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从陆羽《茶经》看安徽饮茶生活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茶文化从陆羽《茶经》看安徽饮茶生活文化.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从陆羽茶经看安徽饮茶生活文化陆羽茶经内容丰富,记述了唐代及以前全国各地的饮茶生活文化。当然,安徽饮茶生活文化也在其中。具体而言,陆羽茶经记载安徽饮茶生活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安徽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饮茶功效记载陆羽在茶经“七之事”中写道:“华佗食论:苦荼久食,益意思。”华佗,医学家,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生年不详,卒于约208年。华佗自幼刻苦攻读,习诵诗经周易等古籍,一生中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苦茶久食,益意思”的大意是,茶叶性味微苦,长期饮用能增进人的思维能力,对思考有益。实际上,华佗食论原书早已不见,我们今天无法得见原貌,幸而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加以引用,才流传至
2、今。这句话是中国历史上最先明确茶叶功效的记载。当然,华佗之言也是安徽茶事的最早记载。人们不禁疑问:诗经中已经有关于茶的记载,西汉时期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前117年)也在凡将篇中将茶叶的列入了药物,那么,为什么是华佗最先明确茶叶功效?大家都知道,茶树原产于中国西南部地区,传播到河南之后,才来到安徽西南部。华佗经常在河南行医。那么,华佗食论中对茶的思想认识是否来源于河南,与安徽茶文化有什么关系呢?华佗一生,不追逐名利,集中精力研究医药,为人民解脱疾苦。他批评地继承前人的学术成果,并不人云亦云。他创立新的学说与新的疗法,如体外挤压心脏法、对口人工呼吸法、麻醉术酒服麻沸散、体育疗法五禽戏等。华佗从圣
3、贤书中知道茶叶是药物,然后在生活实践中发现并总结出经常饮茶有提神益思的药用功能,进而提出“苦荼久食,益意思”的理论,这是可以理解的。因此,华佗最先明确茶叶功效,也是顺理成章之事。安徽何时开始生产茶叶,尚未发现正史记载。然而,华佗的言论反映了当时安徽饮茶之风盛行,从理论和实践上为后人提供了判断的依据。这对于安徽茶文化发展历史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大事件。华佗是东汉时期之人,东汉之后是三国,陈寿在三国志的吴书韦曜传中记载,吴国孙皓(242-283年)在宫中设宴时,允许不善饮酒的大臣韦曜以茶代酒。表明此时江苏、浙江等长江下游地区已经盛行种茶、饮茶了,这也从侧面说明安徽茶叶生产、饮茶风气形成在此之前。因此
4、,陆羽茶经之中有关华佗食论的记载,让我们推测出,大约公元二世纪以前,安徽开始生产茶叶,至二世纪末,安徽饮茶风气盛行,出现茶事记载,然后才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安徽茶文化。二、安徽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饮茶方式记载陆羽在茶经“七之事”中写道:“桐君录:西阳、武昌、庐江、晋陵好茗,皆东人作清茗。茗有悖,饮之宜人。凡可饮之物,皆多取其叶。天门冬、获契取根,皆益人。又巴东别有真茗茶,煎饮令人不眠。俗中多煮檀叶并大皂李作茶,并冷。又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亦可通夜不眠。煮盐人但资此饮,而交、广最重,客来先设,乃加以香落辈。”桐君录是药物学著作,全称桐君采药录,因此又名桐君药录。该书原书已经佚
5、失了。据研究,桐君录大约写于东晋安帝隆安五年至南朝齐东昏侯永元二年(401500年)。桐君录这段话提供了丰富而且重要的茶文化信息。庐江(今安徽庐江县)人与西阳(今湖北黄冈)、武昌(今湖北鄂城)、晋陵(今江苏常州市)等地人都喜欢喝茶,经常用清茶招待客人。清茶有汤花、浮沫,喝了对人体有好处。这里最先提出“清茗”一词,反映此时饮茶已经开始在古代调饮法的基础上衍生出了新的方法,有的已经不再添加葱、姜、椒、盐等调料,这就是清饮法。清饮法后来居上,现代中国人最常用的饮茶方法多是清饮。我国首先倡导清饮法的地区,安徽庐江名列其中。庐江的具体位置在哪里?西汉武帝时,庐江郡在舒(今安徽庐江西南三十里城池乡)。三国
6、时,魏国的庐江郡在六安县(今安徽六安北十里城北乡),吴国的庐江郡在皖县(今安徽潜山)。西晋时,魏国和吴国的两个庐江郡合并,移治舒县(今安徽舒城)。南朝宋时,庐江郡移治潇(qin,今安徽霍山东北);南朝齐建元二年(480年),又移治舒县。南朝梁时,移治庐江县(今安徽庐江县)。现在庐江县已经划入合肥市。自古以来,不管庐江建置如何变迁,辖地涉及今天的六安、潜山、霍山、舒城、庐江,均在安徽境内。可见,安徽庐江,在安徽以至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上地位显著,这里是中国清饮法首倡地区之一。三、安徽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宗教人士饮茶记载陆羽在茶经“七之事”中写道:“宋录: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
