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体现民本思想的句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中体现民本思想的句子.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民本思想在论语中的直接表述1孔子对民”的界定要了解孔子的民本思想,先来看孔子是如何界定民的。民在古代有多种意义。可以指人,如诗生民:厥初生民,时维姜嫄。,可以包括在内,所谓四民之民,如齐语中四民者无使杂处。这里的民即土、农、工、商。民也可指被统治者,如诗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当时的民,一般而言,不包括奴隶在内,周语中子孙为隶,不夷于民可证。论语中民出现48次,有42次是指老百姓,有6次指一般人(广义的人)。由此看来,孔子认为民即人民,指老百姓,并非一种特殊身份。虽然在孔子眼里,有君子与小人的严格区分,还有斯为下”的民,但这种区分不是阶级差别的区分,而是民内部的区分。孔
2、子所界定的民应是被统治的老百姓。就孔子把被统治的老百姓(包括奴隶等)看作邦之本来说,无疑是较之前的民本思想进步。2.民本思想在论语中的直接表述学而篇第5则中有“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其中的人即是民,避下句的民字。包咸注:节用而不奢侈,国以民为本,故爰养之。也就是说,孔子要求治者节俭而爱民,并使民不误农时。不仅这样,孔子还认为治者应使民服,使民敬。为政篇第19则有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要求治者举贤才而用之,让民心服。为政篇第20则有临之以庄,则敬,要求统治者对待民的事情要严肃认真,才会获得民的敬重。孔子也要求统治者实行德治,以教化民,如为政篇第3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才会
3、有耻且格。雍也篇第22则有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要治者专心于民,近民而不是近鬼神。颜渊篇第7则中,孔子认为在食、兵、民信之三个方面,民信之是最重要的,因为民无信不立,也就是说人民对政府缺乏信心,政府是站不起来的。子路篇第4贝h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即是说统治者好礼、好义、好信,则可获民心,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戴。尧日篇第1则: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尧日篇第2则: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就会惠而不费。归纳起来,孔子认为统治者要巩固统治就必须获得民心,获得了民心就会“居其所而众星拱
4、之”,孔子也把是否获得民心作为一个道德评判标准。“民无能名焉的尧是孔子心目中的贤君,民到于今而称之的伯夷叔齐虽饿死首阳山下,在孔子看来也是“求仁而得仁”的古之贤者。”齐景公虽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对这类人,孔子是嗤之以鼻的。孔子甚至把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人捧到圣的地位,并强烈谴责以不教民战”的弃民、不爱惜人的生命的行为。孔子的民本思想虽还上缴消极,只是寄托在统治阶级的良心发现上,但在客观上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孔子在世时已有一些国家开始采取一些温和措施以缓解阶级矛盾,不仅如此,孔子这种用民称来评价君政绩的道德准绳也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民本思想作为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之一,在孔子的言行中
5、难免会渗透进去,在论语中即有多处间接体现出孔子的民本思想。1 .体现在论语所引文献中孔子对以前的文献边学习边整理,同时向弟子传授。论语涉及的有易书诗等,虽有礼,却不是简册。孔子在论语中所引文献,不是从纯文学角度,而是从为我所用,当作行道的工具的角度征引。在三种文献中,引诗最多,直接引用或间接涉及17处之多,而书易均仅3处。孔子特别看重诗的原因,探究起来,有如下原因。首先与诗在当时的地位有关,诗是当时统治阶层在宗教仪式、日常交际、外交言语中不可或缺的,不以诗,无以言,甚而至于有引诗失当而操戈相向的,也有以诗化干戈为玉帛的,这在左传上有诸多记载,无需赘述。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那就是孔子的重民思想
6、。因为在诗中保存了大量有关民的狩猎、劳作、爱情生活的诗篇,贴近民的生活,反映民的喜怒哀乐,这正是易书所不能比的,易只不过是古代用以占筮的书,尚书只不过是政治文件的汇编。因此,孔子主要引诗的原因,一是随大流,二是与他的重民思想有关。当然,诗在当时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也是与当时的重民思想及民本身地位上升有关。2 .体现在解答弟子的问题中子路篇第4则,樊迟请学稼。子日: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日: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日:小人哉,樊须也!焉用稼?宪问篇第5则,南宫适问于孔子日:羿善射,葵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日: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樊迟学稼、学圃被孔子斥为小人
