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新教材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教材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新教材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教材分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一单元升和毫升升和毫升是容量单位,小学数学以往总是把升和毫升与其他常用体积单位一起,编排在高年级教学。本单元教材在教学体积之前先教学升和毫升,尽量早一些教学升和毫升,既方便学生生活,又为以后教学体积积累感性认识。由于升和毫升在体积之前教学,因此采取宜观认识、直观感受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容量的含义以及计量单位,感受1升和1毫升的实际意义,会进行升和毫升的简单换算。感受1升和1毫升的实际意义,形成有关1升和1毫升的表象是教学重点。全单元编排四道例题,内容的具体安排如下表:例题教学内容练习编排例1容量的含义,计量容器的容量需要统一的单位例2容量单位“升”,1升的实际意义例3容量单
2、位“毫升”,1毫升液体大约有多少例4升和毫升的进率,简单的换算练习一(一)以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形成初步的“容量”概念例1作了很细致的安排。创设了大小不同的茶杯、大小不同的冷水壶等容器盛水的直观情境,提出三个很现实的问题,引导学生联系容器里存水的事实,感受容量的含义、比较容量的大小,产生统一容量单位的需要。1 .联系茶杯里盛水的事实,教学容量的含义。o例题提出的第(1)个问题“看看两个玻璃杯,说说哪一个能盛的水多”,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里的两个玻璃杯,把注意力集中到玻璃杯盛水的事实上。教学要注意两点:一是情境中的两个玻璃杯都是空的,里面没有盛水,“哪一个玻璃杯能盛比较多的水”是直觉条件下的想象
3、与判断。通过这样的想象,容易体会“杯子容量”的含义。二是要用较多的时间去领悟“玉米”卡通说的哪句话,抓住“盛的水多”和“容量比较大”的内在联系,意义接受“容量”这个概念。2 .宜观判断和倒水实验相结合,教学”容量有大小”。例1的第(2)个问题是“哪一个冷水壶的容量大一些,进一步体会“容量”的含义。教学这个问题可以按四步进行:第一步让学生说说“冷水壶的容量”是什么意思,第二步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冷水壶的容量大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第三步通过倒水实验验证猜想。第四步确认问题的答案,并作出解释:因为红把手壶里能盛的水多,所以它的容量大。3. 准确测量或计算容器的容量,需要使用统一的容量单位。例题的第(3
4、)个问题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这道例题的教学重点是“容量”的概念。学生初步认识容量的线索是“感性材料一一数学含义一一概念的具体化”,教材设计的一系列活动都承载在这条认知线索上,都是为概念教学服务的。(二)教学升和毫升,让学生体会它们的实际意义教学升和毫升各编排一道例题,都设计了从实际生活引出单位名称、体验1个单位有多少、自制简易量器、测量常见容器的容积等教学活动。1. 现实背景中出现升和毫升,引出容量单位。例2例3教学这两道例题,要让学生看图说说瓶里各装了些什么,装了多少,分别使用了什么计量单位;想想生活中这些瓶实际有多大、这些液体实际有多少;议议这两道例题为什么使用不同的计量单位。从而对升
5、和毫升分别产生鲜明的第一印象。2. 设计多种活动,让学生感受1个单位的液体有多少。学生知道升和毫升是计量液体有多少的单位以后,会希望知道1升、1毫升液体各有多少,教材及时满足他们的需要。设计这个实验有两点原因:一是学生对正方体比较熟悉,又知道1分米是多长,所以对棱长1分米正方体容器的大小有感性经验,正是这点经验能帮助他们感受1升的实际意义。二是在实验中带出了计量液体有多少的常用工具一一“量杯”,它能方便且准确地测量液体有多少,在后面的教学中还会使用量杯。例3使用的滴管,感受1毫升水很少。进一步体会1毫升水有多少。3. “动手做”指导学生制作并使用简单的量器。O本单元的“动手做”指导学生制作并使
6、用1升的量器。教材图文结合,示范做量器的方法:选择一个上下一样粗细的瓶,往瓶里倒入1升水;在瓶上贴一张纸条,在1升处做上记号;把1升处以下的部分平均分成4份,分别做上1/4升、2/4升、3/4升等记号。用这个量器能够比较准确地量出1升、1/4升、2/4升、3/4升水。4. 设计一些活动和练习题,帮助学生积累生活常识,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升与毫升的观念。(1)留心观察,采集数据。配合例2的“练一练”第2题,配合例3的“练一练”第1题,练习一第11题,第12题,学生通过上面的活动,能够了解常见容器的容量,丰富生活常识,积累生活经验。(2)合理选择,正确使用。练习一第2题第3题,第6题,练习
7、一第7题,5. 教学升与毫升间的进率,进行简单的换算。例4教学升与毫升的进率,并在“练一练”和练习一里安排部分练习题,巩固和应用进率的知识。应用进率进行的换算比较简单。配合例4的“练一练”第3题,教学时,应该要求学生利用1升=IOOo毫升或1000毫升;1升推理出结果,并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二单元:两、三位数除法本单元在两、三位数除法重点教学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一些比较容易的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可以算)。教材穿插安排了相应的口算、估算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全单元编排八道例题、四个练习,还有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具体安排见下表:例1几十(含几百几十)除以几十的口算与竖式的写法两、三
8、位数除以几十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笔算例2三位数除以几十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法则例3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试商例4用连除解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例5、例6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调商例7商不变规律例8应用商不变规律进行除法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要转化成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进行试商,学生需要先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以此为基础才能学会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试商。笔算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和调商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人们已有的试商方法很多,把除数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是最常用、最基本的试商方法。初商过大与过小的表现不同,调商的方向与方法也不同。因此,需要两道例题来教学调商的两种情况。小学阶段整数除
