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docx(91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第一章总则1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3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5第一节市域城乡统筹发展目标与策略5第二节市域人口和城市化水平预测6第三节城镇体系结构规划6第四节产业布局规划8第五节综合交通规划9第六节市域空间管制12第七节旅游规划14第八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规划15第九节市政工程设施规划18第十节重点城镇发展指引21第十一节资源保护与利用23第十二节城市与区域协调发展26第四章规划区城乡统筹28第五章城市性质与规模33第六章中心城区总体结构34第七章中心城区用地布局规划36第一节居住用地规划36第二节公共设施用地规划37第三节工业与仓储用地规划39第四节绿地系统规划41第八章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4
2、4第一节交通发展目标与政策44第二节综合交通枢纽与复合廊道建设45第三节城市交通与对外交通的衔接47第四节道路系统规划50第五节公共交通规划51第九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53第十章中心城区旧区更新规划58第十一章中心城区城市特色与景观规划59第十二章中心城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63第十三章中心城区市政工程规划66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66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66第三节供电工程规划68第四节通信工程规划69第五节燃气工程规划70第六节供热工程规划71第七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72第十四章中心城区综合防灾规划74第一节防洪工程规划75第二节排涝工程规划75第三节抗震工程规划76第四节消防工程规划77第五节
3、人防工程规划77第十五章建设时序79第一节近期建设规划79第二节中期建设规划80第十六章规划实施81第十七章附则82附表1:城市化质量指标体系83附表2:市域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规划84附表3:市域城镇职能结构规划85附表4:中心城区现状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86附表5:中心城区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87附表6: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88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编制目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促进淮安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指导淮安市城市建设和城乡规划编制工作,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淮安市人民政府对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3)进行修订,编制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以下简
4、称本规划)。第二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12号)、建设部城市总体规划审查工作规则(国办函(1999)31号)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规2005146号)4、建设部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建规2002112号)、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建规200引119号)、城市黄线管理办法(建规2005J144号)、城市蓝线管理办法键规2005145号)5、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3)6、淮安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7、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8、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3)9、国
5、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第三条指导思想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地方特色的城市化道路。2、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人文环境,尊重历史文化,彰显城市特色。3、因地制宜确定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4、实现城市规划作为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的作用。第四条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2009年2030年,其中:近期:2009年2015年;中期:2016年一2023年;远期:2023年一2030年。第五条规划区淮安规划区范围包括淮安市辖区,面积为3171平方公里,以及涟水县陈师镇在宁连高速公路以西、空港部分地区,面积约为15平
6、方公里,规划区总面积约为3186平方公里。第六条规划层次本规划分为市域、规划区、中心城区三个层次。1、市域,指淮安市辖清河、清浦、淮阴、楚州4区和涟水、洪泽、吁胎、金湖4县,面积为10072平方公里。2、规划区,指市辖区、涟水县陈师镇在宁连高速公路以西、空港部分地区,面积为3186平方公里。3、中心城区,指西、北至高速公路环、南至苏北灌溉总渠以南102省道、东至京沪高速公路以东235省道。第七条强制性内容本规划强制性内容指文本中下划线加粗文字部分条文,依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2005)第三十二条划定。强制性内容是对城市规划实施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进行建设的,属严
7、重违反城市总体规划的行为,应依法进行查处。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第八条城市发展目标进一步提高淮安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国际化水平,显著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和谐,将淮安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北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具有绿水生态特色的宜居城市。第九条城市化质量在提高城市化水平的同时,推动城市功能提升和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完善城镇综合功能,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保护自然和人文资源。1、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物价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人民收入持续增加,2016年前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2030年经济发
