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四五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docx(8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十四五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第一章开启美丽建设新征程“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五年,是谱写美丽新篇章、实现生态文明排头雁建设新进展的五年,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五年。第一节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十三五时期,深入贯彻学习领会生态文明思想,聚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启美丽建设新征程。经过不懈努力,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十三五”规划各项主要目标指标和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圆满完成,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显著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绿色底色彰显,为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
2、态文明建设排头雁实现新进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生态环境质量巩固改善。围绕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打响8个标志性战役,通过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连续5年保持98%以上,16个地级城市连续4年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六大水系出境跨界断面水质稳定保持in类以上,较基准年(2014年),全省优良水体比例提升17个百分点,达到83% ,劣V类水体比例由12%降至4% ;九大高原湖泊中劣V类水体的湖泊,由十二五末的4个减少为2020年底的1个;完成33条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受污染耕地、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以及主要污染
3、物减排均达到国家考核要求。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推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主体功能区制度的落地实施,建立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国土山川绿化取得重大进展,森林覆盖率达65.04% ,森林蓄积量达20.67亿立方米。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体系日趋完善,全省90%的典型生态系统和85%的重要物种得到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进入规范化、法治化轨道,在全国率先出台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性法规,全力以赴配合国家做好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第十五次大会各项筹备工作。生态环境监测执法能力不断提升。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联动执法机制,形成防范和打击环境违法犯罪
4、的工作合力。实施全省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挂牌督办了一大批环境违法问题。完善全省空气、地表水、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基本形成国控、省控、市控三级为主的环境监测网。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能力进一步提升。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监管制度进一步完善,监管监测能力进一步提高,全省辐射环境质量总体良好,环境电离辐射水平处于本底涨落范围内,环境电磁辐射水平低于国家规定的电磁环境控制限值,辐射设施及辐射设施周围辐射水平总体未见明显变化,未发生核与辐射事故。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执行有效。贯彻落实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健全省级环境保护督察体制机制。认真整改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反馈问题以及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扎实开展省
5、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实现全午16个州(市)督察全覆盖,相继开展回头看和重点区域、重点流域、重点问题专项督察。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成效显著。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治理体系、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四梁八柱基本构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累计建成10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5个县(市、区)获得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1个省级生态文明州、21个省级生态文明县(市、区)和61 5个省级生态文
6、明乡(镇、街道)获得省人民政府命名。第二节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我省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生态环境保护仍然处于关键期、攻坚期、sis口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还不稳固,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仍处于高位,经济增长与污染源排放未实现完全脱钩,资源性产业聚集区的环境压力趋紧,绿色产业化进程仍然面临诸多阻力和不确定性,生态功能重要又脆弱,保护与修复投入大,生态环境问题区域性、复杂性、累积性和风险性日益突出,继续保持优良生态环境压力大,与生态文明建设排头雁的目标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
7、然严峻。水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局部水域污染严重,劣V类水体尚未消除,达到或好于in类水体比例为83% ,在全国排名靠后。九大高原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生态空间被侵占,生态功能受损,水质持续改善难度大,仍然是我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痛点和难点。重点流域治理基础设施欠账较多、短板突出、面源污染防控难度大、生态流量不足等导致的水环境问题,成为水污染防治的重点难点,江干流局部河段磷污染问题仍然存在;流域水生生物资源衰退,水生态保护整体性不足。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尚未全部达标,环境风险隐患依然存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老旧城区改造、配套管网建设成为城镇污染治理的硬骨头。大气环境质量巩固改善压力大。以重
8、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公路运输为主的交通运输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冶金、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业仍占主导,产业结构重型化特征短时间难以改变,公路货运比例超过70% ,对大气环境质量造成持续压力。城市扬尘污染影响较为突出。火电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尚未全部完成。机动车环境监管能力薄弱。细颗粒物(PM2.5 )与臭氧(03 )协同防治有待加强,跨境污染传输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程度、影响范围、影响规律不清。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水平有待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难度较大,历史遗留污染问题突出,在产企业环境管理水平普遍不高,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水平有待巩固提升,建设用地准入管理有待加强,土壤环境监管能力有待提升,法规标准体系尚
9、需健全,基层土壤污染防治技术支撑队伍的专业素养和技能较为薄弱。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任务艰巨。农村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形势严峻。固废和重金属污染问题新旧交织。磷石膏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大,综合利用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脱硫渣等含碑废物、电解铝大修渣、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等低价值高环境风险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短板突出。铜铅锌锡等有色金属采选、冶炼行业产生的历史遗留废渣堆存场所众多,部分尾矿库等涉重金属废渣堆存点污染防治设施不完善,环境风险隐患较高。重点行业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居全国前列,在产企业减排手段不足,减排压力大。自然生态保护有待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公众参与度不够,生物
10、多样性保护压力大,自然生态监管任务繁重,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监管法律法规不完善、技术标准体系不健全、监管能力较薄弱。部分自然保护地基础薄弱,自然生态风险隐患不容忽视。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任务日趋繁重。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数量逐年上升,电磁辐射设施引起的环境问题逐年增多,面临的核与辐射安全隐患不断增加。伴生放射性矿产资源丰富,历史遗留问题突出,开发利用辐射安全监管需进一步规范。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亟需加强。生态文明各项改革落地生根、协同增效不足,绿色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还不健全,经济和法治等手段运用不够,相关责任主体内生动力未得到有效激发。生态环境监测监管与信息化建设滞后,生态环
11、境监测尚不能满足生态环境精细化管理要求,重金属监测、监控手段滞后,预报预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污染溯源解析支撑不足,监测数据综合应用能力有待提高。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事权与能力建设不匹配,专业技术人才支撑不足,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科研力量不足,环保产业发展乏力。一些企业和地方依法治污、依法保护自觉性不够,全社会共同推进环境治理的良好格局尚未形成。第三节 全面开创生态环境保护新局面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新发展理念深入贯彻,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经济社会加快绿色转型,生态文明制度改革
12、红利持续释放,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合力进步增强,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坚实基础。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提出了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的总要求,为我们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考察时强调生态地位十分重要,明确要求努力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雁,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为生态环境保护确定了行动纲领和根本遵循。生态文明思想和考察讲话精神为新发展阶段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碳达峰碳中和为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抓手。一
13、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在交汇叠加,为更大力度、更深层次系统破解资源环境约束,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提供了契机。我们要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雁,建设美丽,必须深刻把握新时代山区、美丽的省情特点,找准在全国保护发展大局中的坐标方位和使命担当,领会和对标排头雁建设的基本内涵和要求,坚定信心,保持战略定力,切实把十四五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基固本的关键时期,锚定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雁总目标,围绕筑牢祖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定位,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全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为美丽建设奠定坚实的生态环
14、境基础。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紧扣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雁战略目标,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导向,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为主线,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动力,以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支撑,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推进稳气降碳优生态,增水固土防风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
15、持续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维护生态安全和生物安全,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为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雁奠定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第二节主要原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优化促进作用,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依靠人民,服务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改善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系统治理,统筹推进。树牢系统观念,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预防和治理相结合,减污和增容并重,追根溯源、综合施策,加强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城市治理与乡村建设,推动生态环境源头治理、整体治理。典型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