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跃--忠德的多重意义与价值.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62921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28.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徐小跃--忠德的多重意义与价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徐小跃--忠德的多重意义与价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徐小跃--忠德的多重意义与价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徐小跃--忠德的多重意义与价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徐小跃--忠德的多重意义与价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徐小跃--忠德的多重意义与价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徐小跃--忠德的多重意义与价值.docx(1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徐小跃】忠德的多重意义与价值栏目:学术研究发布时间:2015-07-01 15:27:38标签:忠德的多重意义与价值作者:徐小跃歪理:蒋正翔来源:光明日报(2015年06月27日10版)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年五月十二日甲戌耶稣2015年6月27日观众提问余鸿摄【编者按】5月27日,由中宣部指导,光明日报社、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伦理学会共同主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22场活动在重庆忠县举行。南京图书馆馆长,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徐小跃,作忠德的多重意义与价值的讲座。光明网对讲座进行了现场视频直播,来自忠县的330多位观众到现场聆听了讲座,来自全国的385万网友收看了节目,25.3万网友通

2、过微博、论坛等参与了交流互动。现摘录部分演讲实录,以飨读者。在中国历史上,“忠”是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德目。孔子的文、行、忠、信的“四教”中有“忠”,孟子的“忠信仁义,乐善不倦”的“天爵”中有“忠”,周礼的“智、仁、圣、义、忠、和”六德中有“忠”,“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旧四维八德中有“忠”,“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新八德中有“忠这充分证明了“忠”在中华传统文化当中的重要地位。一、释忠“忠”在汉语词汇中是一个多义词,其原始本来之义有许多,并皆表示某种美德和善行,这应该是忠”这个概念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说文解字:“忠,敬也。从心,中声。”段玉裁补“尽心曰忠,疏:“中心曰忠”;广韵:“忠,无私也

3、”;六书精蕴:“忠,竭诚也”;玉篇:“忠,直也”。可见,“忠”在尽心、中心、无私、恭敬、竭诚、直率等获得了它的本来含义。所以,“忠德”就是尽心尽力,不偏不倚,恭敬竭诚,忠心无私以奉公、任事、服职、对人之美德。也只有在这些意义上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古人所说的“忠者,德之正也之深义,从而才能明白为什么忠德在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中占有那样的重要地位。甚至可以这么说,如果能将忠德所蕴含的全部意义揭示和呈现出来,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主要精神就可以得到全面展现。二、忠德包含了仁义礼智信五常之德1 .忠爱。尽心尽力为人做事,是忠德所表达的第一个意思。这里对“为人”的定位是十分重要的。第一,“为人”一般是指

4、为他人而不是为自己。第二,“为人”特殊是指为大多数人而不是为少数人。第一个意义上的忠之义,我们在论语中能得到印证。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为人谋而不忠乎”?在孔子看来,所谓仁,就是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忠”在尽心尽力为人谋利中,在“立人达人”中显示其“仁爱”精神。第二个意义上的忠之义,我们在左传中能得到印证。左传桓公六年:“上思利民,忠也。”意思是说,统治者要思考着为人民谋求利益,这就叫忠。由上可知,忠在“为人”“利民”中获得了它的含义。“为人”体现的是“以他人为本“,“利民”体现的是“以

5、人民为贵”。具体言之,推而广之,忠的对象那就是事业,就是职守,就是国家,就是民族。概而言之,忠的精神是仁爱,而仁爱的本质即在于给予、奉献。由此,忠德就表现为“仁爱”之德也,从而实现了忠与五常之仁的相融互通,我们姑且以“忠爱”表述之。2 .忠正。无私公正做人处事,是忠德所表达的第二个意思。私的反面是公,所以无私也就是“公”,大公无私,此之谓也。而“公”的要旨就反映在中正、平正之上,“忠者,德之正也”“惟正是忠”,此之谓也。这里实际上就形成了这样的逻辑关系:忠即公,公即正,正即义,义即忠。“义”是让人们在裁制事物的时候,要遵循“比于心”“合于众”“得于中”“止于平”“行于正”的原则。所以公平、公正

