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山那样思考》课堂实录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像山那样思考》课堂实录3.docx(9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像山那样思考?课堂实录3一、教材简介这篇课文是苏教版第一模块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的一篇同题散文。这套新教材最大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以专题为根本结构单位,围绕专题进行设置。这篇课文所在的专题是“人与自然这一向度,共分为有层次的三个板块:谛听天籁自然纯美展示),感悟自然(人生感慨抒发),湖山沉思生态忧患思考)。它是属于最后一个板块中的文章,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二、专题解说1、主题内涵:本专题旨在加强自然美的审美教育,在寄情山水的同时,陶冶学生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并在此根底上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2、学习方式:文本研习。三、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体味此篇文章诗意的语言。2、通过研习,把握作者的生态伦
2、理观念,加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四、教学设想此文是美国生态伦理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代表作?沙乡年鉴?中的一那么随笔,文章语言简洁传神,挟裹着作者深深的忧患意识。开篇就是对一声”深沉的、骄傲的狼嗥的特写,这也是此篇文章的文眼,作者把诗意的叙写和深刻的生态忧虑杂糅在这声狼嗥中,给人以震撼和思考。因此教学中我就准备以此为着眼点和突破口,紧紧围绕这一声饱含有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的号叫,展开和深入全文。同时,由于本文的语言充满着诗意美,因此可通过反复阅读的方式让学生来体味。五、实录局部(一)导语各位同学,今天我们将进入这本书的压轴之戏。在这本书的最后一个专题中,我们涉及到了人与自然这样一个人文话题。也许大
3、家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和感触:大自然,她是美的源泉,她蕴涵着各种各样的美。她崇高而又优雅,雄浑而又柔和;她时而狂放不羁,时而静谧深远。面对大自然,有的人谛听天籁,描写风景千变万化的美;有的人感悟自然,咏怀风物的变迁,抒写自己的人生感言;更有的人反思生态环境的恶化,思考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类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同样也是值得我们去深切关注的。下面请看一组图片。我们先来看一下第一幅画面,大家看到了什么?(齐说:近处一只海豹倒在了血泊之中,不远处就是这起“凶杀案的制造者位猎人,手里还拿着“作案工具一一猎枪,并且他的眼睛似乎还在盯着大海,盯着下一个目标的出现。)(背景介
4、绍:这是发生在加拿大圣劳伦斯海湾的一件司空见惯的事,加拿大出于商业的目的猎杀海豹已长达三十多年,一直为世人所争议。)再来看下一幅图片,大家看到了什么?(齐说:一头藏羚羊,一头神气活现的藏羚羊。它抬着前蹄,似乎在狂奔,地上还扬起了灰尘,这就将这头藏羚羊的生机活力,神气活现的模样展露无疑。)1背景介绍:其实就在一个多月前,它还是一头躺在冰面上的,奄奄一息的,接近死亡边缘的可怜的小羊。后来被当地的巡查人员发现后,经过及时救治和精心护理,终于使它得以再现昔日的风采。这就是当时工作人员将它放归大自然时的情形。)(将两幅图片放在一起)面对自然界中的生灵,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做法,一个竭力捕杀,一个全力救治
5、。这就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我们究竟是以经济利益为重,比方加拿大出于商业目的,出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去肆意猎杀海豹,还是多去考虑一下在人类看来是弱者的感受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奥尔多利奥波德的这篇文章?像山那样思考?,也许从中我们可以找到问题的所在,从中得到一些理解和感悟。二)文本研习1、接下来就给大家一些时间,我们可以小声地快速地阅读全文。相关字词可以参见大屏幕,希望大家能够把它划出来,标注好。同时带着这样一个问题去阅读,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的呢?即引发此种思考的缘起、缘由。附相关字词:嗥(h0)叫:号叫,大声叫。拾遗(yi):拾取旁人遗失的东西,据为己有。毛骨悚(Sn
