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圣陆羽的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茶圣陆羽的故事.docx(22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茶圣陆羽的故事这里是古复州竟陵一一现在的湖北省天门市。千年岁月的更迭,昔日的复州古城早已被现代化的都市取代。在这里有当年陆羽生活的遗迹一一西塔寺,当年求学的火门山,汲水品茗的文学泉,还有历代人们为纪念他或以他名字命名修建的雁叫关、陆羽亭、陆羽纪念馆、陆羽故园、陆羽广场、鸿渐大道、陆羽大道等等。公元7世纪,继隋统一中国后,唐代出现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贞观之治,使唐朝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文化交流得到迅速发展。公元8世纪初,唐玄宗继承唐太宗和武则天的业绩,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出现了“开元之治”的盛世局面。中国封建社会又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社会经济、文化出现了空前的繁荣。8世纪中叶,尤其是农业的
2、发展,促进了唐朝茶叶生产规模的扩大,带来茶叶消费和贸易的繁荣。唐代饮茶之风兴起。陆羽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大凡传奇人物总是附会一些传奇色彩的故事,陆羽也不例外。这是公元733年的一个清晨。深秋的竟陵西湖还笼罩在一片雾霭中。做完早课的龙盖寺主持僧智积禅师步出大殿,散步西湖之滨,伴随湖畔一阵雁叫,突然听见芦苇丛中传来婴儿的啼哭。他好奇地循声而去,只见芦苇丛里一只木盆中放着一个出生不久的婴儿。僧人的慈悲让禅师顿生怜悯,赶忙将婴儿抱回寺院。智积禅师是个大德高僧,决定将他抚育成人,将来也是佛门的香火。在这佛门之地,哪来乳汁喂养这嗷嗷待哺的婴儿呢?无奈之下,智积禅师只好找方外之交李儒公,因李
3、儒公家有小女待哺,禅师于是将拾来的婴儿取名“疾”,请李夫人代养。李儒公不负禅师所托,视疾儿为己出。李家有小女名季兰,长疾儿一岁,尚未断奶,李儒公就按当地“贱名好养”的乡俗,“疾者疵也”,按孩子字辈给疾儿取名为季疵。所以,宋代所编新唐书陆羽传记载:“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复州竟陵人。”其中季疵一名便是由此而来。季疵在李家一天天长大,由于李儒公在竟陵开馆授童,也教两个小孩认字读书。季兰与季疵从小便情同姐弟,两小无猜,形影不离,成为青梅竹马的玩伴。陆文学自传云:“始三岁,茕露,育于大师积公之禅院。”公元736年,即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昔日襁褓中的婴儿已长成一个满地跑的小顽童。按当年的托付之约
4、,智积禅师便将3岁的季疵领回寺院,和僧人们一起生活。立志茶学晨钟暮鼓的寺院生活是单调的,进入龙盖寺的俗家弟子都是从茶童做起,季疵尚小,还不能干茶童的活,禅师于是白天让他上李儒公的童馆读书,晚上回寺院跟师兄们拜佛诵经,一来可认字学文化,二来可接受佛门教化的熏染。直到小季疵长到6、7岁时,才正式做起了龙盖寺的茶童。竟陵龙盖寺建于东汉,初名青云寺,南北朝时名方乐寺;隋文帝仁寿二年,皇帝下诏建舍利灵塔后,更名为龙盖寺,晋代高僧支遁曾在此讲经说法;到唐代,为一方名刹。寺院周边古木参天,翠竹环绕,进山门、过石桥、穿浮香阁、直达矗立于覆釜洲头的寺中正殿大雄宝殿。殿后及四周分别是藏经阁、禅室、斋房、茶寮、僧舍
5、。由于住持智积禅师有很深的佛学造诣,名噪丛林,于是龙盖寺香火极为鼎盛。智积禅师煮茶极为讲究,用水是在竟陵城北门的支公井取的。这支公井是东晋高僧支遁所掘,上有成品字形的圆孔,又叫“三眼井”,其水清澈甘洌,为煮茶的上品之水。季疵每天就在这里取水回龙盖寺煮茶。智积禅师是一个有着深厚佛学修养和儒学根底的和尚,对弟子要求很高,他觉得今日龙盖寺之所以名冠丛林,是因为有前辈高僧支遁、彦踪等大德的声誉,龙盖寺能否延续往日的辉煌,关键是接班人的佛学水平能否征服芸芸众生。他觉得季疵是佛门的一棵好苗,一切都要如法栽培。开元二十九年(741年),陆羽9岁,陆文学自传自述道:“九岁学属文,积公示以佛书出世之业。”宋新唐
