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模式探索.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570426 上传时间:2024-02-0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1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模式探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模式探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模式探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模式探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模式探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模式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模式探索.docx(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核心提示本文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为例,在分析都市圈跨界地区空间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探讨了跨界地区国土空间组织模式,提出要守牢生态、安全等底线型要素,坚持保护和发展并重,推动一体化融合发展,构建蓝绿筑底、多心成网、链接融合的多中心、网络化、融合式空间结构。都市圈作为城市地域空间形态演化的高级形式,其范畴往往超越单体城市,将原本位于城市外围的自然地理要素纳入其中,使城市化地区与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要素在空间上形成一种嵌套关系。近年来,随着都市圈内城市化、一体化进程加速,跨界地区居民的发展需求日益增长,亟待从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的视角,对都市圈跨界地区的国土空间

2、组织模式进行重新审视。都市圈跨界地区空间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挑战不同行政地域管辖导致空间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甚至冲突。空间功能与要素投放缺乏协调,比如建设用地散布和无序蔓延、交界衔接地区道路网络和生态廊道无法贯通等。同时,由于不同城市所处发展阶段不同,这导致建设理念和环境标准等不统一,公共服务设施、大型邻避设施等的布局也往往缺乏统筹。远离中心城市的区位导致地区功能定位与发展需求不平衡。随着周边人口和经济加速集聚,地方居民对现代产业、公共服务配套、交通出行的需求日益突出。如何在存量发展语境下优化空间组织、保障生态地区多元价值和整体效用,也是跨界地区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3、(以下简称示范区)为例。其包括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以下简称两区一县),面积约2413平方公里。示范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示范区资源本底条件较好,国土空间对于各类功能导向的适宜性程度也比较高。但同时也发现,示范区水空间灭失情况较为严重。1960年以来,水域空间减少110平方公里,水面率下降超过5个百分点,水功能区达标率偏低;在建设方面,存在城乡开发利用相对粗放、跨界路网联通度差、城乡风貌较为混杂等问题。历史增长最快的2000-2010年,平均每年增加近15平方公里建设用地。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4、,明确要求示范区建设要体现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新要求,彰显蓝绿空间的多元价值,实现集约高效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生态空间的共融互促。国内外都市圈跨界地区的发展趋势落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国家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内涵之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也充分回应了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与要求,突出全域全要素自然资源的系统管控,坚持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通过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倒逼发展方式转型,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统筹发展与安全,明确并严守粮食

5、安全、生态安全、安全韧性、历史文化保护等各类空间底线,在底线约束下锚固国土空间保护与开发利用框架,推动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顺应建设用地与蓝绿空间融合的时代趋势。近年来,国内外一些都市圈跨界地区开始被赋予更多元的意义,生态基底空间从单纯的建设控制地带转变为区域圈层融合互促发展的媒介和容器。一是在功能塑造上,强调以好风景促进新经济。由整体绝对管控转为激励紧凑、有节制的绿色经济,提倡环境就是生产力有风景的地区就有新经济,探索引入一系列低环境影响的新功能。二是在空间形态上,强调共生共融,将自然引入城市、将城市融入自然。从消极的生态阻隔,到营造可进入、可互动的绿色空间,通过与建成空间、公共开敞空间等有机

6、融合,促成了自然生态的积极治理。满足互联互通和共享服务的居民需求。由于行政地域的限制,跨界地区往往成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资源配置的末梢。然而,都市圈跨界地区在历史地缘上往往人文相亲、日常往来频繁,对流域治理、跨界设施衔接等合作事项的诉求尤其强烈。以上海跨境通勤人口为例,基于手机信令数据分析,2018年年底来沪通勤人口超过5万人、出沪通勤人口也在3.5万人左右,并且还在持续增长。因此,解决好跨行政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问题,切实满足两区一县群众在文化生态、交通通勤、公共服务、创业就业等方面的需求,增强群众的获得感,是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应有之义。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组织的

7、技术思路锚固以水空间为核心的生态本底。一是保护水空间。规划划定结构性蓝线,将76座面积在50公顷以上的大型湖荡、IoO条流域型与区域型骨干河道及6条历史水路纳入保护范围,并提出至2025年,示范区河湖水面率提升至20.6%o以理水为核心,构建一心两廊、三链四区的生态空间结构:以淀山湖、兀荡两座最重要的湖荡为主体构建生态绿心,作为示范区生态保护的核心空间;将贯穿示范区、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的太浦河、江南运河作为两条一级清水绿廊,同步推进多条二级清水绿廊建设;突出湖荡密布的特点,通过活水畅流,构建3条蓝色珠链,实现湖荡群相互沟通、水体有序流动,促进骨干河网的防洪、排涝、引水、航运等复合功能的恢复;构建

