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患者的心理健康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围手术期患者的心理健康指导.docx(2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围手术期患者的心理健康指导一、患者常见心理需求、认知活动及情绪反应患者患病后的心理需求有哪些?正常人在健康时往往能主动去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患者患病后往往无法以以往的方式来满足当下的需要,甚至会因为社会角色的变化而产生新的需要。对于患者而言,既有物质和医疗服务的需要,也有心理满足的需要;除具有健康状态时的各种需要外,还具有患病时特定的需要内容,需要的主导地位也可发生变化。(1)患者的生理需要:患者的饮食、呼吸、排泄、睡眠及躯体舒适等基本生理需要的满足,在患病后将受到阻碍或威胁。生理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也是最低层次的需要,不同种类的疾病及病情严重程度对生理需要的影响不一样。患者患病后促使其想获得
2、更多的健康信息,如果得不到满足,患者多表现为焦虑、恐惧,特别是危重患者,尤为明显。在住院期间应加强患者疾病知识宣教,以增加其对疾病的了解,减少患者由于缺少信息带来的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2)患者的安全需要:安全需要是患者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需要,也是求医的最终目的。患者的最大愿望莫过于尽快康复,健康是患者的第一需要。一方面,患者非常关注自己的病情变化,急切需要了解与自身疾病的相关信息,疾病本身就是对安全需要的威胁,如果患者不能及时获得这些信息,将丧失安全感,容易引起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影响患者康复;另一方面,为了确保安全,患者往往希望了解医院、医务人员、自己所患疾病等重要信息,特别是对可能出现
3、的不良反应、不良后果、意外情况、疾病的预后等信息极为关注。(3)患者的归属与爱的需要:患者患病后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怀、体贴,特别是住院后,相处的对象变成了医护人员和病友,每一位患者都希望成为这个群体中最受关注和爱护的对象,并在这个群体中有一个合适的位置。如果这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患者就会认为自己没有引起医务人员的重视,不受病友的欢迎,就会产生失落感、孤独感、遗弃感。患者这种归属与爱的需要主要表现形式为:希望能与医务人员进行情感交流并得到关怀和接纳;希望熟悉自己周围的病友、与病友进行交流和沟通,能被病友关心和接纳,保持正常的社会联系和交往;希望得到外界以及家庭成员的消息;希望得到同事、上司、亲属、
4、朋友的探望或馈赠;有时甚至还希望直接参与自己的职业活动。(4)患者的尊重需要:患者患病后,一般不能马上改变自己在家庭或工作单位的角色。如在家里是老者、家长,或是家庭中的宠儿;在工作单位是领导或者是骨干。当其住院后,面对的是患者之间的平等关系,处于被治疗和护理的地位,常常由于没有得到原来角色那样的尊重或重视而感到自尊伤害,从而导致角色的适应不良,自信心下降,因此其尊重需要可能会强于健康人。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功能也会产生影响,患者由于患病常常身体软弱无力,生活起居需要人照顾,易致患者自我评价降低,健康自尊受损,因此迫切地希望被认识、被重视、被尊重,得到健康关怀。实际上,无论什么背景的患者,都希望得到
5、医务人员及其他患者的尊重、重视或平等对待、赞扬和鼓励。(5)患者的自我实现需要:患者患病后最难以满足的是自我实现的需要,首先表现为自信心下降,患者的个性和发展、个人能力的发挥等方面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会表现出成就感下降。不同的患者有不同的心理需要,不同的社会背景、职业、文化层次的患者心理需要也是不同的。如有些患者的床头柜上摆着文学作品、英语书籍、手提电脑等,医院环境安静,一方面治疗疾病,另一方面是正好静心学习的好机会,这是自我实现的表现。因此,对于不同的患者应给予不同的心理护理,提高心理护理的质量,满足不同患者的心理需要。患者是千差万别的,处于特殊的情境下,其心理需要会以不同方式表现出来,认识和
