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淮安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docx(8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附件9:淮安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23年12月“十四五”时期是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的五年,也是淮安市打造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开启“绿色高地、枢纽新城”建设新篇章的五年。为切实加强淮安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生态文明新进步,根据江苏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淮安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主要阐明“十四五”时期的生态环境工作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用以指导全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第一章发展基
2、础第一节“十三五”取得的成效“十三五”时期,淮安市委、市政府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的同时,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果,“十三五”时期是淮安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最显著的五年,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和安全感明显提升,为“十四五”时期建设“绿色高地、枢纽新城奠定坚实基础。绿色发展水平持续提升。持续推动落后产能淘汰,完成水泥产能(粉磨)120万吨、印染产能120万米、钢管加H产能1()万吨等低端低效产能化解任务。化H园区压减至1家,完成933家“散乱污”企业的关停、搬迁或升级改造工作。大力推进燃煤锅炉整治,35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全部淘汰,65
3、蒸吨/小时及以上燃煤锅炉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工作;建设苏北第一座天然气发电厂国信燃气发电厂,实施农光互补、H业园区太阳能屋顶发电、国和新能源风力发电等新能源项目十三五”以来,淮安市单位GDP能耗降低21.96%,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32.21%o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淮安市获评“江苏省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模范市”,淮安区通过国家节水型社会达标区验收。生态环境质,明显改善。“十三五”期间,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全面完成。蓝天保卫战方面,燃煤电厂、钢铁厂全面实现超低排放改造,全市36台燃气锅炉完成低氮改造;累计完成227家工业企业VOCs综合治理,全面完成清江石化、金湖油田试采二厂
4、等多个原油成品油码头的油气回收改造任务。推进车船结构升级,强化港口码头污染防治,实现规模以上港口岸电全覆盖。按照“全天候、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要求推进扬尘管控。建立“市-县-镇-村-组”五级秸秆禁烧禁抛工作网络,实现全境秸秆零焚烧。修订印发淮安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积极应对重污染天气。2023年,淮安市PM2.5达42微克/立方米,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80.3%o碧水保卫战方面,完成全市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建设,开展“千吨万人”水源地调查,完成乡镇水源地安全评估和达标建设方案编制和审查。大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示范项目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市积极推进,城
5、市建成区51条黑臭河流整治任务基本完成,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创新河、湖、断面“三长一体,管护机制,省考以上断面历史性消除劣V类,优I11比例达90%o净土保卫战方面,印发淮安“土十条”等土壤防治工作方案,开展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调查,形成“全市一张图”;建立并动态更新疑似污染地块名录,严格源头控制;推进淮阴区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工作,有序修复淮阴区城中花园东等污染地块。生态保护与修复建设成效显著。发布“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强化国土空间环境管控。划定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省生态空间管控区域11类56块,总面积2139.62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1.34%o大力实施白马湖“四
6、湖工程”,湖区净水面积比2010年翻一番,恢复湖滨带约34公里,增加生态涵养林约8000亩。整合优化自然保护地12个,总面积84475.76公顷;坚持绿化造林,累计成片造林面积18.4万亩,2023年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24.17%,建成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省级森林公园1个;强化湿地资源保护,扎实推进国际湿地城市创建,建成国家湿地公园2个、省级湿地公园1个、湿地保护小区28个,全市湿地保有量30()万亩,占国土面积的19.7%,自然湿地保护率达59.2%;推进矿山复垦复绿,10个矿山入选国家绿色矿山名录,11个矿山入选省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积极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在苏北率先达到国家生态市标准,
7、金湖县建成全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肝胎县、洪泽区创成首批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全市累计建成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街道)68个、村(社区)40个,全市生态环境满意率达95.4%,保持全省前列(第二)o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十三五”期间,加快推进污水管网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建成区排水管网密度达到18.05公里/平方公里,所有城市污水处理厂均已达到一级A及以上排放标准,2023年,淮安市区污水处理率达95.76%。全市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餐厨废弃物处理率达98.07%;垃圾分类工作稳步推进,全市公共区域分类垃圾桶覆盖率达100%。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积极开展,完成覆
