击,切割较深,坡度较陡,土层浅薄。沿海山脚深入海洋,岩石裸露,石芽嶙峋,呈独特的岩坡海岩,内侧地势较高,以丘陵为主。3、气候条件全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主要特征是冬夏季风交替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多年平均温度17.3,
4、最冷月为1月,平均温度6.7。(2,最热月为7月,平均温度28.1寸。极端最低气温-6.6。(2,极端最高气温36.9。(2,日均气温10以上持续时间2512天,有效积温5431.8匕。年降雨量1649.6毫米,年均降水日为169天,全年有3-6月和8-9月为两个明显的降水期,降水量的分布特点与地形相吻合,西北部大于东南部,山区大于平原。全年大风日数为136天,其中,因热带风暴和台风入侵造成的大风约占80%,风向多为北、东北风。无霜期251天,常年平均日照时数1861小时,平均相对温度81%。主要灾害气候有台风、低温、干旱、洪涝、冰雹和龙卷风等,近年来浙江省几次强台风均是在此登陆,给全市的经济
5、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4、土壤类型全市绝大部分山地土壤是以红壤为主,占48.29%,分布在红壤带之上的黄壤,面积较少,仅占0.06M水网平原多为水稻土,占43.85%,滨海地带为盐土,占5.45%,部分地区还有一些潮土分布,占2.35%。总的特点是:山脚低丘(高程在100米以下)地势缓,主要以红泥土、红粘土和黄泥土等土壤为主,土层较厚,一般在1米左右,排水通畅,保水保肥力较好,适宜于果木经济林的生长;低山坡地(高程在100至500米)以石砂土、黄泥土和红泥土等土壤为主,石砂土分布区坡度较陡,土层浅薄,养分贫乏,林木和自然植被生长差,应进行封山育林,适宜先锋树种(马尾松)造林,黄泥土
6、、红泥土分布区坡度较缓,土壤较厚,保水保肥力较好,适宜毛竹、杉木、茶叶等生长;中山山地(高程在500米以上)以黄土、砾石山地黄泥土、山地香灰土等土壤为主,坡度较缓,土层较厚,有机质含量较高,气温低,湿度大,目前很少开发利用,应选择适宜树种,增加覆盖度,以减少水土流失;沿海地区山丘陵地带以黄泥土、砾石黄泥土、砾石土等土壤为主,土层浅薄,石质性强,PH值在7以上,应积极开发利用防风林和针阔混交林。5、水文特征全市河网密布,河流总长达1798公里,流域面积785.5平方公里。境内河流主要水系为金清水系,还有江夏港、横山溪、坑潘溪、大雷溪四个自成一体的小水系。境内现有大小水库87个,其中中型水库有2个
7、,分别为太湖水库和湖漫水库。太湖水库库容为2446万立方米,位于大溪镇境内;湖漫水库库容量为3503万立方米,位于城东街道、城南街道和石桥头镇交界处。全市水资源总量8.0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6.67亿立方米,地下水1.36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709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30%,属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地区。6、植被概况全市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北部亚地带,浙闽山丘甜楷、木荷林区,天台括苍山、海岛植被区,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历史上天然森林资源植被丰富,因受历史性的人为影响和破坏,目前原生植被早已不复存在,绝大部分被人工马尾松林、杉木林、黑松林、橘园和次生灌草丛所取代,仅局部地区尚有少
8、量的次生常绿阔叶林分布。现有森林植被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和西南部山区,常见类型有温性针叶林、暖性针叶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山顶矮曲林、针阔混交林、竹林、灌草丛等类型,以暖性针叶林为绝对优势,约占乔木群落的98%,其特点为结构简单、生物多样性较低、生态功能较差。低山缓坡部位(海拔一般为IOO米内)以混交林、杉木林、毛竹林及经济林为主,土层6深厚,肥力较好处有阔叶林生长。海拔100到500米坡地及沿海岛屿基本上以马尾松、黑松林等针叶林为主。海拔500米以上则以马尾松纯林和灌木林为主。7、林业资源温岭市林地总面积33912.2公顷,其中森林面积32454.53公顷;活立木蓄积1
9、366039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积1289618立方米,毛竹总株数772080株,全市森林覆盖率为33.27%。林地面积中,乔木林29376.27公顷(其中乔木经济林253.07公顷),灌木经济林2035.53公顷,竹林806.2公顷,疏林地41公顷,一般灌木林地236.53公顷,未成林造林地156.4公顷,苗圃地38.33公顷,迹地38.73公顷,宜林地1183.2公顷。境内常见野生动物有5门13纲31目267种。8、野生动植物市境常见野生动物有5门13纲31目267种,其中脊椎动物180余种(含哺乳动物27种,两栖动物19种,爬行动物35种,鸟类K)O余种),属于世界濒危物种的有黑喷鸥,属于
10、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有穿山甲、小灵猫、虎纹蛙、红隼、赤腹鹰、雀鹰、白琵鹭等,属于省级保护动物的有毛冠鹿。森林昆虫121科1105种。海洋动物资源主要有鱼类200余种,甲壳类56种,软体类114种。市境共有维管束植物1767种(含124个变种、个亚种、11个变型、4个杂交种、39个栽培种),隶属于871属195科。其中:蕨类植物35科65属135种;裸子植物9科21属38种;被子植物153科785属1594种(包括双子叶植物130科608属1277种,单子叶植物23科177属317种)。共有栽培植物402种,含裸子植物18属31种,被子动植物246属371种。9、湿地资源温岭市湿地资源丰富,呈现类
