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陆羽煎茶法光辉耀古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茶文化陆羽煎茶法光辉耀古今.docx(1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陆羽煎茶法光辉耀古今发源于中国的茶,随着人类的交往而传播至世界各地,直到如今风靡全球,被誉为三大健康饮料之首,饮茶习俗及茶文化在世界各地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生动局面。追溯漫长的人类茶文化发展史,唐代横空出世的陆羽茶经及其首创煎茶法,成为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引导茶文化的发展方向,一千多年来光芒闪烁在星空。一、唐代以前的饮用茶方式据考证,中国人饮用茶是从鲜叶生吃咀嚼开始的,这是远古时期人们对茶的初步探索。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人们常常食不果腹,当发现茶树的叶子无毒能食的时候,采食茶叶纯粹是为了填饱肚子。随着火引入人类生活,饮食由生食提升为熟食,对茶也开始生叶煮饮,逐渐形成原始的煮茶法。渐渐地,人
2、们发现,茶不仅能祛热解渴,还可提神醒脑,甚至能医治多种疾病。对茶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后,茶于是从食物中分离出来,作为一种药物来应用。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对茶的认识和利用,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东周至秦汉时期,茶不再只作为药物,也成为一种日常饮料进入人们的生活。晏子春秋记载:“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西汉王褒僮约载:“烹茶尽具”“武阳买茶”。西汉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茶陵”,即今湖南省茶陵县。东汉华佗食经载:“苦茶久食,益意思。”随着茶逐渐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先民们发明了制茶工艺,采摘茶叶后通过晾晒、甑蒸等方式制作成饼状,逐步推广开来。三
3、国时张揖著广雅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茎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这段文字被陆羽收录入茶经中流传下来,让人们得以窥见汉魏时期饮茶的习俗概貌:一是在有些地方,制作茶饼已经习以为常;二是由以前的煮茶,发展出了以瓷器冲泡茶的方式,可以看出从羹饮法向冲饮法过渡的痕迹;三是在茶汤中加入葱、姜、橘子等,以增添茶味;四是这种习俗主要流传于荆巴地区。从这最后一点来看,像这样制作茶饼再冲泡的方式在全国还是很少见的,并不是当时的主流方式。晚唐皮日休茶中杂咏序云:“然季疵以前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与夫渝蔬
4、而啜饮者无异也。”“季疵”即陆羽,以汤煮物日渝。这是说,在陆羽之前,人们所谓“茗饮”,是将茶与其他原料一起混煮(浑以烹之),就像饮用菜汤一样。西晋傅咸司隶教日:“闻南市有蜀妪,作茶粥卖。“东晋郭璞尔雅注:树小如桅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这里涉及茶的是“茶粥”“羹饮”。羹:用蒸煮等方法做成的糊状、冻状食物。煮熟带汁的蔬菜也叫羹。这些史料记载说明,无论是西晋还是东晋,饮用茶的方式多样,有把茶像蔬菜一样烹煮之后再啜饮,有煮茶时加粟米、菜、肉、谷物等,煮成粥状。我国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多在唐代接受饮茶的习惯,故他们至今仍习惯于在茶汁中加其他食品。目前,云贵高原一些地方仍然食用茶粥,有的将粥煮熟后再混合
