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优秀专业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优秀专业论文.docx(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在“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摘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教学是高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总体说来,这部分的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缺乏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结合近几年来自己教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具体实践,可以从贴近现实生活,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行合作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和谐氛围,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等方面着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关键词:高中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课堂教学;主体意识;培养“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教学是高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总体说来,这部分的教学效果不尽人意。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
2、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缺乏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我们不少教师中以为“元素及其化合物”这一部分内容为繁杂、零碎、且多为叙述性材料,主观上认为没有必要进行详细讲解,多采用单一的讲述,使得我们很多学生在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大大减少,大部分试题已转向从社会实际情境中选材,引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化学事实创设问题情景,或者将社会重大事件中的化学知识以信息的形式给出,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用所学基础知识或基本原理解答生产、生活及社会中的实际问题。高考的“指挥棒”转向了社会生活、化工生产的立体“大课堂”。同时,“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教学重点,不在于详尽系统地掌握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而在于能否“通过对实
3、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以及自然界、生产和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对这些感性知识进行初步加工和记忆的能力”。即倡导学生用学过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去理解和解释身边的化学现象,去解决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生活问题;用化学的眼光和思维去审视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因此,我们的教学内容贴近现实生活。因为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教学,既可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欲望,进行自主地学习,又便于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考试时更加得心应手。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我们老师就要广闻博采,生殖器官、腋下、肛门等部位的防护。”这样的教学,学生从中不但掌握了氨气的性质,而且还学会了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产、
4、生活中的问题,体会了知识的价值,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二、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变为学生的沉重负担。”因此,教师只有在化学课堂教学中采取充满趣味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激活学生的大脑并使之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才能让化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元素及其化合物”这一部分的知识是描述性的化学知识,内容庞杂、材料琐碎、涉及的化学现象和
5、化学反应较多,学生普遍感到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繁、乱、杂、难”,难记易忘。不少分学生特别是后进学生就对这部分的学习表现出是活跃的,他们的朗诵交流往往很精彩,他们精辟的总结,独特的方法,巧妙的记忆,诙谐的语言常常令老师惊叹不已,令同学们激动不已,点燃了学生的学习激情;课前朗诵交流使课堂内、外联络,知识能力得到迁移。这一活动,不仅为学生创造了展示才华、锻炼能力的舞台,而且实现了知识与智慧的共享;不仅使学生能尽快稳定情绪,进入学习的角色,而且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温故知新、积累运用的平台,又为学习新一课的内容“热身”。从而使得学生在新课一开始就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通过
6、以上活动的开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些以前不爱学化学的学生也说“学习化学原来也那么有趣”,“化学并不难学呀”。他们的记忆方法总是闪着智慧的光芒,令人拍案叫绝。例如,有一个小组总结了各物质性质记忆规律:“化学性质难记,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某物质的化学性质:1、能否与金属或非金属单质反应;2、能否与水反应;3、能否与碱性氧化物或酸性氧化物反应;4、能否与酸碱反应;5、其他特殊性质。”他们不仅提高了归纳总结能力又记住了化学知识,既构建了化学学科体系知识又得到了表达交流能力的训练,更喜人的是,学生学会了运用各种趣味记忆方法,解决了化学知识抽象、零散、难记的老大难问题,让学生觉得兴味盎然,提高了学习
