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血浆粥样硬化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血浆粥样硬化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docx(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2023血浆粥样硬化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根据2019年全球疾病、损伤和危险因素负担研究,心血管疾病(CVD),主要是中风和缺血性心脏病,是导致残疾的主要原因,也是全球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1-2。动脉粥样硬化是大多数CVD的主要病理过程3,可能在生命早期开始,并在发展到晚期之前长期保持潜伏和无症状4-5o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管疾病的一个主要且可能预防的原因6,是广泛性动脉粥样硬化的反映,可以通过颈动脉超声进行无创评估刀。多项研究表明,颈动脉超声检测到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颈动脉斑块、狭窄和闭塞可以预测CVD风险8-12。2023年,在全球范围内,普通人群中约有28%的人(超过10
2、亿人)的CIMT异常为1.0mm及以13o大约21%的人(8.16亿人)患有颈动脉斑块J.5%(5800万人)患有颈内动脉狭窄13。大量患有QMT、颈动脉斑块或狭窄的人表明,未来CVD将带来巨大负担,并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个主要公共卫生问题。考虑到动脉粥样硬化对个人、家庭和医疗保健系统造成的巨大和日益增加的负担,迫切需要在普通人群中早期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并确定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和实施预防措施。近年来,各种负担得起的工具被认为是预测动脉粥样硬化和CVD的有意义的生物标志物。包括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1-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D1-C)在内的血脂谱已被认
3、为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关键风险因素和预测因素14。血脂异常以脂质代谢紊乱为特征,包括血浆脂质水平异常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有关,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15。1D1-C是动脉粥样硬化性CVD一级和二级预防干预的关键靶点口6o然而,尽管1D1-C水平降低到推荐水平,但大部分预测的首次和复发性心血管事件仍未避免,仍存在大量残余风险17。高TG血症,通常与伴随的脂蛋白改变有关,如HD1-C降低18,可能是导致这种残余风险的重要因素14。已用于根据与胆固醇酯化率、脂蛋白粒径和残余脂蛋白血症的正相关关系来识别动脉粥样硬化性血脂异常和胰岛素抵抗19-20。血浆粥样硬化指数(AI
4、P)计算为TG与HD1-C的对数转换比率(AIP=Iog(TG/HD1-C)20-21oAIP不仅准确地代表了致动脉粥样硬化和保护性脂蛋白之间的联系,而且还被用作预测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事件的强大生物标志物21-23。止匕外,AIP超越了传统的风险因素,被认为是一种有效、低成本、快速、特异、无创的大规模筛查方法,用于识别心血管事件高危患者24并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快速进展25。然而,有限的研究检查了AI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IM1颈动脉斑块和狭窄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明显健康的人群中。早期识别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对于预防其发展到晚期(包括CVD)具有重要意义。新近发表的一项对52380例
5、社区居民进行了一项大规模的横断面研究以探讨A1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亚组分析确定AIP与颈内动脉粥样硬化高度相关的可能特征人群26。该项研究入选了我国湖南省52380例年龄40岁的社区居民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AIP分性QUartiIe1(Q1)(AIP0.25);Quarti1e2(Q2)(AIP0.25和0.45);Quarti1e3(Q3)(AIP0.45和0.66);Quarti1e4(Q4)(AIP0.66)o调整传统危险因素后,AIP增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IMT和斑块的发生率较高相关(OR:AIP每增加I-SD分别为1.06、1.07和1.04。与四分位数1组的参与者
6、相比,四分位数4组的参与者患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更大(OR=I.18),口1/1丁增力口(0口=1.20),斑块增加(OR=1.13)。然而,没有观察到A1P与狭窄之间的相关性(OR=0.97)。限制性三次样条分析还显示随着AIP的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风险、C1MT增加和斑块的累积增加,但狭窄严重程度没有增加(50%)。亚组分析显示,在体重指数(BMI)24且合并症较少的年轻受试者(年龄60岁)中,AI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增加的患病率之间存在更显著的相关性。此外,AIP提供了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既定风险因素的增量预测能力,如净重新分类指数(NR1)和综合判别指数(IDI)的改善所示。一些临床研究表明,
7、AIP可能被推荐为一种新的CVD预测生物标志物;然而,有必要进一步评估AI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流行病学关系,尤其是在社区人群中。在对全国社区队列的分析中,证明在中国中老年人群中,AI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IMT和斑块增加有关,但与颈动脉狭窄(50%)无关。在亚组分析中也发现了类似的发现,进一步强调了这些关联的稳健性。这项全国范围的大型观察性研究包括52000多人,并确定AIP可能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预防具有重要意义,并成为常规实践中动脉粥样硬化11血管风险评估的简单而有效的工具。动脉粥样硬化在一生中发展缓慢,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才能出现ASCVD的临床结果,如心肌、脑或外周缺血性综合征27。先
8、前的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患CVD的风险增加,建议在评估心血管风险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进行系统检测28-29。目前,颈动脉粥样硬化影响着数亿人的健康和生活条件6。QMT增加和颈动脉斑块是世界各地普通人群中常见的疾病。2015年,全球约三分之一的CIMT和颈动脉斑块增加病例发生在西太平洋地区13o由于老龄化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在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预计会有更多的人受到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仍有必要在无症状人群中识别和定义颈动脉硬化,这些人群可能受益于干预,尤其是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30。血清生物标志物的测量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方法,有助于颈动脉环境负担的决策。目前,单一的脂