6、书陆羽传中说:“幼时,其师教以旁行书。”陆羽天资聪颖,好学好问,在李儒公的童馆学会了不少汉字,会背诵一些诗文;小小年纪,就跟智积禅师学煮茶,智积禅师借机跟他讲些关于茶的知识,如茶的产地、功用、煮茶的方法等等。师傅的讲述萌发了小季疵对茶的极大好奇心,从此,在学茶与学佛之间,他更喜欢的是前者,而不喜欢枯燥的打坐、念经。一天,智积禅师把疾儿叫到佛前,以易自筮,得蹇之渐,日:“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据此,智积便将疾儿以“陆”为姓,以“羽”为名,取字“鸿渐”。自从陆羽有了正式的名字,智积禅师也爱怜地称陆羽为“渐儿”。为了把陆羽打造成未来的一代高僧,智积教陆羽诵佛经,教授一些佛门仪规等,但陆羽对这些都
7、没多大兴趣,对师傅的佛学只是应付,反而对茶学却下功夫认真琢磨。一天,陆羽把寺庙传统的煮茶方法进行了改进,不放姜葱之类,以体现茶的清新自然,智积禅师吃后大为赞赏,认为茶于无味处,恰是禅意之所在,禅是平常心,清淡的茶汤正是平常心的寄予之所,这茶汤只有陆羽才煮得出,禅师高兴地将它名为“渐儿茶”。小陆羽自创的“渐儿茶”,煮法独特,风味自然,寺院便将“渐儿茶”作为待客用茶,有些茶客更是慕名而来品尝,对小陆羽的煮茶技艺赞不绝口。对大人的一些溢美之词,作为才八、九岁的小陆羽不一定听得太懂,但是他能感觉到自己作了一件正确的事,得到了师傅及客人的肯定,于是,就把全身心的精力放在琢磨煮茶的技艺上,如煮茶用什么水,
8、水煮到什么时候放茶末,用什么方法延长“二沸”的时间,等等,早把师傅教的念经打坐的一套忘到九霄云外,这令智积禅师很不高兴。天宝三年(744年)陆羽满11岁。俗话说,有苗不愁长,龙盖寺的斋饭把陆羽养成了一个半大小子。一天,陆羽为智积禅师要他当和尚一事,竟然与禅师顶撞起来:“终鲜兄弟,而绝后嗣,得为孝乎?”就这样,师傅搬出释迦牟尼,陆羽搬出孔老夫子,双方各执一词。这一下惹怒了师傅,智积禅师也许是为磨练他的心志,罚他做寺奴,要他做些打扫庭院厕所、和泥抹墙的杂活,并将庙里的30头牛也交他放养。由于陆羽在李儒公家已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做了寺奴的陆羽仍嗜学不倦,没有书读,自己就用竹竿在牛背上学写字。一天,一
9、位素不相识的先生看这牧童这么爱读书,甚为感动,就送给他一卷南都赋,陆羽不会读,放牛时,手拿书卷,跪坐在湖边草地,照学童念书的样子,小嘴忽张忽合,好像在诵读似的。看到那些上学堂的学童,陆羽叹息道:“岁月往矣,奈何不知书!”不觉悲从心来,泪流满面。陆羽不念佛经学诗文的消息被智积知道后,甚怒,便把小陆羽强拘于寺院之内,迫其学佛,如不学,负责僧人训导和管教的就用竹鞭抽打他。陆羽受不了寺院的严酷管教,一气之下,逃出了龙盖寺,跑到竟陵城一个戏班子里当了优伶,学演戏。由于陆羽聪明好学,很快就成为戏班子里的台柱,还自编自演参军戏。他编的谑谈三篇,诙谐幽默搞笑,受到人们的喜欢,这让陆羽名声大噪。而此时的陆羽还只
10、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孩。李齐物本系王室之后,先在陕西任刺史,后官至河南尹、朝廷三品大员,因与廉洁清正的左丞相李适之是好友,天宝五年李适之被奸臣李林甫陷害,被贬到宜春当太守,李齐物受牵连,被贬到竟陵。为迎接李齐物到竟陵任太守,地方官员命陆羽为伶正之师,负责在沧浪之滨演一场戏给李大人看。演戏的那天,陆羽表演的“参军戏”,赢得满场喝彩。李齐物看到这个小孩滑稽幽默的表演,十分称奇,特召陆羽。在得知陆羽身世和遭遇后,李齐物深表同情和怜悯;尤其是看了陆羽写的谑谈三篇后,更是为陆羽的聪明才智而赞叹。李齐物虽被谪贬竟陵,也是朝廷五品官员,且满腹经纶,为官清正,恤民如子,惜才如命,看到陆羽这么好的天赋,不能读书,