8、展再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逐步优化。2、社会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以上。医疗、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贫富差距进一步缩小。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社会就业更加充分,人居环境日趋良好,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提升,社会向繁荣、稳定、文明和公平发展。3、资源利用:走集约型城市化发展道路,城镇建设在土地资源、水资源和能源的使用上坚持集约节约的方针,降低城镇生产、生活和交通的能源消耗,促进城镇发展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4、生态环境:优化产业布局,形成与区域生态系统相协调的城乡一体发展格局。有效保护自然地貌、植被、水系、湿地等生态敏感区域,形成完整
9、的城市生态系统。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继承城市传统文化,形成独特的城市自然、人文景观。有效处理生产、生活污染物,建立相应的危机处理机制,将淮安建设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园林城市。(具体指标参见附表D第十条城市发展战略1、以城市竞合为主导的区域发展战略以江苏省沿海开发战略为契机,积极融入长江三角洲地区,通过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协调机制加强城市合作;发挥淮安独有的优势,以“竞优”战略实现与周边城市合作共赢。2、依托外来资本集聚和本地产业创新双轮驱动的产业发展战略继续强化外来资本在淮安的集聚,大力扶持本地企业,以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为突破口,建立具有根植性的本地产业集群。3、重点发
10、展中心城市和县城,积极培育重点镇的城镇发展战略强化市域、中心城市和次中心城市的核心作用,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积极培育区位、资源条件好的重点镇。4、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前提,以宜居城市为目标的资源环境保护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保护核心生态资源,强化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发挥水乡特色和传承历史,建设宜居城市。5、通过建设战略性地区促进城市空间整合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建设板闸地区市行政中心、淮安铁路客运枢纽等战略性地区,推动三淮空间实质性一体化进程,促成三城(原淮阴市城区、原淮阴县城区和楚州城区)融合、五区(清河、清浦、淮阴、楚州、开发区)联动,整合城市空间发展。6、以漕运之都为文
11、化主线的城市特色发展战略。结合京杭运河、洪泽湖、淮河水系等自然与人文资源,弘扬漕运之都的文化特色;重视公共中心和滨水地区景观建设,塑造和强化城市景观特色。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一节市域城乡统筹发展目标与策略第十一条发展目标1、城乡产业空间统筹发展按照城乡不同的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构建具有淮安特色的市一县(区)一镇三级工业园区,实现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以先进制造业为突破口、以现代农业为基础的城乡产业空间统筹发展新格局。2、城乡社会服务统筹管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优化配置劳动力资源,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实现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配置,改善乡村生活方式与生活水平。3、城乡生态环境高度协调保护生态
12、环境资源,统筹安排城乡空间布局,明晰城镇建设的空间增长范围,形成城乡建设空间和生态空间有机融合、高度协调的城乡生态格局。4、城乡基础设施高度共享实现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地区的延伸。建立便捷的城乡交通体系,使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联系紧密。建立发达的网络信息服务,实现城乡信息资源共享。第十二条城乡统筹发展策略1、分类指导一合理划分重点发展地区和重点保护地区,分区分类指引发展。2、突出重点一科学推进城市化进程,设定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化路径。3、强调特色保护城乡自然和人文特色资源,为未来城市化模式调整和质量提高奠定基础。4、注重协调提供城乡交通、社会服务和市政基础设施均等化服务。第二节市域人口和
13、城市化水平预测第十三条人口发展策略1、促进人口发展由数量增长到结构优化。2、引导市域人口向市、县域中心城市流动。3、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鼓励农村人口向城镇和大中型农村社区适度集聚。第十四条市域总人口规模近期2015年市域总人口为530万人,中期2023年市域总人口为560万人,远期2030年市域总人口为585万人。第十五条市域城市化水平近期2015年市域城市化水平为53%,城镇人口为280万人;中期2023年市域城市化水平为60%,城镇人口为335万人;远期2030年市域城市化水平为70%,城镇人口为410万人。第三节城镇体系结构规划第十六条空间结构市域形成“一主四副多点网络化的城镇
14、体系空间结构,推动“多节点一网络化”空间结构的形成。1、一主:即淮安中心城市,通过聚合区域高端职能,辐射带动市域发展。通过与周边地区开展产业分工和功能整合,逐步疏解城市中心地区的工业职能,逐步培育现代服务业,建设板闸地区市行政中心、水渡口商务中心和铁路客货运枢纽等战略性地区,推动产业发展与城市品质提升。2、四副:即涟水县城、洪泽县城、吁胎县城和金湖县城四个市域次中心城市。除承担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用外,发挥各县城的区位特点和产业特色功能,共同促进市域发展。3、多点:即其他城镇。加强引导,积极探索小城镇发展模式。根据市域北部地处苏北腹地和市域南部受南京都市圈辐射的特征,选择部分区位条件良好
15、、交通条件便利、特色突出的建制镇作为重点镇,实施南北差异化发展,同时鼓励一般镇根据自身特色和资源环境条件,发展特色产业。4、网络化:以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铁路等交通设施为骨架,以市县域中心城市和重点镇为节点,构建开放的网络化空间格局。第十七条等级规模结构市域城镇形成四级等级规模结构。1、市域中心城市:即淮安中心城市,规划城市人口220万人。2、市域次中心城市:包括涟水县城、洪泽县城、吁胎县城和金湖县城等4座,规划城市人口2030万人。3、重点镇:共13座,规划城镇人口27万人。其中涟水县高沟镇、叶胎县马坝镇、楚州区车桥镇和钦工镇、淮阴区渔钩镇、洪泽县岔河镇、金湖县闵桥镇、清浦区和平镇为重点中心镇,其它重点镇分别为淮阴区徐溜镇、南陈集镇;楚州区范集镇;涟水县红窑镇;叶胎县管镇镇。4、一般镇:共40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