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第九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一、选择题1 .北宋年间颁布的元丰广州市舶条法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海上外贸成文法规,其“不仅行于广州,而且遍行其它诸路,成为当时官府进行海外贸易管理的基本法律依据。它的颁布()A.说明广州是当时唯一的对海外诸国贸易的港口B.说明海上“丝绸之路”取代了陆上“丝绸之路”C.表征着我国古代海外贸易活动的法制化和规范化D.反映了造船技术的进步和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2 .旧唐书记载,“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汉,前指闽越,七泽十薮,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弘舸巨舰,千触万艘,交贸往还,昧旦永日。”这说明唐朝()A.全国各地的商业往来频繁B.海上丝绸之路往
2、来频繁C.商业性城镇已经大量出现D.政府严格控制商业发展3 .唐代元稹估客乐诗载:“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据此可以判断出当时()A.商帮活动范围广泛B.市场不受地点限制C.海上丝绸之路兴盛D.民族经济往来频繁4 .下图是日本奈良东大寺所藏的唐代“醉胡王”面具(头戴唐式帽),为日本遣唐使从中国带回。古希腊戏剧中的“酒神”面具经丝绸之路东传后,逐渐演化成为此类面具,唐代百戏饰演者往往戴此类面具。这表明当时()A.日本积极吸收古希腊文化B.中外戏剧文化互相借鉴C.丝绸之路中心东移至日本D.艺术己有中西合璧色彩5 .旧唐书乐志
3、称:“大抵散乐杂献多幻术,幻术皆出西域,天竺尤甚。”据此可知,唐朝时()A.流行西方古典主义音乐B.丝绸之路促进文化交流C.强化对新疆地区的管理D.中印文化交流空前繁荣6 .亚历山大东征后,在希腊化世界及其周边地区实际上形成了以西亚为中心,以地中海和中亚、印度为两端的新交通体系,在张骞到达中亚之前的公元前2世纪中后期,后来的丝绸之路西段(自帕米尔以西)实际上已经开通。这表明()A.张骞对丝绸之路开辟做出决定性贡献B.丝绸之路的开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C.希腊文明的传播对丝绸之路开通的贡献D.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自古以来就很频繁.下列图片反映的是宋明时期留下的历史遗迹我中夏,遵守祖风,留遗汴渠梁”的皇
4、上故敕令。上列图片可以说明当时()B.海上丝绸之路兴盛D.伊斯兰教开始传入A.海外贸易非常发达C.中外交流不断发展8 .20世纪末,“黑石号”沉船在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周围被发现并打捞出水,遗物中瓷器数多,约有67000件,年代主要集中于9世纪左右,多数是长沙窑、越窑、邢窑及广东各窑口的产品。这些瓷器()A.以青花瓷和粉彩瓷为主B.代表制瓷业的最高水平C.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出D.完全出自官营工匠之手9 .作为经济、文化、科技交流的丝绸之路,其开拓者是()A.秦始皇B.张骞C.汉武帝D.唐太宗10 .“一带一路”(英文:TheBeItandRoad,缩写B&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
5、绸之路”的简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古代丝绸之路开通于()A.汉代B.唐代C.宋代D.明代11 .由于从丝绸之路输入的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古罗马人便将成本较低的素织物拆开,取其丝线与当地的亚麻纱线交织,或以丝为原料重新纺制成纱线,织成适合市场需求的轻薄且半透明的纺织品。对上述现象解释合理的是()A.中国丝织品畅销世界各地B.丝路连接中外经济文化圈C.罗马的丝织技术超过中国D.传统基督教文化崇尚廉俭12 .考古学家在今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既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还有中亚地区的回鹘人
