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现实主义文学学习论文报告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现实主义文学学习论文报告论文》.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现实主义文学学习论文报告一英法现实主义文学的比较分析报告目录英法现实主义文学的比较分析摘要引言一、英法现料改学丽概述1(-)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特征2(二)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特征2二、英法现料双学3(-)文学作品的主导因素不同3(二)文学作品的叙事方式不同3三、英法现实主义文学差异形成原因4总结5会文献5摘要英国和法国在十九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中取得了显着成就,而其艺术上又各自呈现出鲜明的特色。本文将就英法现实主义文学进行比较,探讨两种不同的文学在风格、内容以及形成原因等各个方面的异同点,并摘选英法文学中最具特色的文学作品,采用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方法,来挖掘英法文学在现实主义方面各自的特色。关键词:英
2、法文学;比较;特色引言现实主义的精神实质是作家以艺术把握世界为前提条件,正确地将他们当时的精神融入现实生活。为了一种与时代同步的普遍愿望而展示出一种真实的艺术画面。现实主义文学具有时代的鲜明特征,现实主义作家的创作是基于文化视角对现实的批判,这是这一时期各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共同点。19世纪中期,每个国家的文学作品呈现出自己独特的风格。本文将英法两国的现实主义文学进行比较分析,探讨英法现实主义文学的差异及其成因。一、英法现实主义文学特征概述(-)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特征“反抗”这一主题始终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有压迫、又得不到满足时就会有反抗,19世纪中期的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也伴随着对这一主题的斗争
3、,当时的英国行了许多政治与经济改革,到了维多利亚时代中期(即19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一方面,在拿破仑战争之后的一百年里,英国没有参与欧洲大陆的任何一场大规模战争,这使它经历了漫长的建设和平时期;另一方面,由于英国工业、农业生产和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英国社会已进入物质繁荣的新时代,其特点是乐观甚至自满,并对国家的成就感到自豪。最初,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以“劳资矛盾”为文学创作的主题,由于英国现实主义作家的小资产阶级立场,他们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继而为我们展示出底层人民命运的悲惨和资产阶级的罪恶。萨克雷(WiniamMakePeaCeThaCkeray)的名利场为我们展示出在纸醉金迷、物质主义的丑恶社
4、会。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作品通过70年代和80年代以后的小说和喜剧,揭示并批判了英国现实社会中文化、道德、政治和宗教的黑暗和罪恶。(二)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特征法国是19世纪现实主义兴起与发展的中心,出现了以司汤达、巴尔扎克为主的许多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尽管他们当时并没有将自己划归为现实主义风格或流派,也没有明确出现实主义的理论思想,但是在他们的作品中已经完全展现出了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全部特性。司汤达的拉辛与莎士比亚作为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宣言,反映出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更是用真实、客观的现实主义手法再现了19世纪法国社会全貌。19世纪的法国,在自然科学、实证哲学以及启蒙理性的
5、影响下,人们坚信现实是完整的、坚实的、值得信赖的。与此同时,作家们相信只要真实地反映客观世界,就可以探索出人的行为动机以及社会的发展命运。因此,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强调作品的真实性。在资本主义全面发展的时代,现实社会是极其残酷的。当别人批评巴尔扎克的小说中没有高尚人物时,他回答到:“社会要求我们写一些高尚的人物么?但模特儿在哪里呢?”显然,以巴尔扎克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作家虽然有给美好世界的理想,但科学理性的精神要求他们必须如实地反映现实的苦难。所以,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他们选择将真实性作为追求的目标,通过真实的再现现实,批判和揭露这个社会的黑暗以及制度的不合理。二、英法现实主义文学比较(-)文学作品的
6、主导因素不同1法国以科学主义为主导因素19世纪,法国精神文化以科学为主,现实主义的法国文学越来越注重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世界万物。当然,法国19世纪精神和文化传统与其主导因素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20年代的法国历史小说揭示了纯粹的科学取向,在现代主题取代历史主题之前,这些小说被视为得到历史知识支持的科学类型,人们依然视其为研究的对象。这种取向在斯汤达笔下获得了“自然科学”的倾向。他宣称:“无论在政治还是艺术领域,不研究人就达不到崇高,因此必须大胆地从原理本身,即从生物学开始。“斯汤达对人的理解,归根到底正是来自启蒙运动的人本主义概念。法国现实主义的科学取向,当然不能仅仅归因于这些作家“对自然科学的热
7、情”,还要归因于他们所处现实的特征,以及他们对该现实的接受与思考。建立稳固的资产阶级世界只会使法国现实主义作家感到厌恶和排斥,他们对资产阶级革命和进步深感绝望,他们对自己所处的现实,以及对他们本应积极关注的领域和趋势已没有任何希望。法国现实主义作家,特别是1848年以后的作家,得出结论认为,资产阶级的社会生活已经牢固确立,不应抱有希望或幻想,而应受到无情的批评、科学分析,认为这是自己的最高责任和立场。2.英国以伦理道德为主导因素尽管19世纪的英国是个极其先进的工业国,国内的自然科学发展突飞猛进,但其精神文化中的主导因素却不是科学,而是伦理道德信条。洛克在对科学进行分类时,就把伦理学定位于所有“