11、却混迹江湖,深感惋惜,于是亲授诗集,决定资助陆羽到火门山邹夫子处读书求学。这一过程,陆羽在他的自传中记载得很清楚:“天宝中,郢人醺于沧浪,邑吏召予为伶正之师。时河南尹李公齐物出守,见异,捉手拊背,亲授诗集,后负书火门山邹夫子堂。”火门山是天门境内西北的一座小山,海拔178米。山上林木葱郁,泉水淙淙,是一个读书的好地方。竟陵名儒邹堂在此开馆授学。陆羽的到来,令邹老夫子十分高兴,一是他与智积禅师本来就是老友,早就知道陆羽不仅聪明伶俐,而且还煮得一手好茶,是个可塑之才;二是又是太守大人亲自举荐,这让他老夫子很有面子。从此,陆羽在火门山开始了他正式的求学。早年,李儒公给了他一些启蒙,有了一定的儒学基础
12、。上山后,邹夫子苦心授业,精心赐教,使陆羽学得了大量的文学、地理、历史、自然、生物、诗词歌赋、书法艺术等方面的知识,成为一名博学多艺的才俊。通过近五年的学习,不仅打牢了陆羽的学业基础,更重要的是开启了陆羽的智慧之窗,确立了立志成才的远大志向。与此同时,邹夫子还因材施教,指导陆羽学习了大量的茶史、茶事、茶学方面的知识和典故,为陆羽立志茶学、著书立说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今,坐落在火门山南坡的古井,就是当年陆羽取水煮茶的所在一一人称“陆子泉”。此泉旱而不涸,清冽甘美,至今仍有当地村民取水饮用。1990年,佛子山镇在“陆子泉”旁建了“陆子茶亭”,并在火门山学馆遗址处立了一块“陆子读书处”碑。天宝九年,
13、即公元750年秋,陆羽结束了火门山的学业,依依不舍地告别老师邹夫子,下山回到了竟陵。回到竟陵的陆羽,便到府上去拜见李太守。李太守见陆羽学成归来,非常高兴,便留在府中当幕僚。所谓幕僚,类似近代官府中的秘书,负责管理府衙里文书及各类档案等。陆羽能书能文,写得一手好字,府中大小事情,李大人都放手让陆羽去办,陆羽便成为府衙里得力的幕僚,博得了李大人的由衷赏识。天宝十一年,即公元752年,当时礼部员外郎、著名诗人崔国辅因受近亲王跳一案的牵连,被贬到竟陵当司马。崔国辅有文及诗,婉娈清楚,深宜讽咏,乐府短章,古人不能过也。他的五言诗自成一家,后人称之为“崔国辅体”。崔国辅来到竟陵的第一天,竟陵太守李齐物就把
14、陆羽介绍给他,并叫陆羽拜崔国辅为师。崔国辅来到竟陵认识的第一个人就是风华正茂,书生意气,彬彬有礼,聪慧过人的陆羽。不久,这一老一少便成为忘年之交。元朝辛文房唐才子传崔国辅记载:“初至竟陵,与处士陆鸿渐游三岁,交情至厚,谑笑永日,又相与较定茶水之品。”在这三年的交往中,作为陆羽导师的崔国辅,对陆羽主要是进行了文学指点、茶学指点和路径指点。文学指点。他们在一起评讲古今诗文,研究音韵之学,谈到即兴之时,便吟诗唱合。陆羽在崔国辅的指点之下,诗文大有长进。因受导师的影响,所作诗歌之风格也酷似“崔国辅体”。崔国辅将两人即兴之作,编成一本集子,名日唱合集。随着唱合集向外大量传播,陆羽的名声便在文人中传开了。
15、茶学指点。陆羽在与导师崔国辅交游三年之中,“茶水之品”也就成为师徒二人经常探讨的主要课题。崔国辅是朝廷老臣,对大唐各方面的情况了如指掌,特别注重向陆羽介绍当时全国茶叶产地、茶叶生产、茶叶加工、茶叶销售、各地产茶优劣、历代茶叶知识、煮茶用水等方面的情况之外,重点是引导陆羽从事茶学研究,写一部集种茶、采茶、制茶、煮茶、饮茶及饮茶功效于一体的茶书,并鼓励陆羽在茶学研究上干出业绩来。在导师崔国辅的指点下,陆羽暗暗立下誓言,鼓荡起理想的风帆,立志写部茶经,勒成一书,传之久远,以名垂青史。路径指点。崔国辅见陆羽已立志茶学研究,感到非常欣慰,并进一步启发他:你胸怀大志于茶学研究,固然很好,可是光有书本知识还
16、不行,还要有实践知识,你要深入到茶区去考察,向各地老茶农请教,还要对煮茶的水、饮茶的器具、各地饮茶的风俗习惯及茶的典籍和故事等一并考察。常言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如能这样,茶学研究才能取得新的成果。考察著经在崔国辅的指点之下,天宝十三年(754年),21岁的陆羽在竟陵西江连水口与恩师告别,迈上游历茶区、考茶品水的人生道路。临别时,崔国辅老泪纵横,吟诗一首,诗曰:“送别未能旋,相逢连水口。船行欲映洲,几度急摇手。”表达出了师徒之间难舍难分的情怀。陆羽怀着恩师的深情厚谊,在连水口登舟,逆巾水,经新阳,越大洪山,过随州,直抵桐柏,向东入申州义阳(今信阳),后至光州之光山,考察茶事。仲夏归,恩师已逝,复返东冈岭,Sa酿茶学专著一一茶经的写作。至德初(756年),陆羽在东冈乘舟东下,经鄂州靳州,小居兰溪(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