6、,粟特人。这表明当时()A.东亚风俗深受西方文化影响B.中西交流主要依赖于海上交通C.丝绸之路己延伸到朝鲜半岛D.中国与东罗马建立了外交关系13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缥丝技术,以及铸铁术、穿井法、造纸术都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土特产也陆续传到中国。这反映出“丝绸之路”()A.推动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B.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C.促使中国成为世界经贸中心D.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14 .在埃及开罗附近的遗址中,发现唐至宋初的瓷片数以万计;叙利亚沙玛拉遗址发现大批唐代陶瓷器;印度勃拉名纳巴特遗址也发现唐瓷片。以上信息表明唐代()A.瓷器是海外贸易的最主要商品B.海上丝
7、绸之路的辐射范围较广C.私人海外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D.中国已经成为东亚文化圈中心15 .北京大学邓小南教授提出“节原文化带”这一理念,意即陆上丝绸之路已由最初的商贸动机,生成为一种高于经济利益之上的文明形态。例如宗教、建筑、音乐、雕像、服饰和语言,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彼此依存,直至水乳交融。这说明陆上丝绸之路()A.形成了高级文明形态B.侧重于塑造文化特色C.促进了文明融合发展D.缔造出灿烂草原文化16 .丝绸之路兴起于秦汉,此后一度衰落;隋唐时期再度兴盛起来;两宋时期陆上丝绸之路萎缩,但海上丝绸之路却呈现繁荣景象;直到元朝,陆上丝路再度兴起;明清时期,丝绸之路日益衰落。以下解读正确的是()A.
8、明清时期丝绸之路完全消亡B.丝绸之路兴衰与统治政策无关C.政治统一有利于丝路的畅通D.少数民族政权不重视丝路贸易二、非选择题17 .(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许多证据证明,丝绸之路在商朝就已存在。比如,在商朝的妇好墓中发现了一些玉器,经鉴定是和田玉、昆仑玉等。汉武帝时,迫于匈奴的军事压力,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虽历经千辛万苦,但张骞没有完成汉武帝交给他的使命。尽管如此,他的亲身见闻,引起了汉武帝的巨大兴趣。第二次奉命出使西域时,张骞带了很多副使,浩浩荡荡几百人,并携带了大量的礼品。汉武帝认为自己是天下共主、最高统治者,所以要吸引西域各国到中原来,就需要带很多礼品,其中就包括大量的丝
9、绸。随着张骞和副使们的出使,大批中亚国家和当地的民族都体会到丝绸的美丽,同时又通过商人扩大了与中亚、西亚的丝绸贸易。摘编自改变世界经济地理的“一带一路”材料二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欧洲人开辟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绕道非洲南端到达印度的新航线以及第一次环球航行的成功,历史上习惯称之为“地理大发现”。葡荀牙以当时不到一百万的人口,在几十年间奇迹般崛起成为西欧最富有的国家之一,一度与西班牙瓜分了整个地球。葡萄牙16世纪控制了躇越半个地球的商业航线,打破了阿拉伯人和意大利商人对印度洋的传统垄断,垄断了世界上的香料、食糖、黑奴贸易,成为世界性的商业帝国,欧洲的贸易中心也从意大利转移到了葡萄牙(它的邻国西
10、班牙也因美洲的黄金、白银而强大起来)。摘编自唐晋大国崛起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丝绸之路形成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1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航路开辟与丝绸之路形成的不同,并简析其世界意义。(14分)测试试题评分参考一、选择题1 .【答案】C【解析】材料“世界上最早的海上外贸成文法规”“成为当时官府进行海外贸易管理的基本法律依据”,宋代立法规范对外贸易,反映出我国古代海外贸易活动的法制化和规范化,故选C项;材料“通行其它诸路”,说明广州不是当时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但没有体现出取代了陆上“丝绸之路”,排除B项;材料元
11、丰广州市舶条法反映出法制而非技术对海外贸易的影响,排除D项。2 .【答案】A【解析】由材料“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汉,前指闽越,七泽十薮,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弘舸巨舰,千触万艘,交贸往还,昧旦永日”可知唐朝的贸易范围广、内河运输忙,国内商业繁荣,故选A项;材料中只有内河运输,并为提及海外联系,排除B项;材料强调商业繁荣的表现,没有提及商业城镇,排除C项;材料中只有商业发展情况介绍,没有政府控制约束的信息,排除D项。3 .【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党项马”“吐蕃鹦”等各少数民族商品都在长安城销售,可以判断出唐朝各民族经济往来频繁,故选D项;商帮在明清时才出现,材料是唐代,排除A