6、g)然:形容很害怕的样子。悚,害怕。不堪(kdn)教育:堪,可,能。如:堪当重任。辨:湍(tudn)急:水势急。揣(ChUi)测:猜测,推测。辨:饿殍(Pio):饿死的人。俘(fU)虏。艾(CIi)蒿(hdo)明确:是缘于人们对狼群的猎杀,缘于那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2、文章开篇就是对这声狼嗥的特写,大家先来把这段齐读一遍,体会此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明确:我们可以先从文中找出一些反映此种情感的词语,然后再从这些词语中体味出这声狼嗥中所饱含的情感。如“深沉的、“骄傲的、“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蔑视等,表现出这声嗥叫既是狼痛苦的哀号,更是它用来对抗的号角。(学生大致谈谈自己的感受
7、即可)那么这声嗥叫中究竟又隐藏着怎样的内涵呢?我们要学会从情感上升为理性,这个问题先留下来,等课文大致分析完了以后再回过头来思考这样的问题。3、我们接着往下看,看看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有哪些事物?它们的反响又是怎样的?可从文中找出相关词语作答)明确:留意的事物可以分为两类:“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属于一类,它们的反响是“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留意的还有“这座山,它的反响那么是“深刻的、“长久的、“客观的。4、文章往下还写到了一般的人,“不能区分其隐藏含义的人对这声狼嗥的反响,他们其实也属于第一类事物,他们的理解也是浅薄的,直接的,外表的。那么文章接下来写到,面对这声狼嗥留意
8、的还有谁呢?明确:是“我对这声狼嗥的理解,是“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我对这声狼嗥的认识,从文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那么一开始“我是怎样的呢?先是随波逐流,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肆意猎杀与破坏。后来看到一只垂死时的老狼眼中的绿光时,作者有所启发,有所意识,有所觉察。(齐读第六小节,看看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感性认识、一时触动表述出来的。)有了触动以后,作者又从草原和高山植被的破坏和退化中,进一步得到验证:此时作者意识到要保护环境。作者的认识从肆意猎杀与破坏,开展到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应该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剑拔弩张的矛盾关系,但人类的印迹似乎还很重。这里
9、保护环境归根结底还是为人类效劳的(如第九小节中所表达的那样,不至于“使河水把人类的未来冲刷到大海里去),人类仍然处于一种高高在上的位置,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那么作者的最终认识是不是就仅限于此呢?我们先来补充一点作者的个人经历:奥尔多利奥波德从小就有着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在他近50岁时,购置了美国威斯康星河畔的一个被人类榨取殆尽而遗弃的名为沙乡的农场,从此开始了在沙乡长达13年的恢复生态平衡的探索,直到去世。他把自己的观察与思考结晶成了?沙乡年鉴?,我们这篇课文就选自其中。应该说作者的这些实践活动对他认识的开展更有启发。下面我们就把文章的最后一小节一起来读一遍,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思考上面刚刚提
10、出的问题,看看作者在不断地实践探索过程中,认识有了怎样的开展?此节中的一些语句很有哲理,我们来细细体味一下。比方“太多的平安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更长远地来思考问题,不能只顾眼前暂时的利益。还如“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提问:如何理解?)这是梭罗的名言,作者对此也是完全赞同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荒野中万物之间都是怎样的。应该说荒野中的各种事物都是自由自在生长着的,他们彼此之间都是平等与和谐的。从这些语句中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找到问题的答案。文章到此就把作者先前的以人类为本位、为中心的认识,开展为了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思想,形成了作者面对自然万物所有一切时所采取的平等态度。人类只
11、是自然万物生灵中的一种,并没有高高凌驾于其他事物之上的权力。5、文章末节在引出梭罗的名言后,又提到“大概,这也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这就与首节前后照应,也回到了我们开始留下的问题了。我们再来把第一小节齐读一遍,这节其实也是此文的文眼。通过文章的讲解,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领会一下这声狼嗥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涵义?联系上面对作者思想与主张的分析,我们可以听出这声狼嗥中饱含着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否那么就会引发生态危机。狼嗥的“悲哀就在于人类对此的不能领悟,“骄傲就是它自己领悟到了,同时这座山也领悟到了)。6、通过我们先前的反复朗读,我们能否感觉到这篇文章在形式上,特别是在