5、茶末加香料,还有一种食用茶鲜叶的习惯:把采来的新鲜茶叶,揉碎放在碗里,加上少许大蒜、辣椒、盐等配料,再加上泉水拌匀。当地人称之为“凉拌茶”。据说,至今蒙古、西藏、新疆等地依然保留着一种古老的吃法一一茶叶“混煮羹饮”,混煮就是茶叶加入花椒、生姜、桂皮等香料,和盐、奶等辅料同煮,这是奶茶的前身。此外,与羹饮、茗粥同时期的饮茶方式,还有“清茗”。西晋郭义恭广志:“茶丛生,真煮饮为真茗茶。”桐君录:“西阳、武昌、庐江、晋陵好茗,皆东人作清茗。茗有悖,饮之宜人。又巴东别有真茗茶,煎饮令人不眠。”这里的“真茗茶“清茗”,指的是不加配料的纯粹的茶,这种清茶也受到许多人的欢迎。由此看来,唐代以前饮用茶的方式方
6、法多种多样,一方面,由于社会的发展,饮用茶的习俗不断发展变化;另一方面,各地各人的口味爱好不同,导致饮用茶的差异化。总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饮用茶的方式:其一是茗粥或称茶粥,也有称茶膳,将茶与粟米、肉类及配料等一起混煮,浓稠得像粥一样,故称茗粥或茶粥;其二是羹饮,在煮茶时,加入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一种或多种配料,以增添茶味;其三是冲饮,即陆羽在茶经中所称的“瘙茶”,在冲泡茶时加“葱、姜、桔子”之类拌和;其四是清饮,即清茶,古人称“清茗”,是在煮茶时不加其他作料的纯粹的茶。二、陆羽煎茶法应运而生陆羽走上茶学研究的道路后,梳理自古以来的饮茶习俗演变进程,并经多方考察、品鉴、比较,秉持“取
7、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总结推广有益的饮茶方式,扬弃不适宜的饮茶方式,从而编著出第一部茶经。汉晋至隋唐,饮茶之风逐渐盛行,饮用茶的方式虽然多种多样,至陆羽时代,比较流行的是,制作茶饼、碾茶、煮茶,并加入一些配料以增添茶味。对这种混饮方式,陆羽并不赞同,他在茶经第六章六之饮说:“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瘙茶;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就是说,陆羽并不认可俗间流传的庵茶、羹饮与茗粥,这是为什么呢?从其在茶经中倡导的饮茶方式,反过来推测陆羽的饮茶理念,似可得出这样的结论:
8、“庵茶”在瓶缶中冲泡太过简陋,没有经过烈火烹煮,茶的精华难以呈现出来;羹饮与茗粥掺杂太多配料,冲淡了茶的本色原味,高贵的茶淹没在一堆俗物之中,失掉了高雅之气。反之,陆羽追求的是返璞归真的纯粹原生的茶味,在氤氟淡雅的茶香中修行养性。故而,陆羽集前辈茶人之大成而推出煎茶法,形成了影响深远的煎茶道。与此相对应,为以示区别,在烹煮茶时加入各种调料的饮茶方法可称之为“煮茶法”。可以说,煎茶法是对煮茶法的继承和发展,是直接从末茶的煮饮法改进而来。在末茶煮饮的情况下,茶叶中的内含物在沸水中容易浸出,故不需较长时间的煮熬;况且茶叶经长时间的煮熬,其汤色、滋味、香气都会受到影响。正因如此,对末茶煮饮加以改进,在
9、水二沸时下茶末,三沸时茶便煎成,这样煎煮时间较短,煎出来的茶汤色香味俱佳,于是形成了陆羽式的煎茶。根据陆羽茶经,唐代煎茶法主要程序包括:生火、炙茶、碾茶、罗茶、煮水、调盐、投茶、分茶、饮茶、洁器。以下以茶经为本,对这十大程序予以分述之。(-)生火茶经五之煮:“其火,用炭,次用劲薪。其炭,曾经燔炙,为膻腻所及,及膏木、败器,不用之。”主要茶器:风炉、炭木过、火夹。陆羽在茶经中指出:烤饼茶的火,最好用木炭,其次用火力强的木柴。曾经烤过肉、染上了腥膻油腻气味的炭,或是有油烟的木柴以及朽坏的木器,都不能用。古人说:“用朽坏的木柴烧煮食物,会有怪味”,确实如此。(二)炙茶茶经五之煮:“凡炙茶,慎勿于风烬
10、间炙,燥焰如钻,使炎凉不均;持以逼火,屡其翻正,候炮出培土娄,状蛤蟆背,然后去火五寸;卷而舒,则本其始又炙之。若火干者,以气熟止;日干者,以柔止。趁热用纸囊贮之,精华之气无所散越。”主要茶器:风炉、茶夹、纸囊。陆羽告诫茶人:烤茶饼,注意不要在通风的余火上烤,因为飘忽不定的火苗像钻子,使茶饼受热不均匀。烤茶饼时要靠近火,不停地翻动,等到茶饼表面烤出突起的像蛤蟆背上的小疙瘩,然后离火五寸。当卷曲突起的茶饼表面又伸展开,再按先前的办法又烤。如果制茶时是用火烘干的,以茶饼烤到冒热气为度;如果是太阳下晒干的,以茶饼烤到柔软为好。(三)碾茶茶经四之器:“碾:以橘木为之,次以梨、桑、桐、柘为之。内圆而外方。
11、内圆,备于运行也;外方,制其倾危也。其拂末,以鸟羽制之。”茶经五之煮:“候寒末之。”主要茶器:碾、拂末、纸囊。陆羽在茶经第四章中介绍了碾茶用的器具:碾,用橘木制作,也可用梨木、桑木、桐木、柘木制作。使碾内圆而外方,内圆以便运转,外方以防止翻倒。拂末,用鸟的羽毛制作。如今的许多中药房,仍然使用着碾这一古老用具。茶经第五章五之煮中,在详述炙茶要点之后强调“候寒末之”,待炙烤过的茶饼冷却后,就碾成茶末。(四)罗茶茶经四之器:“罗盒:罗末,以盒盖贮之;以则置盒中。”主要茶器:罗筛、盒、贝I。陆羽在茶经第四章中介绍了罗茶用的器具:罗筛、盒、则,用罗筛筛出茶末,放在盒中盖好存放,把则也放在盒中。(五)煮水