7、,而南宫适禹稷躬稼而有天下被孔子褒为君子的原因就是孔子的民本思想使然。樊迟认为统治者要获民心就须降尊纤贵和民一样躬稼,孔子认为樊迟未得要领。孔子认为禹稷虽有天下,不是靠和民一起劳动就得到了天下,更重要的是他们尽心民事,使民真正受惠。稷播百谷,民得以果腹;禹尽力乎沟池1,主持水利工程,造福于人民,他们所惠民的都是有关民的生存大计,正因为民得到了真正的实惠,所以得到民的拥戴。刘宝楠的论语正义认为:适之言,乃降祥降殃之理,其称禹稷,正以讽时君当尽心民事也。也就是说南宫适的话正合孔子心意,君就应以民为本,尽心民事。此外,在当时,南宫适的话针底时弊,因为当时诸侯争霸,甚至陪臣执国命,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
8、之不逮于大夫四世矣。忙着争权夺利,兼并土地,尚力寡德,根本无暇尽心民事。故南宫适之言得到孔子的极度赞赏。3 .体现在对管仲的评价中八僧篇第22贝h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检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站,管氏亦有反站。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宪问篇第16则: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沫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宪问篇第17贝h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
9、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管仲器量狭小,不俭,不知礼,且公子纠被桓公杀,召忽自杀了,管仲不但不死,反而相桓公,这些行为,应是极不符合礼的,而且也决不算仁的,但孔子却赞扬管仲如其仁,如其仁。当然孔子赞扬管仲不是因为上述行为,而是管仲是人才,帮助桓公不以兵车而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这才是最重要的。孔子评价管仲仁的标准就渗透了他的民本思想,在他看来,使民受赐,当然就是仁的。管仲的生死事关齐国人民的利益,用管子大臣云中管仲自己的话说:”夷吾之为君臣也,将承君命,奉社稷,以持宗庙,岂死一纠哉!夷吾之所死者,社稷破,宗庙灭,祭祀绝,则死之。非此三者,则夷吾生。夷吾生则齐国利,夷吾
10、死,则齐国不利。管仲为齐国计,不拘小节,志在利齐国,事实也证明,管仲之功兼济天下,使民未沦于夷狄,相对于他利民的功劳来说,其余的都是不足道的,相对于他的功劳来说,甚而可以说胜过召乎的死,故孔子以仁许之。4 .体现在对音乐的评价中论语中孔子对音乐的评价也渗入了他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韶武的评价。八僧篇第25则:“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韶是舜时乐曲名,武是周武王时乐曲名。郑玄注云:韶,舜乐也。美舜自以德禅于尧,又尽善,谓太平也。武,周武王时乐。美武王以此定功天下,未尽善,谓未致太平也。史记圭济单书言:武王天下未宁而崩。焦循补正疏:武王未受命,未及制礼乐,以致太平,不
11、能不有待于后人,故云未尽善。”子贡日: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日:”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J一个人如果能广泛地施恩于民并能救济他们,这不仅是算是有仁德了,而且就是圣人啊!尧和舜还做不到这一点啊!这从侧面反映出尧舜是广泛地施恩于民并能拯救他们,是爱民的典型。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J论语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娥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油1。禹,吾无间然矣!”孔子赞扬大禹的所作所为,而大禹为了人们可以说是做到了极致。他菲薄自己的饮食
12、而尽心孝敬鬼神,他自己穿得烂却把祭服做得很工细,自己的宫室简陋却致力于田间的治理。禹,我真是无话可以说的了。禹拥有天下,却为老百姓操劳。禹住的宫室十分简陋,生活十分简朴,但却尽力去做兴修水利的事情,从而规劝今天的统治者要像舜和禹那样替人民着想,为人民谋福利。因此可以这样说,禹可以说是以民为本,他时刻为民着想,而不把自己放在心上。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日:能行五者于天下,可以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由此可以看出,是有关爱民尤其是“惠民的道德观。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日:
13、修己以安人。日: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修养自己使老百姓安居乐业,这是尧舜都难以实现的目标!这说明尧舜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使人们安居乐业,使人们生活得更好。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统治者重视的是:百姓、粮食、丧礼、祭祀。从上述四者的排列次序我们不难看出,在民、食、丧、祭四者中,老百姓自然要居于首位。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提出立政所需要的三个条件。人民吃饱显然是其中的一个条件。向上依次是安全、爱与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指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追求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动机,它的特征是对某一事业的忘我献身,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具有超越自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健全社会的职能在于促进普遍的自我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