6、了解其特点,根据具体患者的身心特点加以引导和解决,是非常重要的。患者常见的认知活动变化有哪些?人的生理与心理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疾病导致患者的生理功能发生改变的同时,也引起了患者的认知、情绪、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发生一系列变化。应注意不同年龄、性别及不同疾病种类的患者都具有不同的心理变化特点。患者在患病期间的心理变化普遍具有以下特征。(1)感知觉异常:患者患病后的注意力会由外部世界转向自身和疾病,可以表现为意识迟钝,也可以表现为过于敏感。首先表现的是主观感受性增强,躯体感受性提高,对周围环境的刺激(如声、光、温度、时间、他人和医务人员的态度等)极为敏感,甚至可觉察到自己的心跳、胃肠蠕动或出现
7、一些不适,对各种症状的敏感度增强。有些患者感官的感受性降低,如味觉异常,对食物的香味感觉迟钝,品尝不出食物的色、香、味。有些患者对时间的错觉较明显,大有度日如年之感,有的甚至可能产生错觉或幻觉。(2)记忆和思维异常:受疾病应激影响,很多患者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记忆力减退,思维判断力下降,表现为不能准确地回忆病史,依赖性提高,往往请医生或家属替自己做决定。患者在患病后逻辑思维能力受到损害,分析判断力下降。有些患者不能正确地判断身边的客观事物,对周围事物敏感,易产生猜疑,对别人的建议,往往将信将疑,甚至会曲解别人的意思,整天胡思乱想,惶惶不安。有的患者可能产生偏执观念或一过性的妄想。患者常见的情绪反
8、应有哪些?(1)焦虑:焦虑是人们感受到威胁或预期要发生不良后果时产生的情绪体验,是临床患者最常见的情绪反应。患者面对手术、检查、死亡危险时往往产生紧张、担心、害怕等焦虑情绪,出现烦躁不安、心悸、出汗、呼吸困难、厌食恶心、腹部不适、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血压升高等躯体症状。患者面临一种模糊的、非特异性威胁和不知所措的不愉快体验,是患者对自己疾病的预后和个人生命过度担心所产生的消极情绪反应。焦虑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适当焦虑有利于人们适应变化,适度的焦虑可以使患者关注自身健康,对疾病的治疗及康复有积极意义,但患者的过度焦虑会有损健康。应针对患者的特点采取针对措施,减轻患者的过度焦虑,以消除焦虑
9、对病情的不良影响。(2)恐惧:恐惧是个体由于某种明确、具有危险的刺激源所引起的负性情绪。与焦虑不同,恐惧有非常明确的对象,是现实中已发生或存在的人或事物。不同患者的社会经历、年龄、性别不同,恐惧的对象也不同。引起患者恐惧的原因主要是疾病因素引起的,如疼痛、疾病致使生活和工作能力受限等。医院特殊的氛围,有一定危险性的特殊检查、手术,预后不良或威胁生命的疾病等也可引起患者恐惧。临床上以儿童和手术患者出现恐惧最为常见。(3)抑郁:抑郁是一组以情绪低落为特征的情绪状态,主要表现为兴趣低落、无助-无望-无价值感的“三无”症状、自责-自罪-自杀的“三自”症状等。疾病可能导致患者丧失健康、家庭、工作、前途、
10、经济收入等,致使许多患者产生“反应性抑郁”,表现为轻重不等的消极压抑、郁郁寡欢、心境低沉、悲观失望、自我评价减低、孤僻少语,严重时悲观绝望,常有轻生意向和自杀行为。有些患者表现为心境低沉,无法自控和调节的灰暗心情,沮丧感;兴趣和乐趣丧失,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对原有爱好丧失兴趣;精力下降,特别容易疲乏,“容易累”,休息也不能缓解。(4)愤怒:愤怒指人们因追求目标愿望受阻,感觉到挫折时出现的一种负性情绪反应,多见于患者患病的初始阶段、疾病迁延不愈、治疗和康复受阻时。患者往往认为患病对自己是不公平的,加上病痛的折磨,而感到愤怒,自制力下降,容易激惹,行为失控,产生攻击行为。攻击的对象可以是医护人员
11、、医疗设施等,也可以是患者自己,表现为自我惩罚。尤其一些争强好胜的患者,看到事业及前途受到影响,更是容易出现不满。二、围手术期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指导手术前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指导有哪些?患者手术前的心理特点主要为恐惧、焦虑和睡眠障碍。手术对于患者是一个严重的应激事件,对其正常的身心活动产生影响,并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和康复的进程。患者在手术前出现轻度的焦虑是可以理解的,但严重的焦虑往往干扰治疗和康复的顺利进行。手术前影响患者心理的因素包括信息缺失、手术经验、对医护人员的信任等。患者对所患疾病或对即将施行的手术缺乏正确的认识,无任何心理准备,惧怕手术会带来疼痛,担心手术不会成功,怀疑术后不能顺利