7、人设茶茗,子尚味之,日:此甘露也,何言茶茗?”这个故事发生在南朝宋孝武帝至齐武帝年间(454493年),新安王刘子鸾和豫章王刘子尚,到安徽寿县八公山访问昙济道人。昙济道人泡茶待客。刘子尚品茶之后,情不自禁地说:“这就是甘露呀,怎么能称作茶呢?”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均是宋孝武帝(430-464年)刘骏的儿子。兄弟二人相邀前去安徽寿县八公山,拜访昙济道人。昙济道人是什么人?据茶文化专家丁以寿考证,南北朝时期史籍所记饮茶人物屈指可数,昙济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位。昙济道人并不是道士或者道家人物,而是佛教僧人。因为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然后逐渐汉化。汉晋时期,称高僧为道人是一种习惯,在民间,佛教徒均被统
8、称为“道人”。僧人以茶待客,而且由于对茶事很有造诣,所泡之茶犹如“甘露“,使得品饮者喝过之后赞不绝口。这个事件最初发生在南北朝时期的安徽,在安徽乃至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进入传播与发展的重要阶段。佛教人士以茶为饮、以茶待客,对中国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也有重要作用。汉魏六朝时期,弘君举食檄所载:“寒温既毕,应下霜华之茗,三爵而终。”见到客人寒暄之后,要请饮三杯茶,这是社会上客来敬茶的礼仪。而昙济道人以茶待客,揭示出宗教人士也在践行客来敬茶,说明客来敬茶已经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普遍礼仪。四、安徽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茶文化精神记载陆羽在茶经“七之事”中写道:“晋书:
9、桓温为扬州牧,性俭,每宴饮,唯下七奠林茶果而已。”这段话意思是说,桓温在担任扬州牧的时候,性好节俭,每次请客宴会,仅仅设七盘茶果而已。桓温(312-373年),东晋大将、重臣,谯国龙亢人,也就是今天安徽省怀远县西龙亢镇人。桓温在永和元年(345年)担任荆州刺史,在永和三年(347年)升为征西大将军,在兴宁元年(363年)被封为侍中、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假黄钺。在兴宁二年(364年)被封为扬州牧。古代黄钺以黄金为饰,只有帝王能用。如果重臣出征时加有假黄钺的称号,那就是代表皇帝亲征。扬州牧是扬州的最高官员。以上可见,桓温身居高位,大权在握。按理说,桓温生活可以奢侈一点;但是,桓温以茶示
10、俭,崇尚节俭。与桓温同时代的陆纳(?-395年),吴郡吴地(今苏州)人,虽然其生年不详,但卒年晚于桓温22年,似乎可以推测其出生也在桓温之后。陆羽在茶经“七之事”中引用晋中兴书所载,陆纳担任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想去拜访他。陆纳的侄子陆俶奇怪他没有什么准备,但是又不敢询问,于是就私自准备了十多人的菜肴。等到谢安来了以后,陆纳仅仅用茶和果品招待谢安。然后,陆俶便主动摆上丰盛的菜肴,各种精美的食物都有。但是等到谢安走了以后,陆纳却对陆俶说:“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意思是说,你既然不能给叔父增光,为什么还要玷污我清白的操守呢?于是,一气之下责打了陆俶四十棍子。通过查阅晋书发现,陆纳在简文
11、帝时(372年)出任吴兴太守,上任之前还特地去向桓温辞行。孝武帝时(375年或稍后),陆纳迁太常,徙吏部尚书,加奉车都尉、卫将军。谢安(320385年)就是在此时拜访陆纳的,实际上,陆纳这时已经不是吴兴太守而是吏部尚书,地点不在吴兴而在京城建业(今南京)。当时谢安的军衔还是后将军,低于陆纳的卫将军军衔,谢安在383年才取得卫将军之衔。经由以上考查可知,中国史书中,以茶示俭、以茶示廉的最早人物,当是安徽怀远人桓温。就中国茶文化发展史而言,茶成为崇尚俭朴的象征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性意义,这标志着中国茶叶已由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促进中国茶文化发展成为既是物质又是精神的一种文化现象。当代茶人竺济法等在中华茶人诗描中赞日:“大将常开茶话会,为人节俭史书传。惜今公宴寻常事,穷奢极欲众怨言。”是啊,我们需要发扬古代茶人的节俭精神,建设节约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