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城市建设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韧性城市建设心得体会.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韧性城市建设心得体会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公共卫生应急体系能力建设成为备受关注的课题。其中一个新概念和话题,就是韧性城市。从各级各类城市规划、城市发展论坛,到学术期刊上涌现的大量文章,人们围绕韧性城市展开深入探讨,关心如何让城市发展更好服务人类生存。通俗地讲,韧性城市的“韧性”,主要是指一个城市在面对重大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危机乃至战争等各类风险冲击时,能够有效应对,在维持较正常运转的同时,将各类风险损失尽可能降低,或者是在短暂“停摆”后尽快恢复常态。伴随着各主要国家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城市越来越成为人们主要的生存空间,一些动辄上千万人口的超大型城市出现,城市的运转、管理难度史无前例。在这种情况下
2、,韧性城市理念的提出,实际上为审示城市危机应对与保障人类更好生存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意味着城市灾害治理模式由被动防御转向主动适应。自1999年世界减灾大会首次提出“韧性社区”概念后,“韧性”作为城市规划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越来越受到重视。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2012年发布的造就韧性城市报告和联合国2015年发布的减轻灾害风险全球评估报告一致强调,降低城市脆弱性、增强城市在自然灾害面前的韧性是一项事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其折射出城市面对越来越多风险的客观现实,也反映了人们对城市舒适宜居的更高追求。从前几年国内城市暴雨灾害典型事件,到持续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再到3月以来的俄乌局势,提升城市的“韧性
3、”离我们并不遥远。城市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探讨韧性城市建设的视角有很多,诸如规划的、经济的、人文的乃至历史的,但主要可以使用两大视角。一方面是城市规划的视角。如,城市的道路交通系统是否完善,紧急情况下能不能满足大规模人员疏散的需要;城市的下水道是否顺畅,会不会暴雨稍微持续时间长一点就“看海”等。就此而论,提高城市的“韧性”,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规划,以及不断完善与城市规模、运转相匹配的基础设施建设。另一个重要视角就是治理能力和水平。韧性城市原本就是从应对灾变的角度提出的。面对危机,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高低,是检验城市“韧性”的重要指标。如,因应疫情防控形势的需要,一些城市不免要实施分区管理乃至全域静态管
4、理,对此,能否有力保障不同群体的生活,能否最大限度地保障医疗、疾控等机构正常运转,能否有力保障以各类企业为代表的城市衣食住行等各类供给主体的生存,既关系到一个城市运转的“当下”,也将深度影响着一个城市能否快速恢复的“未来”,根本上取决于治理能力和水平。如同人在面对压力时不仅需要一颗强大的心脏,还需要手眼身腿各部分协同形成行动力,需要大脑神经元、组织细胞的有效运转。用“韧性”标准评价一个城市的治理能力,不仅需要一个快速反应、具有强大组织统筹协调能力的政府,同样也离不开调动社会各单元协同运作。换言之,一个有“韧性”的城市,往往依赖于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例如,在严格的疫情防控下强化对居民生活的保障,首先需要政府部门加强统筹调度,强化“菜篮子”“米袋子”供给,同时也离不开快递员、志愿者、社区采购“团长”等像一个个细胞一样,运送“给养”,打通民生保障的“最后一公里”。各方协同,最大限度地降低疫情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就是对城市“韧性”的有力诠释,也对未来建设韧性城市有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