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出汇总:心理学复习要点.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587746 上传时间:2024-02-19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129.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出汇总:心理学复习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师出汇总:心理学复习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师出汇总:心理学复习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师出汇总:心理学复习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师出汇总:心理学复习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师出汇总:心理学复习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出汇总:心理学复习要点.docx(50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师出汇总:心理学复习要点心理学概述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意义一、研究对象(一)概念: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二)心理现象及其结构人和动物心理活动的本质区别是:人有意识、有自觉能动性。心理现象非常复杂,从形式上可以归纳为: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和意志)&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填空题二、心理学的意义(一)理论意义:首先,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其次,心理学的研究对临近的社会科学如文学、艺术,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二)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简答题1. 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学生);2.

2、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教育层面);3. 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4. 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教师)。心理学的实质一、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脑是心理的器官。据条件刺激的特点,巴甫洛夫把大脑皮层的功能分为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叫做第二信号系统,如“谈虎色变”,是人类和动物的条件反射的根本区别。填空题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填空题二、心理是客现实的反映(一)客现实决定人的心理5. 是第一性的,心理

3、是第二性的,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学的产生及发展一、产生的历史背景填空题6. 方历史上,最早论述心理现象的专著是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此为心理学脱离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二、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填空题1 .构造主义心理学:奠基人是冯特。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状态。研究方法上主张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2 .机能:创始人詹姆士,代表人物还有杜威、安吉尔。也主张研究意识,但他们不把意识看成是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在他们看来,意识是个人的、永远变化

4、的、连续的和有选择性的。强调对意识作用于功能的研究,认为意识的作用就是是由机体适应环境。3 .行为:诞生标志是:1913年华生发表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引发了心理学史上的“行为主义革命”,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有两个特点:a.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b.反对内省,主张实验研究。4 .格式塔心理学:兴起于20C的德国,创始人为韦特海默、科勒和考夫卡,又被称为完形心理学。观点:a.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索,而强调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组织的意义,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b.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5 .精神分析:又称弗洛伊德主义,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

5、弗洛伊德创建。此理论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观点: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认为人的一切个体和社会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并且表现为在人的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Ps:最早对无意识进行研究。6 .人本主义:起于20C50S,代表人物:马洛斯、罗杰斯。为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观点:着重于人格方面的研究,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他们不是受无意识欲望驱使的野兽。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他们就会力争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标。反对行为主义只相信可以观察到的刺激与反应,认为正是人的思想、欲望和情感这些内部

6、过程和内部经验才使他们成为各不相同的个体。7 .现代认知:出现在20C初,以1967年奈赛尔出版的认知心理学为诞生标志,该学派是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心理学,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该学派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信息加工系统,由感官搜集的信息,经过分析、存储、转换,然后加以利用。认知心理学设计实验,利用客观研究方法来研究这些过程。认知过程注意一、注意概述(一)概念&特点1概念: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名词解释8 .特点:(1)指向性;(2)集中性。例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心领神会”两者是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没有指向就不会有集中,集中是指向的体现和发展。(二)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

7、能;2.保持;3.调节&监督。(H)注意的分类简答题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注意可以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以后注意。1 .无意注意(1)概念: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不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2)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a.客观条件,即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对比关系、活动变化、新异性;b.主观条件,即人本身的状态。包括当时的需要、特殊情绪状态、直接兴趣。2 .有意注意(1)概念: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2)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a.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目的越明确、越具体,越容易保持。b.合理组

8、织教学;C.对兴趣的依从性;d.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3)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关系: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注意,在实际工作中两种注意都需要。如果只有有意注意,长时间工作会使人疲劳,使工作进行不下去;如果只有无意注意,稍遇困难或干扰,注意就容易分散,同样也不能做好工作。两种注意常常交替发生,一些简单的不重要的活动只需要无意注意。而对于复杂的重要的活动则必需有意注意。3 .有意后注意概念:也称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同时具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某些特征,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张起来的。有意后注意服从当前的活动目的与任务,又能节省注意的努力,因而对完成长

9、期、持续的任务特别有利,培养有意后注意关键在于发展对活动的兴趣。二、注意的品质简答题(一)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有:客观:a.被知觉对象的特点;主观:a.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b.取决于一个人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二)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性。持续时间越长注意就越稳定。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有:客观:a.注意对象的特点;主观:a.有无坚定目的;b.个人的主观状态。Ps:短时间内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或注意的摇动)。(H)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

10、不同对象的现象。注意的分配是要有条件的,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是已经熟练的;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练;几种不同的活动已经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注意分配能力因人而异,其关键是在于能否通过艰苦练习,形成大脑皮层上各种各样牢固的暂时神经联系。(四)注意到转移:是指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影响注意转移快慢和难易的条件有:客观:a.原来注意的强度;b.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主观:a,大脑皮层神经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互转换的灵活性;b.各种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三、中小学生注意的发展:在个体

11、发展中,无意注意的发展先于有意注意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有意注意缺乏自觉性,需要教师或其它成人给定目的,需要他人不断地提醒和关照。到了中学,学生的无意注意进一步深化,很多学生出现偏科现象就是无意注意发展和深化的具体表现。Ps: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注意品质:a.要培养学生广泛而稳定的兴趣;b.加强意志力的锻炼,培养“闹中取静”的本领;c.要养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注意习惯;d.要考虑学生个别差异,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四、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怎样在教学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一)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1 .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消除容易分散学生注意教

12、学内容的无意注意因素;2 .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易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的因素;3 .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知识经验&情绪状态,使教学方法、形式、内容符合学生需要,引起学生无意注意。(二)唤起学生有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1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目的越明确,注意就越易集中;2 .合理组织教学,采取具体措施促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3 .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品质;4 .采取各种方法防止注意力分散。(H)运用有意后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1使之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5 .引导学生把学习活动体验变为履行社会职责的责任感,从而形成自觉地学习动

13、机,并依靠动机调整注意,使之经常处于最佳状态;6 .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四)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1 .上课之初,教师通过组织教学活动把学生注意转移到本节课上来,以形成有意注意;2 .讲授新的教学内容时,教师设法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3 .讲授重点、难点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使他们维持有意注意,期间要改变教学方式,使学生由有意注意转为无意注意;4 .课要结束时,教师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然后布置作业。此外,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有意后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感觉与知觉一、感觉(一)概念: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它是一种最简单的心

14、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二)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名词解释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感受性高低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感受性高,则感觉阈限低;反之,感受性低,则感觉阈限高。每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1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2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两个同类的刺激物,只有达到一定的差异强度,才能引起人们的差异感觉。刚刚能引起差别的感觉的刺激物间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受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15、。(H)感觉的相互作用1 .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1)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例子:入芝兰之室,久而不觉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填空题)(2)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例子:吃过糖之后吃橘子,会觉得橘子特别酸)。(3)感觉后效: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2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1)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2) 补偿(例如:盲人通过实践使听觉更加敏锐);(3)联觉(如红色给人以热烈感觉)。知觉(一)概述1概念: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名词解释2.知觉与感觉的关系(1)联系:a.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都是我们对现实的感性反映形式;b.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形式,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2)区别:知觉比感觉复杂。a.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属性;b.感觉仅依赖个别感觉器官的活动,而知觉依赖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c.知觉不仅受感觉系统的生理因素影响,而且依赖于人的过去经验,受人的心理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