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3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docx(12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专题限时训练一、选择题(2023山东昌乐二中模拟)“以渔改水”是基于食物链原理,利用鱼类控制藻类密度进行富营养化湖泊修复的措施。湖鳍是太湖“以渔改水”措施中重要的鱼类选择,属于生长快速的鱼类,在低溶解氧和较高温度条件下均能生长繁殖。下图示意20072016年太湖湖鳍捕措量与水体富营养指数(TS1)的关系。TS1大小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呈正相关。读图,完成第12题。TSI300250200150I(XXX)500湖麟捕捞依人1 .推测湖鳏的生长习性是()A.喜食大型鱼类B.喜食浮游动物C.喜食浮游植物D.喜食营养盐类2 .下列“以渔改水”的措施中,合理的是()A.放养鲤鱼等草食性鱼类8 .放养浮游
2、动物食性鱼类C.减小对湖爵的捕捞力度D.网围集约化养殖水产品【解析】第1题,由材料信息“以渔改水”是基于食物链原理,利用鱼类控制藻类密度进行富营养化湖泊修复的措施。湖婚是太湖以渔改水措施中重要的鱼类选择”可知,“以渔改水”利用鱼类控制藻类密度,用湖鳏控制鱼类,从而达到对湖泊修复,因此湖鳏喜食浮游动物,B正确,C错误。由材料信息湖鳞属于生长快速的鱼类,在低溶解氧和较高温度条件下均能生长繁殖可知,湖鳏不喜食大型鱼类,A错误。浮游植物喜食营养盐类,不符合题意,D错误。故选B。第2题,由材料信息“以渔改水是基于食物链原理,利用鱼类控制藻类密度进行富营养化湖泊修复的措施”可知,“以渔改水”利用鱼类控制藻
3、类密度,因此应放养绒鱼等草食性鱼类,A正确。由上题分析可知,喜食浮游动物符合沏鳞的生长习性,图中显示捕捞量小,即放养过多不利于“以渔改水”,B错误。由图示信息可知,当湖鳏捕捞量达到24000吨时,TS1最高,即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最低,因此不能一味地减小对湖鳍的捕捞力度,C错误。发展网围集约化养殖水产品与“以渔改水”的措施不符合,D错误。故选A。【答案】1B2.A(2023山东青岛二模)2023年4月,日本政府单方面宣布将于2023年春季前后,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125吨核废水分批排放到太平洋。为了处理这些核废水,日本政府曾讨论过包括蒸发释放、点解排放、稀释入海、地下掩埋以及注入地层等五种处理方案,
4、但最后选择了排入大海。据此完成第34题。3 .日本政府最后选择将核废水排入大海,其主要原因是该方案()A.投入少B.技术要求低C.耗时短D.安全系数高4 .日本核废水入海极易引发国际争端,其主要原因是()A.福岛及其周边海域将遭受二次伤害B.核废水中的放射性物质无法完全消除C.核污染将随洋流蔓延至太平洋沿岸国家D.海洋物种减少导致海洋产业链发展受阻【解析】第3题,相比于其他的核废水处理方案,将核废水排入大海投入的成本更少,A正确。想要将核废水排放入大海,需要对核废水中的放射性物质进行处理,降低浓度使其达到排放标准,有一定的技术要求,耗时长,因此B、C错误。大量核废水排入大海,有较大安全问题,D
5、错误。故选A。第4题,海洋具有连通性,核废水入海后会在洋流的作用下不断扩散,核污染会蔓延至太平洋沿岸国家,威胁各国人民生命健康,此种做法易引发国际争端,C正确。A、B、D选项不是核废水排入大海易引发国际争端的主要原因。故选C。【答案】3.A4.C(2023河北模拟)生境质量指生态系统为个体和种群持续生存提供适宜条件的能力,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征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水平。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是连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的生态廊道,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下表为黄河流域20002018年各质量等级生境所占比例表。据此完成第56题。等级生境质量指数各质量等级生境在不同年份所
6、占的比例/%2000年2005年2010年2018年低0.00.22.312.312.363.02较低0.20.427.0527.。526.51231中等0.40.68.968.969.118.93较高0.60.80.000.000.000.00高0.8-1.()61.6861.6861.8261.745.20002018年,黄河流域生境质量()A.较低等级变化最小B.低等级所占比例持续增加C.两极分化较为明显D.各等级所占比例波动较大6 .影响20002018年黄河流域生境质量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A.人类活动B.气候变化C.自然灾害D.太阳活动【解析】第5题,据表可知,黄河流域生境质量低等
7、级20002005年所占比例没有变化,20052018年所占比例呈增加趋势,B错误;较高等级所占比例20002018年所占比例没有变化,变化最小,A错误;低等级所占比例20002005年所占比例没有变化,中等等级所占比例呈先增后减趋势,较高等级所占比例没有变化,D错误;高等级整体呈增加趋势且所占比例较大,说明20002018年黄河流域生境质量两极分化较为明显,C正确。故选C。第6题,分析可知,生境质量指生态系统为个体和种群持续生存提供适宜条件的能力,而生态系统的变化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太阳活动的影响较小,B、C、D错误;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生境质量会改善,破坏严重,生境质量将
