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域乡村振兴规划(2021-203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镇域乡村振兴规划(2021-2035).docx(1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镇域乡村振兴规划(2021-2035 )一、规划背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提出按照3年取得重大进展、5年见到显著成效、10年实现根本改变的要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2050年实现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为落实乡村振兴明确了方向。实施重点包括八大任务:1 .大力发展富民兴村产业,推动乡村产业振兴2,全域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推动乡村生态振兴3 .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推动乡村文化振兴4 .创新基层治理体系,推动乡村组织振兴5 .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推动乡村人才振兴6 ,补齐乡村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7 ,补齐
2、乡村公共服务短板,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8.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提高脱贫质量各职能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出台助力乡村振兴。如:关于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的通知(明确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范围。(用于农产品加工流通、农村休闲观光旅游、电子商务等混合融合的产业用地)拓展集体建设用地使用途径。(单位或者个人也可以按照国家统一部署,通过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渠道,以出让、出租等方式使用集体建设用地。)大力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前提下,鼓励对依法登记的宅基地等农村建设用地进行复合利用,发展乡村民宿、农产品初加工、电子商务等农村产业。)关于实施点状供地助力乡村
3、产业振兴的通知B月确在城镇开发边界外使用零星、分散建设用地且符合相关条件的乡村旅游等乡村产业项目及其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可实施点状供地。关于设施农业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对设施农用地的使用及其对于耕地的占补方式做了规定。关于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的通知明确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范围、拓展集体建设用地使用途径、鼓励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二、现状研判(-)规划范围与期限L规划范围:即行政管辖范围,共1个居委、22个行政村。总面积125.94平方公里。(数据来源于三调统计)2、规划期限:2021-2035年,近期至IJ 2025年,远期至U 2035年。(二)区位条件
4、:对外交通便捷,内部交通有待优化1、地理区位:位于县西部,地处市交界点,距离县城27km ,距离市区约98kmo2、交通区位:高速纵贯镇域,距镇区北部约2km处设有出入口,对外交通便利。镇域内部主要道路为省道,内部交通较为不便。(三)人口与社会经济:人口外流严重,经济发展水平一般1、人口情况:据统计,2020年户籍人口 5.8万人,常住人口 3.19万人。近五年,人口呈减少趋势。各村青壮年以外出打工为主,人口外流现象较为严重。2、社会经济:镇域经济保持平稳增长,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外出务工和经商。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生产,主要农作物有稻谷、玉米、番薯、大豆等。特色农业以茶叶、蜜柚和
5、沙糖橘种植等为主。第二产业方面,以副食品加工、石材加工为主,工业企业122家,其中有石材加工4家。村原有的茶厂现已停产;各村有农户自办的茶叶小作坊。第三产业方面,旅游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相应的配套设施仍需完善。(四)自然环境地形地貌:山地广阔,地形呈四周高,中间低。土壤:肥沃。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长,秋季短;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年气温19.1o年降水量:1800-2400mm ,雨量充沛。(五)历史文化L文化特色文化底蕴浓厚,镇域内有多处文化场所。民俗节庆活动独具地方特色。美食同样著称,其中以客家茶、饼干、猪手等最为美味,远近驰名。(六)全域本底:现状建设用地总计8566.66亩,
6、占陆域总用地4.53%规划范围125.94平方公里( 188918.86亩),其中:农林用地178172.31亩,占比94.31% ;建设用地8566.66亩,占比4.53% ;自然保留地2179.88亩,占比1.16%o(七)生态本底农林用地及自然保留地:180352.20亩,占全县陆地总面积95.47%.恢复地类面积为379.6公顷,其中即可恢复122.1公顷,工程恢复257.5公顷(A)三线衔接生态红线13.57k nf本轮试划基本农田11.45k m2稳定耕地面积为ll.54k m2(九)现状评价L交通条件:特点:地处市交界,高速纵贯全域问题:内部交通不够便捷措施:重构内部道路体系,完
7、善交通配套设施2、自然环境特点:气候条件好,水资源丰沛问题:山地较多,用地集约节约度不高措施:集中安置新村,集约节约用地3、社会经济特点:人口呈下降趋势,经济增长缓慢问题:人口外流严重,经济发展水平一般,产业类型单一。措施:做优一产,发展三产,吸引人口回流,完善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配套,外引内培,实现人才振兴4、乡村文化特点:区域文化底蕴浓厚,地方文化特色明显,现存古树、宗祠、教堂问题: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够措施: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做好发展乡村旅游开发三、规划统筹(-)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市委和县委的乡村振兴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中
8、之重。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围绕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总目标,做好农村发展工作。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学习和借鉴德国土地整治与农村发展的理念和技术方法,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和平台,优化乡村空间结构布局,实现乡村振兴,成为农村发展的样板。(二)规划原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耕地保护制度城
