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景军的《神堂记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景军的《神堂记忆》.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题目:读景军的神堂记忆读景军的神堂记忆摘要:神堂记忆是景军老师的博士论文,是一篇有关“社会记忆”的田野志,全书分为九个部分,资料详实,描写细腻。我本来打算对它做系统的阐述,但心有余而力不足,缺乏深厚的和系统的文化学、民俗学知识,只能谈一下自己在读它过程中的一些收获和惊喜。这也是我接触的第一篇田野志。神堂记忆并不像以往的学术论文那样满纸理论,晦涩难懂,景军老师用平实流畅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他的观点,“大川村的孔家人不会忘记三十多年前村毁庄散、天崩地裂的那个冬天。那是1960年发生的事情J从一开头,景军老师就像讲故事般的娓娓道来,把我们带入有关“社会记忆”的深刻研究。在此书中,景军通过黄河上游大川村
2、民口耳相传的口述历史,重建了与主流“历史不尽相同的“社会记忆”。可能我们平时接受的都是政府刻意筛选和强调的主流历史,正如文中提到的小学课本中的课文参观刘家峡水电站,在官方的叙事中,刻意挑选的事实总是朝着有利于他们自己的言论,这让我想到了奥威尔在1984中的一句话:“谁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就控制现在”。在当今这个永远强调政治正确性的时代背景下,这本书中的观点让我们耳目一新,收获颇丰。我是第一次接触“社会记忆”这个概念,借用文中的概括:“1925年,哈布瓦赫提出了“集体记忆”的概念,用于研究在家庭、宗教群体和社会阶级的环境中,过去是如何被记住的。在摒弃了当时在欧洲流行的对记忆的几种心理学
3、解释之后,他指出所有对个人回忆的讨论必须考虑到亲属、社区、宗教、政治组织、社会阶级和民族等社会制度的影响。为了证明自己的核心论点,他指出,在稳定的社区生活中每个家庭都有其私下的记忆与秘密,只向自己的成员揭示。这种“家庭记忆”并不只是个人记忆的组合。其实,它是对过去的集体重构“社会记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为我们了解过去、现在、未来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我们可以更加详细的了解我们的一切,但“社会记忆”也是带有一定的话语权和价值观的,如在神堂记忆的第七章“族谱保存的记忆中”所展示的:“1905年族谱和1991年仪式书的编纂者都是想形成历史感,这些编者通过把不利于祖先名声的一些史实进行删除、回避以及改
4、动,制造出一个神话,说他们孔家的共同始祖不仅是个爱国者,而且是捍卫国家尊严的民族英雄”,因此,对于有些社会记忆还是要慎重对待。对于中国六七年代的农村的情况,我们所接触到的大多是从政治的角度对这段历史简单、粗暴的概括,正如神堂记忆在导言中提到的“研究当代中国的社会记忆有一个特殊的困难,因为所谓“社会工程师”试图左右人们的追忆与遗忘。时过境迁,中国当前的体制还在几个层次上对社会记忆保持着严密的控制。在档案方面,这种控制采取了限制接近历史文件的方式。在大众传媒和公众教育方面,控制是通过审查、政治宣传、小心撰写和重写历史课本完成的J而景军老师的神堂记忆更多的是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在书中提到了公有制读原有
5、家族制度的框架的破坏,有详细的数据和资料,提到了席卷中国的“毛氏运动”等等。梁漱溟老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里指出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以道德代宗教,以周孔教化代替法律。儒家文化在乡村中有着根本性的变化,而神堂记忆恰好是研究孔姓家族这个典型的代表着儒家文化的“高级家族”,我非常感兴趣的是第八章一一文化象征的意义。书中在导言中说:“从社会和政治角度看,大川孔庙的恢复象征了权力关系的一种重大的转变。”很显然,孔庙成了代表大川新一代领导权威的文化象征,维持着大川的团结和稳定。在权力的更迭下,谁掌握了孔庙谁就掌握了权力,而在这个过程中,又是对文化的建构或是重新塑造上。中国的乡村是复杂的,它被宏大的全球化浪潮和中国飞速发展的城镇化剥夺了话语权,不断被边缘化,淹没在主流历史之下,从五六十年代毛氏运动对中国乡村的破坏,到八九十年代全球化浪潮和城镇化对它额的毁灭性打击,中国乡村文明在不断的复兴,但是这个复兴的力量是微小的,我们看到的是每天有几个自然村落在消亡,承载在其上的乡村文明也就变得荡然无存。我们一方面看到中国乡村的复兴不是简单的恢复,而是在不断建构,甚至是重新塑造,另一方面是村落的消逝,家园彻底沦陷,不得不令人心痛。景军老师的神堂记忆在这种背景下,也就带给我们更多的关于现在和未来的思考。神堂记忆是一本厚重的书,在积累足够相关文化学知识后,我将会对它再做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