9、法的教学到本单元就要结束了,(一)教学两、三位数除以几十商是一位数的除法,先口算出商,再写出竖式,作了细致的安排例1的被除数是两位数,除数是整十数,商是一位数。1 .几十除以几十是两位数除以两位数里最容易的计算,也是最基本的计算。掌握这些计算,将为全单元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掌握这些口算,学会写出竖式,才能理解商在竖式上的位置,才能学习后面的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试商与调商。2 .两位数除以几十、几百几十除以几十(商是一位数)的计算,仍然要先口算出商,再写出竖式。还要注意的是,教材要求验算9620和15030的计算。在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里,通常用“商X除数”或“商X除数+余数”来检验除法
10、计算。现在仍然用这些方法进行验算。验算不仅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与态度,还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策略。3 .加强最基本的求商练习。(二)商是两位数的除法一般采用笔算,着重教学除的顺序以及商的位置,并且自八%口1 .教学商是两位数的除法,先估计商大约是多少,再进行笔算。例1及其“试一试”的商都是一位数,可以宜接在个位上写商。例2和例1不同,38030的商是两位数,为了克服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2 .计算教学应该尽量形成计算法则,在“得出法则、理解法则、应用法则”的过程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四则计算是有法则的,法则高度概括了计算的步骤、方法与要领,是后面进行同类计算的操作依据。“试一试”给出的42530和425
11、50,分别是例2和例1教学的除法。让学生计算这两道题,既消化商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又重温商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3 .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题,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计算法则。(三)优化试商和调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开展试商和调商的活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法的试商和调商,既是计算知识,更是计算技能。计算知识转化成计算技能,首先要使新的计算与已有认知结构发生有意义的联系,与相关的知识经验相融合,其次要经过必要的训练,使计算知识逐渐内化成个体自主计算的程序。这两点是例3、例5、例6三道例题以及练习配制的编写思想。1. 优化试商的教材结构,引导学生主动试商。例3教学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竖式计算的试商。
12、这个内容历来是除法教学的一个难点。本单元教材优化试商的教学方法与过程,分以下四步进行。第一步,按教材提示尝试计算9632,初步体会试商方法。第二步,“试一试”独立计算19239第三步,回顾例3和“试一试”的求商过程,总结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这里的总结,一方面是如何试商,另一方面是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法则。试商方法是新知识,应该认真总结。第四步,在“练一练”里进行试商练习。2. 优化调商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调商。如果试商试出的初商过大或过小,都需要调商。调商作为试商的延续与发展,能保证除法计算的正确进行,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材注意到调商是教学难点,把需要调商的
13、两种情况分开编排,以分散难点。先安排一道例题把过大的初商适当调小,再安排一道例题把过小的初商适当调大。两道例题各编排“练一练”,并且在练习四里安排调商的综合练习。(四)提供研究的内容和任务,提示研究的方法和步骤,引导学生在计算实例中感悟商不变规律例7教学商不变规律,其现实意义有以下几点:第一,沟通表内除法与几十除以几十、几百几十除以几十等除法的内在联系;第二,把类似40006005400800等较大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进行计算;第三,为五年级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储备基础知识。当然,在发现和得出商不变规律的过程中,还能培养观察、比较、分析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就不具体
14、展开说明了。1. 利用共同的例子和个体的例子得出商不变规律。例7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一个数与同时除以一个数安排在一道例题里教学,可以提高效率,直接得出比较完整的规律。例题的教学过程大致安排成四步。第一步,集体研究10020这道除法题。第二步,自己找一些例子算一算、比一比,看商有没有变化,继续感知商不变规律。第三步,在10020以及自己列举的除法算式等具体素材中,提炼出商不变规律。第四步,再认同时乘或除以的那个数不能是Oo讲述商不变规律应该明确指出“0除外”。2. 应用商不变规律,使一些除法计算简便。例8第(1)小题里的90050可以转化成905,第(2)小题90040可以转化成9040教学90
15、040的计算,重点放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数,虽然商不变,余数却变了。这也是教学的难点。(五)结合除法计算的教学,解决实际问题本单元练习里编排了许多实际问题,有些是一步计算的问题,有些是两步计算的问题,但都与除法有关。有些题学生能够独立解答,有些题编排例题教学解法。1 .解答一步计算的问题,要有意识积累数量关系的知识。2 .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要加强解题思路的练习。3.教学连除计算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加强从条件向问题推理的思路。连除问题里一般有三个已知条件,它们两两相关。比如例4,人们解决连除实际问题,一般采用从条件向问题的推理。比如,先根据“一共224本书”和“放在2个书架上”,
16、算出平均每个书架放112本书;再联系“每个书架有4层”,算出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28本书。或者,先根据“2个书架”和“每个书架有4层”,算出一共有8层;再联系“一共224本书”,算出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28本书。当然还可以根据“一共224本书”和“每个书架有4层”,先算出2个上层(或2个中层、2个下层)放56本书;再联系“2个书架”,算出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28本书。例4设计了“寻找条件与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用一种方法列式解答”“检验结果并回答问题”“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经验体会”四个教学板块。其中,分析数量关系要求“找出有联系的两个条件,说说可以先算什么,这就是从条件向问题推理的策略。教学例4还要注意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