7、兴趣。而且很多课前朗诵交流承前启后,还可以利用它来引入新课。例如,教授铁及其化合物时,刚好有个学生用谐音朗诵“养闺女贴(铺)盖呐(地壳中各元素的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氧、硅、铝、铁、钙、钠)。”可紧接着问学生:“铁属于哪一类物质呢?常见的铁的化合物有哪些? ”从与课本相关的内容引入,可使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大大激发起来,收效也甚好。三、进行合作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我们教师就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知识本位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充满生机、充满趣味、充满智慧、充满活力。教育家梅纽说过:“学习的动力首先来自于学生,这一动力正是
8、我们必须从他们身上去挖掘的。” 一位智者说:“两人手中各有一个苹果,交换以后,每个人手中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两个人各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以后,每个人则有两种思想。”新课程将教学的本质定位于交往,把教学过程理解为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课堂上师生交往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合作过程。合作教学就是为了培养学生主人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师生之间、学生主体之间,可以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共同去发现、探究,创造、生成,教学相长。彼此交换各种知识和各种信息,可以丰富、提高和完善各自的认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可通过彼此之间的激发、勉励,获得持续不断的学习热情并实现各自的超越。在元素及其化合物
9、课堂教学中进行“对话教学,能更有效地激活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这种合作教学,师生双方必须敞开心扉,随时接纳对方的心灵,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在彼此的交流和倾听、碰撞中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教学中,合作教学既包括教师与学生,同时也包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多重交叉的对话。相对于传统的教师向学生单向传授的教学过程,现代教学过程则是教授与学习相统一的过程,这种过程是“多种多样、多层次、多维度的交流情景与交流关系”。在此,主要谈谈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主体之间的对
10、话。在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教学中,合作教学主要包括:问答。讨论。师生之间或学生主体之间的探讨交流。争鸣。教学过程中,师生或生生之间就某一焦点,展开思想碰撞。课堂教学中进行对话交流活动,教师要走下“神圣”的讲台,放下自己的架子走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平等交流。教师要巧设问题情景,去引起学生间的合作学习的欲望,围绕主题不断引出合作教学的话题。例如,在教学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一一氯,探究氯水的成份与性质,学生在检验H.的存在时,有的小组用NaHCO:,粉末与氯水反应得到了预期的现象,但有的小组在氯水中滴加石蕊试液时出现了 “意外”的情况:紫色石蕊没有变红!这个时候,教师与其说“你操作错了,氯水是存在1T的,
11、不如组织学生对出现的情况展开热烈的讨论,通过讨论让他们推测可能是因为氯水中有漂白性的物质。这时还不能令学生信服,仍有个别学生疑惑并提出:“氯水究竟能不能使石蕊变红? ”“自始至终没看到红色,有可能根本不变红。”又有学生会说:“因为氯水能与NaHCQ,粉末反应生成气体,说明有7,氯水能使石蕊变红,只是漂白性物质使它褪色了。”学生各持己见,争得面红耳赤。这时,可引导学生,解释问题要凭证据,要用实验事实说话,而不是看谁的噪门大。在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交流下,一致认为让过量的石蕊先消耗漂白性物质,I就能使石蕊变红。最终,在1-2位石蕊试液中加入2滴氯水,红色出现了。通过这样教学,教师没有以权威把知识硬塞
12、给学生,而是以协作者的身份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得出结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四、营造和谐氛围,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宽容的、持久性的、容易接纳的课堂气氛,努力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持久性的学习兴趣。在热烈、愉快的气氛中开始课堂教学,整节课的气氛会更加活跃,能有效地激发与诱导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化学课堂学习。因此,课堂教学中,师生间无拘无束地问答、创设愉快情景、穿插一些表演、游戏等活动,都会给予学生更多的快乐和满足,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例如,在学习氨的性质时,教师一开始就问:“同学们,想玩魔术吗?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致:“想”。“那我们来玩
13、魔棒生烟和变色喷泉吧。”然后在愉快的气氛中开始氨气的教学。又如,在探究次氯酸的漂白性时,可以结合氯气的溶解性实验来进行。氯气溶于水时已有部分氯气与水发生了反应,但同时也有部分氯气溶于水了,但加入CCL后,这些氯气被萃取到了 CCL中,并以氯分子形式存在。这时先将混合液分液,并将下层的CCL与氯分子的混合液注入干燥大试管中,再往试管内小心插入一张干燥的红纸,再将原分液漏斗上层的混合液小心滴入试管中,注意动作轻缓,并用彩色笔标示二层液体的接触面。这样就巧妙地创设了次氯酸与氯分子同时作用有色物质的情景:氯分子在下层的CCL层中,次氯酸在上层的水溶液中,减少了中间环节,也不需额外制备氯气,还和前面的实验知识有机结合起来,给学生新奇、巧妙的印象。这样学生会觉得饶有兴味,纷纷发言,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长期坚持下去,不仅使课堂形成宽松活跃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还会养成学生活学活用的思维习惯。参考文献:1钟启泉.学科教学论基础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解读高中新课程丛书.解读高中新课程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4蒋敦杰,杨四耕.高中新课程理念与实施M.海南出版社,2006.5陆元裕.化学教学要努力构建教学支持.化学教学J, 2007 (12) : 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