12、恢复,有并发症或后遗症等的出现;患者担心术后对生活、家庭及工作方面有一定的影响,从而出现心悸、胸闷、尿频、腹痛、腹泻及睡眠障碍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经历过失败手术的患者,有过不愉快的心理体验,会加重其术前焦虑,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惧及焦虑。有些患者对医护人员过分挑剔,对医护人员产生不信任,可增加患者的恐惧及焦虑。对手术前患者实施心理指导,帮助患者应对紧张、恐惧、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从而减少手术治疗给患者带来的压力。手术前患者的心理指导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提供相关信息:入院后使患者尽快熟悉病房环境,消除陌生及不安感,加深患者对规章制度、探视时间、物品放置及方位等的印象。熟悉的环境有利于
13、患者情绪的安定,促进疾病的良好发展。医护人员及家属应加强和患者沟通,使其了解疾病相关知识、手术方式、手术的必要性、术前检查的目的、术后注意事项及护理措施,消除患者忧虑和怀疑心理,提高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对担心手术失败者,向其介绍主刀医生的业务水平和以往成功的病例,并邀请术后的患者现身说法,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赖,帮助患者树立信心。(2)实施心理干预:针对患者术前紧张、恐惧、焦虑的心理,采用倾听、解释、指导和鼓励等支持性心理治疗,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对于术前焦虑较为严重的患者,可采用以下行为控制技术:放松训练:采用渐进性肌肉松弛训练法、腹式呼吸法,减轻焦虑和恐惧心理。人在
14、放松状态下可出现血压下降、呼吸频率及心率减慢、全身肌肉张力下降,并有四肢温暖、头脑清醒、心情轻松愉快和全身舒适的感觉。催眠暗示法:医护人员及家属通过采用正性暗示语,增加患者的安全感,降低心理应激的程度。认识疗法:患者术前焦虑心理取决于患者对疾病知识和手术的感受和认知,医护人员及家属通过改变患者原有认知的偏差,来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3)强化社会支持:医护人员及家属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尊重患者,运用同理心的沟通技巧,以谨慎、尊重的态度对患者主动关怀、询问与积极倾听,及时了解患者每日的情绪状态,并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给予患者关怀,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念,特别针对有躯体障碍(如失眠、疼痛
15、、呕吐等症状)的患者,在缓解其症状的同时给予心理支持,鼓励患者,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动员患者的家人、朋友、单位甚至社会志愿者等参与患者心理支持活动,用夫妻子女之感情、朋友之友爱、单位之支持、社会之关爱等情感,让患者感受到浓浓的被关爱、被呵护、被尊重感,增强患者的信心和勇气,促进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4)保证患者充足的睡眠:术前晚患者出现失眠时,可遵医嘱给予抗焦虑、镇静催眠药物,以保持患者充足的睡眠。手术后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指导有哪些?手术后患者可因多种因素导致多样的心理反应。生物学因素可诱发短暂的意识障碍。多在手术后25日出现意识混乱或澹妄,持续13日消失。手术后生理功能丧失和体相
16、改变常导致抑郁、焦虑及人际关系障碍等,表现为悲观失望、睡眠障碍、自我感觉欠佳、活动减少,有些患者甚至出现自杀意念、极端者会有自杀行为。手术后麻醉药物效果消失以后,患者开始出现疼痛,当疼痛持续存在数周或更长时间并不能缓解时,则成为一种术后不良心理反应。不合理的期望与动机、对手术恢复过程缺乏理解、与医护人员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缺乏社会支持、焦虑和抑郁易感性人格等心理社会因素将对患者的手术预后产生影响。对手术后患者实施心理指导,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手术后患者的心理指导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及时反馈手术信息:当患者麻醉苏醒后,应及时告知患者手术顺利完成并达到了预期目的,向患者传达有利信息,给患者以精神上的鼓励和安慰。介绍术后有关知识,如咳嗽、排痰方法等;讲清楚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疼痛、发热等,鼓励以坚强的毅力度过术后不适阶段。(2)疼痛护理:患者术后疼痛强度既与手术部位、切口方式和镇静剂应用情况有关,又与个体的疼痛阈值、耐受能力及对疼痛的经验有关。术后患者最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