11、型多样性特征。根据2011年温岭市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成果,温岭市共有面积8公顷以上(含8公顷)的湿地163处,总面积32900.51公顷(不含水稻田面积),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6.63%o湿地总面积中,天然湿地面积29711.34公顷,占90.31%;人工湿地面积3189.17公顷,占9.693湿地类型有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流湿地、人工湿地3类10型。其中,近海与海岸湿地面积27566.69公顷,占83.79%,包括浅海水域、岩石海岸、沙石海滩、淤泥质海滩、潮间盐水沼泽、红树林等6型;河流湿地面积2144.65公顷,占6.52%,只有永久性河流1型;人工湿地面积3189.17公顷,占9.69%,
12、包括库塘、运河输水河、水产养殖场3型。(二)取得的成效1、国土绿化美化深入推进全市以“森林温岭”建设为目标,坚持把绿化造林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工程和重要抓手,持续推进国土绿化工作。一是加快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通过人工造林、间伐补植、抚育改造等方式,建成珍贵彩色森林7.7万亩,新植珍贵树130万株。二是启动百万亩国土绿化行动。紧密结合省政府关于新增百万亩森林的要求,上报完成国土绿化面积9397亩,超额完成年度任务。三是推进乡村绿化美化。全市已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镇11个,实现省级森林城镇全覆盖。开展新时代美丽乡村“五美联创”,创建美丽乡村示范镇2个、精品村5个、精品线路2条、特色村10个,美丽庭院
13、16000多户,建成“一村万树”示范村12个,推进村290个,国家森林乡村5个。四是加强沿海基干林带及农田林网建设。改造提升城南国庆塘、坞根八一塘、箸横七塘、团结塘、东片农场及东部新区基干林带126.13公顷。大力实施农田林网建设,综合农田控制率为95.36%,城乡面貌持续改善。五是稳步推进生态廊道建设。以高速高铁、国道、省道、县道为主,建设生态廊道体系网,总体通道绿化率达到93.48%。2、林业资源保护持续增强以保护好、培育好森林与湿地资源为首要任务,完善管理保护体系,加强资源保护。一是加大林地保护和利用。严格执行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引导节约集约使用林地,强化林地定额宏观调控,规范建设项目使用
14、林地审核审批工作,提高了林地保护利用综合效益。二是加强湿地保护与修复。开展湖漫水库、太湖水库、花芯水库、桐岭水库等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落实重要湿地名录保护工作,启动湿地生态补偿。加强滨水景观绿道建设,河道绿化率达96.36%。三是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工作。加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原生地和典型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抢救和保护国家、省重点野生动植物种群和栖息环境,推出野生动物肇事公共责任险,开展野生动物本底调查工作,各类自然生态系统及重要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四是强化自然保护地建设。启动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和勘界定标工作,同步开展龙门湖湿地公园、江厦森林公园、大溪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圆满完
15、成阶段性任务。五是加强公益林和天然林保护。完成省级以上公益林区划,完善和森林资源“一张图”整合工作。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启动天然林保护修复工作。六是加快种质资源保存与繁育基地建设,建立珍贵树种保障性苗圃和以温室大棚为主的高标准、高效益的花木示范基地。3、绿色富民产业快速发展以发展高效生态富民产业为导向,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林业增效、林农增收。一是推进森林休闲养生业建设。坚持“绿色发展、科学跨越”的发展战略、农旅结合全景区建设的要求,积极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依托山、海、石的优势,提升山水养生产品品质,以多元化乡村生态休闲游产品为依托,不断完善森林休闲养生业建设。二是开展特色经济林基地建设。
16、培育了一批特色经济林基地,共计36处,总面积3378.3公顷,打造了“明圣高橙”“花坞杨梅”“大溪方山柑橘”等区域品牌。积极开展“林+铁皮石斛”、“林+禽”、“林+三叶青”等多种林下经济产业探索,有效利用林地空间为农民谋收入。三是大力培育苗木产业。着力构建种苗生产供应体系,建立健全以保障性苗圃(种苗基地)和新技术育苗为主要内容的种苗供应保障机制。4、森林生态文化日渐繁荣以关注森林活动为抓手,以人为本、全民参与,广泛弘扬森林生态文化。一是持续推进义务植树活动,深入开展认建认养认管等群众性绿化活动,建立义务植树登记卡和考核制度,使全民义务植树工作做到规范化、基地化、科学化和制度化。二是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对全市古树名木生存状况进行详细普查,对所有的古树名木进行登记编号、建档立卡和挂牌,建立古树名木电子信息系统,实现动态监测。三是创建生态科普教育基地,以森林生态科普教育基地为中心,建立植物百科、湿地生态文化等类型多样、功能齐全的生态科普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