9、质指数不能完全反映CVD的风险。AIP与脂蛋白颗粒大小相关,反映了抗动脉粥样硬化和促动脉粥样硬化颗粒之间的平衡,已被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建议作为血浆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31和预测CVD的可靠风险因素32。一项包括1488例接受连续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的成年人的研究表明,AIP的增加与冠状动脉斑块的快速进展密切相关25。一项包括340例健康女性的横断面研究显示,在对患者进行调整后,AIP与一种公认的预测性CVD生物标志物(脂肪细胞脂肪酸结合蛋白)之间存在着强大的相关性20。此外,一项对5538例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非糖尿病性冠状动脉疾病(CAD)患者的前瞻性研究表明,AI
10、P可用于PCI后2年非糖尿病性CAD患者的预后22。在100名614岁患有半重型丘脑的埃及儿童中,还发现了AIP和CIMT增加的显著相关性33。一致的是,在一项基于52名男性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研究中,A1P和QMT值之间存在强烈而独立的相关性34。然而,以前的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ASCVD上,而社区人群中的动脉粥样硬化并没有引起类似的关注。在这里,包括900个子项目的Boga1usa心脏研究的纵向队列已经发现,AIP的生命历程累积负担与动脉壁硬化和增厚有关35。作者基于大型社区居民的研究表明,AI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有关,尤其是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这些发现与之前的研究一致,这些研究发现
11、AIP对动脉粥样硬化有很高的预测价值。值得注意的是,尽管AI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IMTx颈动脉斑块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但关于AIP与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之间相关性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一项研究对336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了前瞻性分析,发现AIP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密切相关36。另一项基于31例缺血性卒中的单中心研究表明,AIP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独立相关37。然而,在一项有5314名参与者参与的社区研究中,未观察到AIP与无症状颅内动脉狭窄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38。在上述研究中,作者也没有发现AIP与颈动脉狭窄之间的相关性。作者推测,关于AIP与狭窄关系的不一致发现可能与人群差异、不同的疾病状态、研
12、究方法、多变量模型的调整和其他因素有关。上述研究是对以往AIP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研究的重要扩展和补充。尽管AIP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和CVD的更强预测因子,但流行病学研究表明,AIP在不同人群中具有显著的变异性39。已经确定,包括年龄、性别、饮食、体育活动、肥胖、高血压和糖尿病在内的传统CVD风险因素是人群间AIP变异性的重要决定因素40。在上述研究中,作者发现AI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在所有亚组中都是一致的。一项研究收集了1059名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并证明AIP与年轻患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存在和严重程度独立相关39。另一项研究表明,AIP对于描述35岁人群的代谢紊乱
13、和CVD风险很重要41在亚组分析中,研究还表明,A1P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的影响在60岁的受试者中比在60岁的人群中更大。此外,先前的研究表明,AIP和CVD之间的关联存在性别依赖性差异42-43。AIP被证明是女性CVD的一个独立风险因素43。由于基础代谢率降低,中年女性受试者更容易出现中心性肥胖,而更年期继发的雌激素缺乏可能导致不良CVD44.在上述研究中,作者进一步发现,AIP升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更高患病率有关,尤其是在女性中,这与普通人群的结果一致45。在分层分析中,在没有高血压和中风的患者中,A1P和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正相关性更强。根据美国国家协会的中风风险记分卡进行的分组分析
14、结果与上述结论一致。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更传统的风险因素削弱了效应的相互预测,并可能影响关联的稳健性24o先前一项基于8390个子项目的研究表明,AIP值为0.30.1与低CVD风险相关,0.1-0.24与中等CVD风险有关,0.24与高CVD风险有关46。根据上述评估,上述研究中约75%的参与者属于高风险组。也许相关的是,研究中的入选人群根据筛选计划。因此,在评估人群中预防CVD的卫生计划势在必行。几种可能的机制来阐明AIP与颈动脉硬化之间的相关性。首先,AIP与HD1-C的部分酯化率呈正相关,尤其是与小密度1D1(Sd1D1)呈正相关38。AIP中Sd1D1的高比例反映了脂蛋白代谢的复杂相互
15、作用,并可用于预测血浆动脉粥样硬化47。它体积小,血液中的清除率降低,对氧化应激更敏感,在体内容易转化为氧化的1D1,最终在血管内皮下引起炎症反应,增强与内皮蛋白聚糖的结合,并产生泡沫细胞31。这些特性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初始阶段。其次,AIP在调节胆固醇反向转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过程与过量胆固醇的回收或处置有关48。AIP增加可能意味着脂肪细胞将多余的TG储存为脂肪,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内层胆固醇晶体的积累,导致管腔变窄和堵塞,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一些局限性影响了对发现的解释。一些干预措施,如饮食、种族、生活方式的差异,以及不同的绝经后和代谢状态,也可能影响AIPa此外,研究设
16、计需要对观测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因此无法确定AIP和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因果关系。第三,这项研究只包括40岁及以上的中国参与者,因此目前的发现应该谨慎地推广到其他人群。最后,A1P和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关联的潜在机制需要进一步的前瞻性大规模研究。尽管存在这些局限性,但成熟的队列及其相对较大的规模加强了结果的有效性。鉴于AIP可以很容易地从常规脂质图谱中计算出来,它已经可用于临床实践,特别是使用大型筛选程序。结论社区人群AIP值升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有关,包括CIMT和斑块的增加,但与颈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无关。这种关联在中年人中比在老年人中更高。此外,超重和血压正常的人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AIP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和未来CVD事件的有效标志物。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