8、下降,因此影响20002018年黄河流域生境质量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人类活动,A正确。故选A。【答案】5.C6.A(2023河北石家庄三模)热融湖塘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及人类活动频率增加,青藏高原热融湖塘无论数量还是面积都在逐年增加。下图示意热融沏塘形成过程。读图,完成第78题。78 .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热融湖塘形成时湖水主要来自()A.地下冰融化水9 .冰川融水C.季节性积雪融水D.夏季降雨10 .热融湖塘的形成和扩张对区域环境的影响是()A.降低湖水结冰厚度11 增加湖区年降水量C.缩小湖岸坍塌规模D.加快湖底冻土融化【解析】第7题,通过热融湖塘形成过程示意图
9、,可以发现由于多年冻土层里的冰融化以后,变成了活动层里的未冻水,由图可知,未冻水排走,地面沉陷,形成凹坑,地下冰融化形成的水汇入凹坑,形成热融湖塘,故A正确。第8题,热融湖塘的扩张会使得湖塘面积扩大,深度加深,从而增加湖水结冰的厚度,A错误;热融湖塘的形成和扩张,对湖区降水量的影响不大,B错误;湖塘蓄水增多以后,会给周边和湖底下方的冻土提供热量,加快周边及湖底下方冻土层的融化,D正确;使得湖岸坍塌的规模扩大,C错误。故选D。【答案】7.A8.D(2023江苏扬州模拟)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挖掘农业碳汇潜力,推进农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农业生产中的碳排放主要来自化肥、地膜等农资使用和能源消耗
10、、畜牧养殖和秸秆燃烧等环节;碳汇主要来自植物光合作用、秸秆还田等植物和土填固碳。下表为黄土高原区不同农业生产模式碳效应对比数据表。据此完成第9一10题。农业生产模式具体生产形式亩均碳排放量/吨亩均净碳汇量/吨种养更合传统生产模式粮食作物+家禽家畜0.1310.195设施作物复种模式蔬菜/瓜果类轮作侈茬)0.587-0.194农林牧立体生产模式粮食作物/家禽家畜+经济林园0.1410.130设施养殖循环生产模式(粮食作物/作物秸秆/饲草)一(家禽家畜+沼气技术)f粮食作物0.2060.2539 说明:净碳汇量常用碳汇量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差值来衡量10 .推测设施作物复种模式的碳排放主要来源于()A
11、.畜牧养殖B.地膜大量使用C.秸秆燃烧D.农业机械耗能11 .从发展低碳农业的角度,黄土高原区退耕还林农户适宜发展的生产模式是()A.种养复合传统生产模式B.设施作物复种模式C.农林牧立体生产模式D.设施养殖循环生产模式【解析】第9题,依据表中信息,作物复种模式主要是蔬菜和瓜果类多茬轮作,需要大量使用地膜来改善黄土高原区的热量条件,提高复种指数,因此增加了农资使用和能源消耗,使碳排放增加,B项符合题意;作物复种模式以蔬菜和瓜果类轮作为主,畜牧养殖规模小,也不会产生大量的秸秆,基本不使用农业机械,农业机械耗能少,因此排除A、C、D三项。故选B。第10题,根据题目要求,退耕还林农户耕地数量减少,提
12、高经济效益,需要依靠技术,增加单位耕地面积投入,通常以发展设施农业为主,故选项A、C错误;比较设施作物复种模式和设施养殖循环生产模式,后者的碳排放量更低,并且净碳汇量明显高于前者,也是4种农业生产模式中最高的,应成为发展低碳农业的首选,因此,D正确。【答案】9.B10.D(2023海南一模)碳排放权交易指把二氧化碳排放权视为商品,企业间通过市场手段进行排放交换,从而达到控制排放总量的目的。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于2023年2月1日起实施。下图为碳排放交易原理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112题。12 .若图中甲、乙两企业均为钢铁厂,且获得等量碳排放配额,以下推断最可能正确的是()A.企业甲
13、能源使用效率高B.企业乙占地面积更小C.企业甲碳排放总量更大D.企业乙交通运输量更少13 .该办法的实施可促进我国()A.轻工业企业生产规模下降B.高科技企业空间集聚增强C.重工业技术研发投入增加D.企业之间的生产联系减弱【解析】第11题,读图可知,若图中甲、乙两企业均为钢铁厂,且获得等量碳排放配额,企业甲向企业乙出售配额,说明企业甲碳排放量少,能源使用效率高,A正确,C错误;企业乙应是生产部门,碳排放量大,占地面积要更大,B错误;企业乙的交通运输量更大,D错误。故选A。第12题,通过该办法的实施,可促进我国轻工业企业生产规模提高,因为轻工业碳排放量小,A错误;高科技企业本身碳排放量就少,受其
14、影响较小,B错误;重工业需要研究减少碳排放措施,提高能源利用率,因此要技术研发投入会增加,C正确;企业之间的生产联系增强,D错误。故选C。【答案】I1A12.C(2023福建模拟)土地的利用方式变化会引起“碳源”和“碳汇”的变化。下表示意20002010年鄱阳湖区各土地利用类型碳排放量(单位:IO%。据此完成第1315题。年份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川地未利用地碳排放总家碳源1j碳汇的Itffi2(o44.05-27.75-0.16-)0.58126.31-0.03131.8512.212()513.5328.240.15-10.65752.890.03757.352h43.1()-28.19-0
15、.13-10.781190.I1-0.031194.3731.5214 .鄱阳湖区“碳汇”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A.耕地B.林地C.草地D.建设用地15 .20002010年,鄱阳湖地区碳排放量对环境的主要影响是()A.促使气候增暖B.增加土壤肥力C.提升生态安全D.改善人居环境16 .为实现鄱阳湖区低碳可持续发展,可采取的合理土地利用方式是()A.增加林地和耕地面积B.提高低耗能高效益产业比重C.增加清洁能源的比重D.促进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解析】第13题,读图可知,鄱阳湖区林地的碳排放量值为负值最大,即林地吸收的二氧化碳量最多,因此“碳汇”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林地,耕地和建设用地碳排放量都为正值,是主要的碳源区,A、D错误;草地的碳排量值仅为-0.16-0.13,吸收的二氧化碳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