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松山湖产业新城发展历程调研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莞松山湖产业新城发展历程调研分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提起松山湖,首先想到风景秀美的环湖绿道、国家级高新区。2023年7月,国家批复松山湖科学城与深圳光明科学城共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又以崭新的定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20年前,松山湖还是一座名不见经传的水库、一个大公园。时至今日,松山湖已然成为大湾区最重要的创新“内核”,让我们一起走进松山湖的前世、今生和未来。前世初心,一座新城就是一个大公园PART/01一个大公园的蝶变之路20年时间,在一个城市或国家的历程中是很小的一段,对松山湖,却是一个从无到有、从一无所有到举世瞩目的跃进。时间回到2001年7月,东莞市提前谋划发展模式转型和创新,这是一次决定东莞产业转型发展方向的重
2、要会议,佟星书记(时任东莞市委书记)在会议上提出开发建设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规划控制面积72平方公里,并定名为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将其明确为未来东莞的经济科技中心。11月,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经广东省政府批准成为省级高新区,并更名为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2002年1月,园区正式奠基。松山湖被评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犹如黑马,扬蹄欲奔。2023年伊始,松山湖中子科学城正式更名为松山湖科学城。2023年7月,松山湖科学城正式纳入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2023年4月,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全面启动。很久以来,东莞给人的城市意象就是
3、巨大的、连绵不断的工厂,而松山湖科学城的出现,应该是将东莞由传统的工业及手工业文明走向新时代的生态文明、科技文明的契机。而松山湖这二十年的规划、设计与建设也正是基于这一核心命题展开的,松山湖实现从“大公园”到“科学城”的质的飞跃,也为世界创造了一个“科技共山水一色、新城与产业齐飞”的蝶变之路。PART/02一座新城的崛起2001年松山湖高新区建立之初,负责整体规划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提出按照“新城”而非“产业园区”的规划设计理念开展园区规划设计,这在当时具有相当大的前瞻性和突破性。面向珠三角高端产业和高端人才,探索和实施了山水城市、生态城市、设计集群、新城文化、滨水生活的前瞻性城市化路径。
4、按照“科技共山水一色”的建设目标完成了第一版园区总体规划、中心区城市设计、市政专项规划等重要项目的编制,并谋划推动了以文化经营松山湖来实现新城价值高地的策略。2002年至2004年期间,松山湖投入资金近百亿园用于征地拆迁和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建设。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内建设一套高标准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完成了近60平方公里土地的征地拆迁任务、建设了以总长度超100多公里的道路交通网络为核心的供水、供电、供气、道路、通讯等硬件设施,建设了建筑面积超过IOO万平方米的配套设施、种植了超过200万平方米的草地。在2002-2004年期间已完工投入使用的建设项目有广东医学院、东莞理工学院;竣工投入使用的
5、建设项目有国际学校、生产力促进基地、行政办公中心、商务区、松山湖酒店、寄莲公寓等;即将开工的项目有松山湖文化营、松山湖医院等。在整个配套过程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松山湖对教育资源的引入,只有通过教育吸引人才,才能真正“产城人”融合的发展能力。为了打造湾区的教育和人才高地,20年来,松山湖始终笃定心志,积极争取东莞市、广东省、教育部等上级部门的支持指导,认真学习全球一流高校的办学经验,研究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需求,广泛邀请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参与决策咨询,在环境最优美的地区拿出最宝贵的土地资源,高水平规划建设多所大学。作为松山湖第一个政府项目,东莞理工学院见证了这一切,创造了地方高校超常规发展的“莞工模
6、式”。东莞理工学院2003年搬到松山湖,在松山湖办学的20年,是学校发展最快的20年!20年来,东莞理工学院与松山湖共同生长。20年以来,松山湖创造了骄人的发展业绩。应对金融危机,进行产业升级;瞄准创新产业的发展,着力科技创新;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家级综合性科学中心,科技创新竞争力和城市品质同步提升。除了东莞理工学院外,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省医科大学等多个院校也积极参与东莞城市建设,获得诸多机遇和多方支持,办学水平与综合实力加速向上向好提升,取得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学科专业结构优化、高层次人才加速集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等优异成绩。而且,为了孵化这块土地,大湾区把倾全力打造的大湾区大学(
7、在建中)选址到了松山湖,足见松山湖在湾区的地位。世界知名的香港城市大学分校(在建中)也选址在此,就是为了要给松山湖科学城这片土地输入科创人才。在配套层面,从松山湖科技城创立以来,东莞陆续引入了松山湖中心小学、松山湖实验小学、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等全龄的优质学府,教育资源是顶级的。松山湖中心包括科学会堂、会议中心、科技图书馆、科普馆等,各类公共文化服务空间也纷纷落地。筑巢引凤栖,这些教育和公共空间的落地,就是为了能让引进来的人才能够扎根于此。为了让环境更优,松山湖还将汇聚广东首家超七星级酒店悦榕庄(规划中)、世界品牌酒店凯悦酒店、华南最大规模万象汇等国际成熟生活配套,让所有来松山湖的人才领享塔尖圈
8、层最顶级生活方式。随着一流学府的不断落户,高学历人才的培养、科研与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必将带动松山湖的科研创新能力的进一步突破,推动科技、产业、人才联动发展,为松山湖带来了极为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和历史窗口期。今生荣誉,大湾区原始创新的战略枢纽PART/01散裂中子源一一不经意间的一颗种子松山湖的成功离不开先进的营城理念和二十余年的持续经营,但也有一定的历史机缘。“十一五”初期,国家提出要建设中国散裂中子源,初定在制造业发达的珠三角地区。2006年,中科院经过多次论证,莞深交界的巍峨山由于地质条件好、年沉降小,能满足中子源的工程要求,最终落定大朗镇水平村。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是全球第四台、我国