9、乡融合,优化布局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均衡配置城乡发展资源,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城乡社会融合,优化城乡发展空间体系。共建共治、共享发展加强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充分听取公众意见,共同推进乡村振兴,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使发展成果惠及乡村百姓。规划先行,精准施策先规划后建设,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镇域规划。因地制宜、防止千村一面尊重镇内各村自然、经济、社会和城乡发展现状,因地制宜开展规划编制工作,科学有序统筹布局乡村振兴工作。(三)发展定位与目标:建成现代有机茶园示范区打造城乡融合生态宜居的
10、乡村振兴典范成为粤东地区庄子文化生态旅游明珠1、循序渐进、合理制定阶段性目标任务2022年,基本形成乡村振兴发展框架: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并位于全县前列;乡村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2025年,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模式和经验:现代农业体系基本建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全域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农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脱贫攻坚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
11、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提高;以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初步构建。2035年,全面形成现代乡村振兴体系,构建幸福农业农村生活:农业供给体系得到根本性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更加完善,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基本实现;全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发展,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充实;农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脱贫攻坚成果逐渐稳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全覆盖。2、形成镇域镇村体系结合上位规划指引,综合人口规模、用地面积、产业基础、交通条件和资源分布等情况,规划形成镇区-中心村-基层村三层的镇村职能结构体系。镇区:包括社
12、前居委,以及活动村部分区域。结合城镇旅游产业发展,配套旅游服务设施及休闲服务产业,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促进本地经济发展。中心村:4个,通过联合周边基层村的产业特色,发展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强化自身农业生产,辐射带动周边基层村的发展。基层村:17个,主要职能是承接中心村的带动,辅助镇区和中心村发展。3、村庄分类指引集聚提升类:11个,强化主导产业支撑,支持农业、工贸、休闲服务等专业化村庄发展。城郊融合类:7个,在形态上保留乡村风貌,在治理上体现城市水平,发展服务城镇的一二三产融合产业。特色保护类:4个,合理利用村庄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建设特色鲜明、环境优美、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
13、。(四)五大振兴-产业规划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活富裕是目标。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推动乡村产业全面振兴,打造质量兴农、品牌强农、三产融合的共富乡村。发挥区域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产业集聚优势,围绕油茶、砂糖桔等农业产业特色,结合土地规模化利用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发展打造现代农业园区、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的农业产业集群,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产业体系。构建:1 + N高质量、高价值、多功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将一二三产业进行融合,开发农产品加工、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创意、教育体验、健康养生等多种功能。L第一产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体系目标:农业产业
14、现代化基本实现,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耕种环境,适度发展食品加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当地就业,增加民众收入,城乡协调发展。措施:(1)优化农业区域空间布局对接镇域国土空间规划,优化农业空间的布局,通过土地整治,促进农业规模化、机械化,高效利用耕地;(2 )实施一村一品项目差异化发展,打造农产品具有知名度的品牌;(3 )优化油茶产业化示范基地引入社会专业的资金、技术、人才、形成形成一体化的农产品集散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展销中心;(4 )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 一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发展,促进产品与外界的交流;(5 )促进一二三产融合支持农业与加工业结合,探索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模式。2
15、、二三产业:规划结构:在充分挖掘现状资源的基础之上,依托镇区作为全镇旅游服务中心,全域旅游发展,形成一心、一脉、一环的总体空间格局。(1)一心:综合旅游服务中心镇区将承担旅游服务中心的职能,为镇域旅游发展提供支撑与服务。(2)一脉:旅游发展主脉以省道S508为依托,串联镇域南北各主要景点,带动镇域旅游发展。(3)一环:西部旅游环线依托乡道,同时规划新增旅游栈道,串联起镇域西部开口石景区、油茶种植基地、红蜜柚种植基地、砂糖橘种植基地等旅游景点,形成旅游环线。4、茶文化+旅游围绕茶产业开发休闲观光、采摘体验、科普教育、娱乐体验、品茶休闲、美食品尝、特色民宿、旅游礼物等一系列活动,打造吃、住、游、购、娱一条龙服务。5、庄子文化+旅游围绕庄子文化,完善好配套设施,开展文化研讨、古建参观、研学实践、文化节庆、文化休闲等一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