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4 怎样对待6岁女孩争强好胜还耍赖生气?已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44 怎样对待6岁女孩争强好胜还耍赖生气?已用.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怎样对待6岁女孩争强好胜还耍赖生气?家长育儿问题:南宁笑笑妈M5:陶然老师,您好!我有一个问题,就是小妞有点争强好胜,对于别人比她好的方面,她不能平常心对待,不服输,但实际有些方面又不如人。有时会耍赖生气。虽然当时我也有对她进行引导,但感觉效果不理想,对于这种情况我该如何引导她呢?陶然老师解答:谢谢笑笑妈妈。笑笑妈提到的这个争强好胜的问题。我们都有读老子,大家有没有读过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争强好胜好不好呢?在孩子情志升发的过程中,她有这种志气是不可以毁灭的,但是我们
2、的孩子争强好胜,输不起,甚至还要耍赖,这就需要我们家长正确的引导。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我们家长在引导的过程中,经常给孩子传达一个错误的观念,就是“你是第一名还是最后一名?你是赢了还是输了?你要么赢,要么就是输。家长给孩子灌输的这种思想,导致孩子无论是在游戏,还是在其它项目,都要变成一比高下这种感觉,一定要竞争。竞争有可能带来快乐,也有可能是悲伤,对她小小的心灵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她不能承受。我们大人给孩子的这种感觉是什么呢?“妈妈、妈妈,我今天在班上得了第一名”,“爸爸、爸爸,我今天在班上积木堆得最高。”她都是以“最”、“最高”、“第一名”这样去表述一件事情。假如输了,她会很伤心。什么样的方式更
3、适合宝贝们的成长呢?学校各个地方都有评判的标准,比如各种竞技比赛都有标准。家庭、妈妈这个角色要做什么呢?要给她做后盾。你给她一句话,鼓励她的时候,告诉她:“我们会支持你,妈妈会支持你。”你给到她这样一句话就够了。她输了以后会生气、会耍赖、会不服输,你在这个时候要坚定地告诉她,妈妈会支持你,你的孩子就能明白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实际上要给孩子传达易经的阴阳思维。带她去看大自然,小草在生长的过程中,它是很柔软的。你发现,到了秋天,树叶落下来的时候,它是怎么样的?树叶是怎么样从树上落下来的呢?有没有人互动一下?风刮的、干的。秋天一来,风一刮,树叶变干了,枯了,飘落下来,树叶就死了,其死也坚强,人也是
4、这样。我们活着的时候是柔软的,对不对?人死了以后,身体所有的地方都变得僵硬了。所以,其实嬴了就是输了,输了就是嬴得下一次的开始,所有你看到的这些非常坚硬、强大的东西,实际上都没有办法去胜过柔。你教孩子去看自然,她马上就能明白,柔软的东西都有弹性。所以,孩子也一样。在生命成长的过程中,孩子就像一棵小草,也是柔软的。小草可以漫山遍野地长,很多,很漂亮,给别人带来很多价值。所以,一定要让孩子学会看自然,学自然。到底什么是输?什么是赢?通过自然景物,这样讲给小朋友听,她就明白了。因为这时候给她讲道理,她听不进去。所以我们要向自然学习,在生活中讲道,孩子就能明白。比如,道德经第二章讲过,“有无相生,难易
5、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一句话里面的“难、易、长、短、高、下”,都是圣人讲的话,圣人说的话是很有智慧的,我们的宝贝读了圣人讲的话是不一样的。所以,前后是相随的,高下是相倾的,有高就有下,有输就有赢,你一讲孩子就很明白了。在这个过程中,她要怎样去做呢?她输了,嘴巴里面说一声是没有关系的,她想要表达她的情绪,而内在有没有心灵上的挣扎,就要靠你的引导。你给到她什么呢?她输一次就给她更好的坚强,这是非常好的事情,就是她能够多输一些,不要把她打得一败涂地,要给她微创伤,对不对?我们讲易经屯卦的时候,是不是讲到这个?讲到她怎么样去承受?不要任何时候都是表扬,她会承受不了,要有微创
6、伤,给她自然的坚强,就是给她生活中的体验,让她更加坚强向前走,形成她的心智模式。她的行为都是由她的心智模式所决定。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地去体会,因为经典一直是行在生活,我也会一直用这种生活化的案例去引导大家,大家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去“习”,而不是模仿我。我告诉大家,其实“道”最重要的是你真的用心在生活里,用心观察你的生活,用心观察你的孩子,用心就是太极。当你很用心,这个太极就会互转,无形中你就会跳出来,无心就能改。就像易经咸卦的无心之感,你走到任何地方,你的孩子离你千里万里,她不需要你管,任何时候都有种无形的力量在她的身上。我们要做的是正确地导入教育的灵魂,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一直在解决某一个问题。这样解决,问题只会越来越多,我们在这里已经解答了124期,还不算大家平时提出来的问题,太多了,每天至少都有5个以上的问题,用语音全部解答出来的文字已经有300万字了。为什么问题一直都有呢?有问题是好事,会不断地升华我们的思维,我们人生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的过程,要学会面对问题,拥抱变化,真正做到从容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