12、茶经五之煮:“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取汲多者。”主要茶器:风炉、蝮、水方、漉水囊。陆羽在茶经中指出:煮茶的水,用山水最好,其次是江河的水,井水最差。山水,最好选取乳泉、石池漫流的水江河的水,到远离人烟的地方去取;井水,从经常有人汲水的井中汲取。(六)调盐茶经五之煮:“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以上,水老,不可食也。初沸,则水合量调之以盐味,谓弃其啜余,无乃卤刍卤监而钟其一味乎?”主要茶器:风炉、蹉篁、揭。陆羽指出:水开始煮沸时,锅里出现像鱼眼一样的小泡,并有轻微的响声,称作“一沸;锅的边
13、缘有泡似连珠般往上冒,称作“二沸”;水波翻腾涌动,称作“三沸”;再继续煮,水老T,味不好,就不宜饮用了。开始沸腾时,按照水量从属篡(盐盒)中取出适当的盐放入沸水中来调味,把尝过的水泼掉。切莫因无味而过分加盐,否则,不就成了特别喜欢这种不咸不淡的味了吗!(七)投茶茶经五之煮:“第二沸,出水一瓢,以笑(策)环激汤心,则量末当中心而下。有顷,势若奔涛溅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华也。”主要茶器:馥、瓢、熟盂、则、笑(策)。陆羽指出:第二沸时,舀出一瓢水,再用笑(策)在沸水中转圈搅动,用则量茶末沿漩涡中心倒入。过一会儿,沸水如奔涌的波涛,溅出浮沫,这时,把刚才舀出的水掺入,使水不再沸腾,以保养茶汤的精华
14、。(A)分茶茶经五之煮:“凡酌,置诸碗,令沫悖均。沫悖,汤之华也。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悖,轻细者曰花。凡煮水一升,酌分五碗,乘热连饮之,以重浊凝其下,精英浮其上;如冷,则精英随气而竭,饮啜不消亦然矣。”主要茶器:蝮、交床、瓢、碗。陆羽指出:喝茶时,从馥中将茶汤舀到碗里,让沫悖均匀。“沫悖”就是茶汤的精华,薄的叫“沫”,厚的叫“悖”,细轻的叫“花通常煮一升的水,可分作五碗,趁热接着喝完,因为重浊杂质凝聚在下面,精华浮在上面,如果茶冷了,茶的精华就随热气挥发了,喝起来自然就不受用了。(九)饮茶茶经六之饮:“夏兴冬废,非饮也。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座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
15、。若六人以下,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J主要茶器:蝮、交床、瓢、碗。陆羽主张:夏天喝茶而冬天不喝茶,则饮用不当。那些精美新鲜、芳香浓烈的茶,一炉只能煮出三碗;稍差一点的,一炉可以煮出五碗。如果在座的客人有五位,那么就可以盛三碗分饮;如果有七位客人,那么可以舀出五碗来分喝;如果客人不到六位,那么就不用管碗数,只按缺少一个人计算,可以用原先留出的“隽永”来补充。(十)洁器茶经四之器:“巾:以布为之。长二尺,作二枚,互用之,以洁诸器。”主要茶器:馥、瓢、碗、巾、都篮。陆羽在茶经二十四器中列出了清洁茶器的用具:巾,用粗绸子制作,长二尺,做两块,交替使用,以清洁茶具。陆羽煎茶法,当今看来显得程序比较繁复,但切合唐代实际,条理井然,崇尚自然,成为一时风尚。三、陆羽煎茶法在茶文化发展中的历史地位纵观茶文化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唐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承上启下时期,是饮茶活动由实践上升到理论、茶文化开创性发展的关键时期。陆羽煎茶法,正是这一转折时期推陈出新的标志性产物,具有非常深远的历史意义。其一,陆羽煎茶法标志着中国茶道的诞生唐代以前的饮用茶,先后出现以茶代药、以茶羹饮、以茶入粥、以茶膳食、以茶煮饮等多种方式,虽然也出现了称为“清茗”的纯粹茶,但并非主流。陆羽全力倡导和推行的“陆氏茶”,亦被称为“文士茶”清饮品茗法,是对唐代社会当时其他饮茶方式的扬弃。陆羽茶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