8、以不同水形态为特色的4片生态片区(大湖区、淡港区、湖荡区、河网区)。二是优化多样化的林田空间。首先,落实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要求,划定保护耕地,并将优质耕地优先划入永久基本农田。其次,推广绿色生态农业,促进现代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结构合理、布局优化、功能复合、联动发展的农业空间。最后,综合考虑林地生态服务功能和示范区内以水田和湖荡河网为主的自然景观格局,以林水相依、林田交织、镇村绿链、成片植林为导向,优化林种树种结构和林地空间布局,规划至2035年,示范区森林覆盖率提升到12%o构建多中心、网络化的城乡功能布局。一是坚持多中心的空间结构。在锚固生态基底的基础上,规划倡导延续历史肌理,发

9、挥中小城镇作为一体化发展黏合剂的作用,突出小集中、大分散的城乡空间布局特点,不搞集中成片、大规模、高强度开发,将示范区城镇开发边界内建设用地占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的比例控制在75%80%.其中,构建两核、四带、五片的多中心空间结构,以虹桥商务区为发展动力核打造国际开放枢纽,以环淀山湖区域为创新绿核打造生态、创新、人文融合发展的中心区域;以沪宁、沪杭、沪湖、通苏嘉甬为对接区域的主要发展走廊,带动沿线设施、城镇、功能、要素等集聚;以青浦城区、吴江城区、嘉善城区、盛泽镇区、先行启动区为主体,形成五片城镇簇群,推进各个簇群内部城镇单元的职能互促、服务共享、城乡融合。二是构建扁平化的小镇网络。考虑太湖碟形

10、洼地对大面积开发和高强度建设的限制,以及示范区镇村经济基础与潜力等因素,将若干个中小城镇形成有机联系、均衡服务的城镇网络,并基于各自特征划分为科创强镇、魅力古镇、创意名镇和宜居小镇4类,分类提出空间和功能指引。在空间上,将中小城镇作为城市群空间网络化的主要联结点,减少城镇规模层级,削弱等级差异,强调均衡扁平。在产业上,纵向承接都市圈中心城市功能外溢、横向中小城镇之间联动互补,促进产学研互动一体、产业链分工合作、产城人融合共生。在交通上,依托主要交通走廊,互联织密交通网络,实现城镇交通从分隔独立向直连互通模式转变。在文化上,发挥中小城镇作为城市群区域空间特色与文化彰显的重要载体作用,共同打造江南

11、水乡文化品牌,推动古镇群落文化休闲和旅游资源的联动整体开发。推动生态空间与城乡功能的链接融合。一是以蓝色珠链推动生态空间与产业创新融合。在湖荡联通、优化水体空间的基础上,依托蓝色珠链的滨水地区,通过优越的生态和风景资源吸引创新要素集聚,促进创新空间与生态资源相融合,打造成为践行生态价值新高地、创新经济新高地目标的标杆载体。其中,北部东西向蓝色珠链链接青浦工业园产城融合区、西岑科创中心、汾湖高新区、高铁科创新城等创新空间;南部东西向蓝色珠链链接祥符荡创新中心、西塘综合保税区等创新空间;中部南北向蓝色珠链链接姚庄经开区、嘉善经开区等创新空间。二是以水乡单元推动生态空间与人居环境融合。立足淀海用田自

12、然与镇村交融的人居环境特色,营造河湖田镇村共生的水乡单元,作为自然生态单元、行政治理单元、功能关联单元三者有机衔接的空间载体。水乡单元以镇区(社区)为核心,结合周边的美丽村庄以及周边林农复合缓冲区而形成,单元尺度10-15平方公里,建设用地规模23平方公里,依托水乡单元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实现生态、生产、生活的各类功能,实现人居环境与生态空间的有机融合。三是以风景链接推动生态空间与交通系统融合。构建与小镇网络形态相适应的路网体系,借助蓝道、绿道、风景道三道复合的特色网络,串联郊野公园一城市公园一小镇公园口袋公园四级公园体系,链接户外开敞空间、历史镇村、枢纽地区,形成集日常通勤、自然景观、休闲游憩

13、等功能于一体的出行路径。同时,结合太湖、淀山湖、太浦河等主要河湖水系打造区域风景道系统,因循水乡脉络,提供商旅型、生活型、休闲体验型等多元水上交通服务。四是以历史水路与小镇味道推动生态空间与历史文化融合。千年的历史发展,促使示范区形成了集聚代表性的江南水乡文化,水空间与城乡的有机融合成为示范区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可通过保留、疏浚、打通等手段逐步恢复地区历史水路,串联历史镇村,构建历史文化保护的空间骨架,打造江南运河、太湖一黄浦江嘉兴一吴淞江3条不同主题、不同特色的历史文化带,带动示范区历史文化的网络化、整体性保护;加强城乡建设与自然景观有机融合,塑造江南韵、小镇味、现代风的新江南水乡风貌;尊重水绿一体、桑基坪田的地域空间特征,延续城镇乡村与河湖坪田相融合的传统城乡肌理;控制街区尺度和建筑体量,营造小尺度、低高度、人性化的整体空间感觉,保护一河一镇、水宅相倚、水陆双棋盘的特色格局,凸显粉墙黛瓦、小桥流水、古树人家、青石店幌、桨声灯影的江南风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