8、盖拉网试点,建成各类污水处理设施275座、大小垃圾房12310座,截至2023年,全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61.9%,“组保洁、村收集、县(区)转运、市(县)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面覆盖。积极控制农业面源污染,2023年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8.32%,规模畜禽养殖场治理率达100%;培植紫山和淮香食用菌、国信和光大生物质发电等多家秸秆综合利用龙头企业,统筹推进秸秆“五化”利用,金湖县、洪泽区被列为中央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县区,淮阴区、淮安区被列为重点县区。通过稻虾综合种养、测土配方等措施,2023年淮安市农药用量较2015年下降19.42%o金湖黄庄成功命名“江苏省特色田园乡
9、村”,龟山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蒋坝入选省特色小城镇优秀案例,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正逐步形成。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全面完成行政区域、工业园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编制H作;强化危险废物处置及规范化管理,危废处置能力持续提升,焚烧处置能力从2015年的1.5万吨/年增加至6.8万吨/年,并新增危废填埋能力2万吨/年;2016年前的危废库存全部实现清零;淮安工业园区建成危险废物指挥监管平台,实现对企业危险废物从产生、收集、贮存到转移、利用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监管。重金属污染防治力度加大,先后开展电镀企业环保整治、涉汞企业汞污染防治、重金属重点防控区专项整治、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
10、企业排查等专项行动,重点完成江苏旺胎经济开发区和江苏洪泽经济开发区两个重金属重点防控区的整治。持续推进核辐射利用企业和射线装置的全面检查和年度评估,确保放射性废源100%安全收贮,放射性废物妥善处置。生态环境监管水平大幅提升。乡镇(街道)空气自动站、PM2.5网格化自动监测设备、机动车遥感监测设备、重要考核断面水质自动站等逐步建设完善,建设重点排污单位用电、工况监控系统,建立涵盖监测、监控、执法、执纪的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监测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全要素网格化建设加强,截至2023年底,全市已划分5546个网格,落实5611个网格人员,开展对工业污染源、水源地及河道、养殖、餐饮污染等重点巡查工作
11、。建立生态环境监管执法正面清单制度,坚持突击检查、交叉执法、专项执法、联合执法、查办大要案五个常态化”,依法查处了吁胎北控污水处理厂、洪泽特能生物等大案要案。完善应急保障体系建设,签订南京-淮安环境安全联防联控合作协议。突出抓好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中央及省级环保督察、国家和省长江办交办问题均已基本完成整改。环境保护制度逐步健全。“十三五”期间,完成生态环境系统机构改革,制定出台淮安市永久性绿地保护条例等多部涉及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完成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基本实现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大力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持续推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落实水环境区域生态补偿
12、工作;制定环保示范性企事业单位评定办法(暂行),评出环保示范性企事业单位21家,着力构建环保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实施生态文明考核机制,持续完善以制度助推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表1淮安市“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目标完成情况类别序号指标名称单位2023目标值指标属性2023现状值指标完成情况环境质量1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I11类比例%98约束性99.2完成2地表水省考以上断面达到或优于I11类比例%83.3约束性90完成3地表水省考以上断面劣于V类水质的比例%基本消除约束性全面消除完成4建成区黑臭水体比例%10约束性O完成5市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以上的比例%75约束性80.3完
13、成6城区细颗粒物年均浓度较2013年下降率%20约束性44.3完成总量控制7化学需氧量年排放量万吨完成上级下达的削减任务约束性完成完成8氨氮年排放量万吨约束性完成完成9二氧化硫年排放量万吨约束性完成完成10氮氧化物年排放量万吨约束性完成完成11挥发性有机物I万吨预期性/污染治理12市区污水处理率2%95约束性95.76完成13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IOO约束性IOO完成14危险废物安全处理率%I(X)约束性I(X)完成生态保护15生态红线区域占国土面积比例%21.14约束性21.34完成16林木覆盖率%24预期性24.17完成生态制度17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党政实绩考核的比例%20约束性20
14、.45完成18固定源排污许可证覆盖率%IOO约束性IOO完成19污染场地环境监管体系-建立预期性已建立完成2()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建立预期性已建立完成注:1.指标“十三五”期间未纳入考核任务;2 .指标表述根据住建部门统计口径调整;3 .指标值根据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实施方案修正。第二节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淮安市现阶段产业结构仍偏重于传统行业,总体规模偏小、层次偏低,缺乏领军型企业,产业发展转型需求迫切但基础弱、难度大,传统产业能耗、污染物排放量占比高,减污降碳任务艰巨。受历史产业布局限制,淮安市煤炭消耗量的60%以上分布在主城区及周边,“燃煤围城”
15、现状短时间难以改变,对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影响较大;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产业规模已接近饱和,受土地资源制约显著,进一步发展潜力小,能源结构改善困难。由于交通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起步较晚,淮安运输结构调整工作仍需加强,多式联运处于起步阶段,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衔接协调不畅,公路货运带来的移动源污染呈上升趋势。环境质改善成果不稳固。全市环境空气改善成果不稳定,阶段性、区域性的重污染天气依然存在,扬尘污染极易反弹。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排水渠南泓苏嘴、唐曹、沈三士于等部分国省考断面水质不能稳定达标;境内饮用水水源地、南水北调输水线路等受保护水体众多,且水网密布、联通性强,水污染物排放量受有限排水通道容量的制约,尾水排放集中导致纳污河流水质提升难度大;生活及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仍需加强,环境基础设施投入与成效不足,城镇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能力仍是短板,运维水平有待提高。土壤污染防治面临挑战,季桥化工园、西南化工片区搬迁后,以及原薛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