6、、中正、无私正是“义”德呼唤的精神。“天下为公”也正是通过忠德要弘扬的一种德性和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雅文化,还是俗文化,无论是上层社会,还是下层社会,都按照“公文这一最高原则创造出他们心中的偶像并加以祭拜,以此代表这一忠公文化的特殊符号。关公、包公和济公被合称为“三公”。人民称颂和祭拜他们,就是在于他们是“公义忠正”的化身。中国是将公正上升到信仰的高度来加以认知和追求的。概而言之,忠的精神是义正,而义正的本质即在于公正、无私。由此,忠德就表现为“义正”之德也,从而实现了忠与五常之义的相融互通,我们姑且以“忠正”表述之。3 .忠敬。恭敬,是忠德所表达的第三个意思,也是说文解字对忠的最直

7、接的解释,“忠,敬也”,意思是说忠即是恭敬、庄敬、尊敬、崇敬之情之义。“礼”的本质在于“敬”。“礼”还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不论婚礼、丧礼、国礼,体现的精神就是“毋不敬”,即身心内外不可有一点不恭敬之意。可见,礼敬、礼让、礼谦、礼卑是关乎修养和品行的问题。一个国家要立,需要知礼,一个人要立,需要知礼。对人行事要恭敬而不懈怠,这就是忠德与礼德所欲共同彰显的德行和精神。有了这种德行和精神,就会产生团结和谐的局面。概而言之,忠的精神是礼敬,而礼敬的本质即在于恭敬、谦让。由此,忠德就表现为“礼敬”之德也,从而实现了忠与五常之礼的相融互通,我们姑且以“忠敬”表述之。4,忠善。教人以善,导人以善,是忠

8、德所表达的第四个意思。作为五常之德的“智”,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聪明、知识和智慧,其正确的解释应该是良知,它是所有道德的基础和判断,是所有道德真假的标准。如果要对五常中的“智”给出一个本质属性的话,那么,我认为就是“善”,再确切一点说就是至善”。如此,智与善就在人之为人的本性上得到了重合与相通。呈明向善之心,教化人心向善,这就是忠德与智德所欲共同彰显的德行和精神。概而言之,忠的精神是智善,而智善的本质即在于良知、向善。由此,忠德就表现为“智善”之德也,从而实现了忠与五常之智的相融互通,我们姑且以“忠善”表述之。5.忠诚。不欺竭诚,是忠德所表达的第五个意思。增韵说:“忠者,内尽其心,而不欺也。”六

9、书精蕴说:“忠,竭诚也”,这里是强调发自内心的绝对不欺、诚实和诚信之义。一个“尽”字,一个竭字来规定不欺与诚,是为了强化忠德在诚信层面的绝对性与神圣性。这应该是表征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信德”最深层的内涵。另外,此处的忠德所表示的诚信和不欺之义,与五常之信德的意思是完全吻合的。从正面说,信就是真诚,真实;从反面说,信就是不疑不欺。合而言之,诚信的意思就是诚实不欺。在孟子看来,诚信是一种向善之心,向善之力,向善之情。概而言之,忠的精神是信诚,而信诚的本质即在于笃实、不欺。由此,忠德就表现为“信诚”之德也,从而实现了忠与五常之信的相融互通,我们姑且以“忠诚”表述之。由上可知,由爱、正、敬、善、诚而组成

10、的忠爱、忠正、忠敬、忠善、忠诚的忠德精神与仁爱、义正、礼敬、智善、信诚的仁义礼智信五常精神实现了互通互融。我曾这样概括五常所体现的精神:仁以爱之,义以正之,礼以敬之,智以善之,信以诚之。而今天对忠德所体现的精神则要做出如下的概括:忠以爱之,忠以正之,忠以敬之,忠以善之,忠以诚之。总之,忠德具有了仁义礼智信五常的全部意义与价值,我相信,当具有了上述的认知,忠德在中华传统道德中的重大意义和巨大作用就会清晰可见了。三、忠德是一种气节当然,忠德所表征的意义与价值不仅表现在她与五常之德的相通性,而且由忠德呈现的另一层意义与价值是值得我们重视和需要阐扬的。那就是忠还有作为一种为了坚守、捍卫、维护、完成高尚