9、首台中子散射装置,是探索物质微观结构的“超级显微镜”。作为面向全球开放的公共实验平台,散裂中子源将为物质科学、生命科学、资源环境、新能源等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提供强有力的研究工具,对解决前沿科学问题、“卡脖子”难题具有重要意义。PART/02双轮驱动加速高端创新要素集聚随着华为终端总部搬迁、散裂中子源打靶成功,松山湖进入了“技术开发一基础研究”双轮驱动的发展阶段。2013年,华为终端总部落户松山湖南部滨湖地区,标志着松山湖即将开启一个新的时代;2017年初,为解决华为终端总部交通及配套问题,松山湖管委会组织“松山湖南部滨湖地区城市设计国际竞赛”;2017年中,广东省领导考察散裂中子源,提出建设“
10、中子科学城”;2017年9月,散裂中子源首次打靶成功,进入试运行阶段,松山湖正式步入“双轮驱动”的发展阶段。2017年10月,东莞市发布了东莞中子科学城概念规划,确定了科学城的战略使命、功能布局和建设重点;规划针对存量地区的特点,提出了“区域共建”“双轮驱动”“务实推进”等策略。由于散裂中子源的带动作用,各类高端创新要素不断涌入,多年前埋下的“创新种子”破土发芽,松山湖进入了科技创新的“密集收获期”。收获一:2018年3月,中科院王恩哥院士考察科学城,筹备“松山湖材料实验室”;11月,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在松山湖揭牌;收获二:2019年9月,南方光源预研究平台动工,标志着大装置集群建设按下了“加
11、速键”。收获三:2023年1月,中子科学城正式更名为“松山湖科学城”,面积由53.3平方公里调整至90.5平方公里;7月,发改委、科技部批复松山湖科学城与深圳光明科学城共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H月,粤港澳院士峰会在松山湖科学城召开;12月,香港城市大学(东莞)落户松山湖;收获四:2023年4月,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落户松山湖科学城。PART/03重点开始向原始创新领域突破在从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产品创新、应用创新、管理创新的创新之路中,东莞最具优势的无疑是应用和模式创新,然而国家交给东莞的重要使命是发展原始创新。开放合作是松山湖出生就自带的基因,也是面向新征程、迈向高质
12、量发展的秘诀。东莞提出,要举全市之力,聚八方之智落实国家战略部署,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高地。从诞生之日,松山湖就一直在不断超越自我的发展格局下去谋划工作:为东莞发展探索新模式、为广东发展做出新示范、为全国发展创造新经验一一这一切都共同指向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建设。从2005年起,松山湖凭借交通区位、产业配套、生态环境等优势,吸引了华为的目光。强企的到来,不仅是GDP的增值,重要的是产业生态圈的改变,随着华为的到来,众多上下游合作伙伴也随之搬迁到东莞,以便为华为提供更快捷高效的服务。比如,软件服务商中软国际、易宝软件、软通动力、华微明天等,一大批华为供应商随之而来;更重要
13、的是数万名研发人员扎根松山湖,为东莞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成为未来改变东莞的重中之重。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如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摆在第一位的是“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O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离不开原始创新成果和“从O到1”的突破。目前,松山湖已建立起以新型研发机构为支撑,以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原松山湖大学创新城)为标杆的应用技术研究及成果转化平台,打造高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生态。新型研发机构持续开展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研发服务,服务东莞企业超过5.5万家,技术合同超34万份,成为辐射带动东莞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在集中力量突破
14、原创性科研成果的同时,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还积极推动成果从实验室走进车间,目前已在当地孵化众多产业化公司。目前,松山湖科学城已成立了中科技大学东莞工研院,松山湖国际机器人研究院,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创新中心,北京大学光电研究院,电子科大信息工程研究院,东莞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华南协同创新研究院,中科院云计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东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院等30家与当地产业紧密结合的新型研发机构,它们为产业关键技术突破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协同、融合更加紧密。实验室在建立初期特地设立了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它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科学家之间的交流。粤港澳交叉科学
15、中心通过广东、香港、澳门的高校资源和工业发展等优势,在全国培养科研人才、开展前沿的科学研究。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专门设立了两支基金,面向全球招聘具备优秀研究技能、创新学术见地、跨学科创造力的科学家。其中,卓越青年学者基金用于鼓励粤港澳地区优秀青年科学家坚持自己独立见解,独立创意和研究;资深访问学者基金则用于鼓励粤港澳知名学者到松山湖来交流访问讲学,打造知名国际会议和讲习班,为实验室发展提供战略咨询。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将成为粤港澳科技领域的亮丽名片,也必将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作出重大贡献,为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有力支撑。随着松山湖产业链和服务链的不断完
16、善,越来越多的国际合作在这里碰撞出火花。未来,松山湖将深化开放合作,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合作。加强与广深联动,积极融入深圳都市圈建设,主动承接广深的创新外溢和辐射;依托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等平台,深化与港澳之间的合作。同时,以港澳合作为桥梁,进一步扩大国际合作的范畴。未来期许,具有全球吸引力的国际创新城区依据国内外科学城发展经验,以及松山湖目前自身存在的一些短板,我们认为,松山湖要想实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发源地、创新人才集聚地、科学人文宜居地,目前来看,还需要从全球级的城市服务、创新能力、产业发展三方面进一步深耕细作。PART/01全球级的城市服务近10年来,松山湖成为全市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区域,增长率约220.69%;松山湖也是全市受教育程度最高、年轻人最多的地方;各类科创资源占有压倒性优势。而在新一个10年,大量的高端产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