12、项;据材料“城中东西市”可知唐代实行严格的坊市制,排除B项;唐宋海上丝绸之路兴盛,但材料说的是民族经济往来频繁,长安的繁荣,排除C项。4 .【答案】D【解析】题干中面具面部高鼻体现胡人特征、帽子是中原形式,体现了中西合壁,故选D项;该面具无从体现是希腊文明特征,排除A项;面具体现了东方戏剧对西方的吸收,体现不了“互相”,排除B项;该面具经由丝绸之路传播,并不能体现中心东移,排除C项。5 .【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幻术皆出西域,天竺尤甚”可知,在唐朝伴随着丝绸之路的兴盛,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日益频繁,故选B项;幻术不属于西方古典音乐范畴,排除A项;材料中未体现对新疆地区的行政管理,排除C项;材料
13、体现了中国与中亚、西方国家的交流,“空前繁荣”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6 .【答案】C【解析】材料主要说明的是亚历山大东征及其希腊化政策促进了丝绸之路西段的开通,至迟在公元前2世纪中后期即已开通,早于“张骞凿空”,从正反两面说明了亚历山大东征后希腊文化的传播对丝绸之路开通有着巨大贡献,故选C项;“在张骞到达中亚之前的公元前2世纪中后期,后来的丝绸之路西段(自帕米尔以西)实际上已经开通”材料说明的是希腊文明对丝绸之路开通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丝绸之路开通的偶然性,东征与希腊化目的是建立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但客观上促进丝绸之路开通,排除B项;交流频繁未体现,排除D项。7 .【答案】C【解析】
14、市舶司是宋代对外贸易往来的见证,“犹太人进西洋补于宋”说明当时存在外来人口在中国定居的现象,两则史料表明两宋时期中外交往不断深入发展,故选C项;仅从材料信息无法推断出海外贸易非常发达的结论,排除A项;明代隆庆前的很长时间内厉行海禁政策,排除B项;“开始传入”说法有误,唐代时伊斯兰教已经传入中国,排除D项。8 .【答案】C【解析】题干中的“9世纪左右”中国正处于唐朝时期,“黑石号”的发现,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最可靠证据,故选C项;青花瓷在元代成熟,清代以粉彩瓷为代表,材料是唐朝,排除A项;中国古代制壳业的最高水平的代表在明朝前期以前是官营手工业,明代中期以后是私营手工业,材料的主旨不是这一方面,排除
15、B项;从材料中看不出是否完全出自官营工匠之手,排除D项。9 .【答案】B【解析】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联系,打通了中原通往西域之路,是为贯穿东西方的丝绸之路,故选B项;秦朝在南汉之前,势力还没有深入到西域,排除A项;汉武帝是支持者,不是具体的开拓者,排除C项;唐太宗是支持进一步拓展了丝绸之路,排除D项。10 .【答案】A【解析】略11 .【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从丝绸之路输入的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古罗马人便织成适合市场需求的轻薄且半透明的纺织品”,丝路连接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故选B项;材料仅涉及中西方,尤其是与罗马间的经贸文化联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罗马人的因地制宜,不涉及两地纺织技术的高低,排除C项;根据材料“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织成适合市场需求的轻薄且半透明的纺织品”,织出适合市场需求的纺织品,主要由于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排除D项。12 .【答案】C【解析】“韩国庆州地区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既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还有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古代这些西方的人只有通过丝绸之路才能到达,故选C项;“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无法体现风俗文化,排除A项;“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