11、的和神圣的道义、正义、公道、真理、光明而不惜牺牲生命的气节、操守与情怀之义。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都在传颂和高扬着这种精神。而圣哲先贤们的许多名言,也都是在诠释和印证着“忠德”的这一精神。这种浩然正气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气节和可贵精神之所在,千百年来在这种气节和精神培植下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民族英雄,舍生取义成仁是历史上许多人追求的人生境界。我们常常会将这种品德操守赞誉为忠勇、忠贞、忠烈。由此,忠德就表现为“道义”之德也,从而实现了忠与义的相融互通,我们姑且以“忠义”表述之。通过以上对忠德诸义的讨论,可能会发现忠德有几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其一,就是它的“全”性。即强调对“他者”的尽心尽力,全心全意

12、。“忠者,中也,至公无私”(忠经天地神明章),此之谓也。其二,就是它的“一”性。即强调对“他者”的专一纯粹,永恒坚定。“昔在至理,上下一德,以徵天休,忠之道也.忠也者,一其心之谓也”(同上),此之谓也。正因为有了上述二性,忠德与其他道德德目比较起来,喜欢用一个否定词来加强忠德诸义的意义。例如忠心不贰,忠诚不欺,忠勇不屈,忠贞不移,忠正无私。四、忠孝与忠君爱与孝与君相连而形成的“忠孝”“忠君”思想当是忠德所包含的两项重要内容。如果单就“孝”来说,其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显著地位及其重要性都是没有任何疑问的,但当孝与忠相连而构成“忠孝”问题,以及当“忠君”与“爱国”相连而形成“忠君爱国”问题,其中的复

13、杂性就呈现了,这就需要我们历史地、具体地、辩证地加以分析。1 .忠孝。如果就忠孝二德连用的话,无疑是孝德在先,忠德在后。道理很简单,忠孝就是要解决“移孝为忠”的问题。“孝”字由上老、下子而构成,象征上代与下代融为一体。孝的对象是双亲,“善事父母为孝”,所以这是对父母家庭所负责任而表现出来的善德善行。忠的对象是集体、上级、君王、国家,那是对这些对象的责任。所以说,孝是离每个人最近和最先要做的善行,“百善孝为先”。善事父母的孝道之最本质的伦理精神一定是爱,又具体表现在“敬”“顺”之上,所以也才有了“孝敬”“孝顺,之说。由孝道而表现的下者对上者的敬顺之爱,当是忠孝思想提倡者要很好利用的地方。出于人的

14、真挚情感而对在上者的父母兄长的敬顺仁爱的德行,如果将其扩展开来,对他人、集体、事业、上级、君王、国家也都能做到尽心尽力,敬顺行事,那应该成为一个文明社会值得正面肯定和提倡的行为。由孝而忠,或者说移孝为忠,如果在上述意义得到自然地展开,那么,这样的忠是不可或缺的。汉唐以来所形成的“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选拔人才机制,其思想基础正在于此。所以,与其说“忠孝”,不如说“孝忠”更符合它们的逻辑顺序。孝的本质在于爱,爱是一种有心有情对对象的眷念、亲近和爱护,爱父母,爱家庭,由此推移,爱家乡,爱故土,爱国家,爱天下,这是一个源于亲情的延伸,这是一种基于责任的扩展,这是一项本于使命的推及。而治国平天下的爱国之

15、情则是由“忠德”来加以体现的。基于“孝忠”而产生的爱国情怀,也是由中国传统的“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所决定的。由此可见,与孝相连的忠,其积极正面的价值与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当然,对于宋代以后那种将“移孝为忠”仅局限于处理君臣关系的狭隘化,并将两者的关系绝对化的忠的思想,我们是应该明确否定和批判的。我们也将这一性质的忠,名之为“私忠”“愚忠”。2忠君。当忠的对象直接与统治者的君相连后而构成了“忠君”问题以及忠君又与爱国相连而构成了“忠君爱国”问题。“忠君”复杂性的原因乃是中国具体的历史和具体的社会结构。关于忠君问题,实际上是如何处理君与臣之间的关系问题。在先秦许多文献里,都是从双向性上来规定和定位君臣之间的关系的。“君仁臣敬”“君惠臣忠”,君臣的关系是相对的,是双向的,这也叫着“君臣有义,总之,君臣正常关系的建立是有条件的,是有原则的。由此可见,这样的君臣关系正是遵循着“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德性,那就是忠之正。所以说,忠君的问题也有个正与不正的问题。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汇报材料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