8、实用科学”之首。18世纪的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家在概括自己的观察时,使用的多半是伦理学范畸,而不是社会范畴。到了19世纪,洛克等人的伦理信条逐渐衰落,但即使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伦理道德因素依然是该国精神生活中的主导因素。其在很大程度上对现实主义文学造成了影响。无论是狄更斯、萨克雷,还是其他小说家,都把伦理目的,问题和现象的道德一面置于首位。(二)文学作品的叙事方式不同除了法国文学引人入胜的情节和一系列现实主义者的出现之外,运用法国文学的艺术技巧使我们能够观察到一贯的传统,后代作家在前代作家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发展,从宏观上看,这一变化发展的过程是前后相继、有序进行的。这个时期的作家以冷峻客观的叙述
9、方式来表现作品,作家不再是凌驾于作品之上的上帝,对于人物的心理活动,读者只能通过人物的行动以及一些外部表象如神态动作来了解,这种独特的现实主义表现完全脱离了巴尔扎克时代的浪漫主义。以司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等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法国作家,其文学创作不仅是文学艺术的宝库,其思想的深邃足以达到思想家、哲学家的深度,而其创作又富有形式结构上的革新。这是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伟大的贡献,这也是其他国家现实文学无法达到的至高点。与此同时,英国现实主义文学没有这种文学形式的创新,其特点仍然是一系列生动而特殊的人类形象。夏绿蒂勃朗特在简爱中依然是主人公的发言人,作者以及作品中的主人公的全部冲动就是“我爱”“我恨”我遭
10、受“,狄更斯、萨克雷的人物是旧有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作者全权为主人公代言,在叙事艺术上并没有相应的创新。除了内容上的各具特色,很少有正式的创新也与英国人的一般性格有关,英国现实主义不使用客观冷静的方法看待生活和人物,作品中往往会出现一种氛围:对主人公的“人道关怀”激情起伏、甚至有某种感伤。三、英法现实主义文学差异形成原因任何一个时期的任何一个作家所创造出来的任何一个文学作品,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那一时期的社会背景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文学作品的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背景的影响。19世纪五六十年代年代,英国逐渐暴露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缺点,当时许多批评现实主义的作家,简奥斯汀、勃朗蒂姐妹和其
11、他人在其各自的作品中生动地描述了贫困劳动者的悲惨生活,譬如雪莱的西风颂,是基于英国西风温暖舒适的特点,所以西风在雪莱眼中已经成为春暖的象征,但如果没有对英国的自然轮廓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的某种认识,就不可能深刻地体会到作品所要传达的意义。与英国不同的是,由于工业革命不断深化,法国于19世纪60年代进入了科学技术时代,法国在生物学、生理医学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自然科学的兴旺、许多新理论、新观点的不断提出,对作家观念、方法的更新势必产生影响。在这一背景下,达尔文的进化论、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泰纳的实证主义艺术观以及克洛德贝尔纳、吕卡思的生理学研究成果,对自然文学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西
12、方文化是建立在西方社会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上的,代表了西方社会一段时期社会状况的真实写照。总结19世纪的英国和法国社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诞生于这个时期的现实主义文学,最主要的特征是展现了两国当时的社会背景,也是对历史的真实写照,虽然表现方式与形成原因各不相同,也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但却各有千秋,同样成为了现实主义文学中的经典代表,对各国的文学作品创作与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与启示。许多现实主义作家都开始比较自觉地追求创作中的民族特色与艺术个性,他们开始超越对英法两国现实主义的模仿阶段,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现实主义。总而言之,英法两国的现实主义文学对后世文学作品影响极深。参考文献I邓阿宁.20世纪世
13、界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概论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81-86.陆肇明.19世纪法、英、俄三国现实主义的特色比较J俄罗斯文艺,2002(04):47-49.3张佳宁.英法现实主义文学的异同与原因探源一一以简爱和包法利夫人为例U1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2):90-94.4马家骏.东西欧十九世纪现实主义小说之比较U1外国文学研究,1989(01):93-97.5徐怡.鲁滨逊漂流记的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研究J.现代交际:学术版,2017,No.451(05):91-91.6费勇.茅盾与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8(03):248-265.7童庆炳.现实主义文学的审美范型J.北京社会科学,1998(01):139-144.8蒋承勇.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现代阐释.修订本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