12、语言文字上有何特色呢?比方同样是介绍自然的,介绍生态伦理观念的,它与我们的地理课本的语言,与我们的一些生物学理论,在文字表达上有何区别呢?明确:后者是一种科学语体,而利奥波德身为一位生态伦理学家,同时他的文学素养也是很高的。他所使用的语言文学性较强,是一种诗化的语言,充溢着诗意美。这就与他的自然万物平等的生态伦理思想溶为一体,使全文熔诗意美与思辨色彩于一炉。7、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它与我们的这一专题“人与自然(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明确:是目的与途径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途径,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像山那样思考,就是作者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一种良好建议,是这种建议的诗
13、意表达。从生态伦理、生态和谐的角度来看,人并不比一座山更高明,山与自然万物的关系与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并无二致。我们要像山那样处理好人与动物、人与环境等等一切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三)、拓展思考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梭罗的一段文字,看看这段文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与主张?不妨再与利奥波德的生态主张进行比照,找出两文的异同。可以请前面的一位同学为大家朗诵一下。这是一个愉快的黄昏,全身只有一个感觉,每一个毛孔中都浸润着喜悦。我在大自然里以奇异的自由姿态来去,成了她自己的一局部。我只穿衬衫,沿着硬石的湖岸走,天气虽然寒冷,多云又多风,也没有特别分心的事,那时天气对我异常的适宜。牛蛙鸣叫,邀来黑夜,
14、夜莺的乐音乘着吹起涟漪的风从湖上传来。摇曳的赤扬和白杨,激起我的情感,使我几乎不能呼吸了;然而像湖水一样,我的宁静只有涟漪而没有激荡。梭罗?瓦尔登湖?明确:此段文字主要写了作者与湖边的生物在共同享受着这样一个愉快的黄昏。文中的“成了她(自然)自己的一局部这句话,反映出了梭罗的主张。这样的主张与利奥波德如出一辙,都说明了一点:人类只是生态共同体中的一分子,大家都是均衡平等的。当然两文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比方他们笔下描写的对象,描述的场景就有着不同之处:利奥波德在文中写到了许多生态恶化的场面,如高山植被的破坏,狼群遭到猎杀等等,似乎更多了点批判反思的味道,饱含着生态忧患意识;而梭罗那么为我们展现了人
15、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美景,他好象在尽情地享受着和谐美景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显得很满足。其实这就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正面的先例。两人好象有一反一正的味道。两人其实都是美国的生态学家,无论思想上(都主张自然万物皆是平等一员的生态伦理观念),还是生活方式上都有一段在荒野居住的经历,并依据这些独特的经历写成了各自的绿色经典著作),两人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学习时要学会比较,要树立起这样的比照意识,特别是针对这套新教材的学习,更是如此。【四)、结束语自私的人类,在付出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代价后,换取了所谓的物质文明的进步,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于开篇时图片
16、留给我们的疑问,可以说已是不解自破。这就要求我们自觉地树立起生态保护意识,树立起平等对待一切的思想,学会像山那样去思考,使这原本已很脆弱的伤痕累累的地球,不要再继续受到伤害。展示图片,画面内容为:一个椭圆形的蛋,上面印有各大洲的地形框架。(代表着地球)令人触目惊心的是上面已经有了几道深深的裂痕,旁边写着“脆弱的地球。六、课后反思这节课根本已经完成了教学目标,实现了教学设想,并且很好地表达了这套新教材的精神。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曲折,主要就是学生对作者生态伦理观念的理解和接受上。从肆意猎杀与破坏到保护环境,这一层转变大家都能很容易地理解和接受;但可能是大家习以为常或始料未及的缘故,对万物皆是平等的生态伦理观念的理解和把握上存在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