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亦--朱子与湖湘学者之交往及其学术之形成.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63387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90.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曾亦--朱子与湖湘学者之交往及其学术之形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曾亦--朱子与湖湘学者之交往及其学术之形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曾亦--朱子与湖湘学者之交往及其学术之形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曾亦--朱子与湖湘学者之交往及其学术之形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曾亦--朱子与湖湘学者之交往及其学术之形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亲,该文档总共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曾亦--朱子与湖湘学者之交往及其学术之形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曾亦--朱子与湖湘学者之交往及其学术之形成.docx(61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曾亦】朱子与湖湘学者之交往及其学术之形成栏目:思想探索发布时间:2015-09-23 16:33:37标签:曾亦作者简介:曾亦,男,西历1969年生,湖南新化人。曾任职于复旦大学社会学系,现任I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经学研究所所长。兼任复旦大学儒学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思想5心研究员、上海儒学研究会副会长。著有:本体与工夫一湖湘学派研究(上海人民U08年),共和与君主一康有为晚期政治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主编何谓普世?谁之价值?(华东师范大,2012 年)朱子与湖湘学者之交往及其学术之形成作者:曾亦来源:作者授权儒家网发布原载于本体与工夫湖湘

2、学派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年八月十一日壬寅耶稣2015年9月23日当我们考察整个湖湘学术时,便不能不关注朱子知言疑义及其对湖湘学术之批评的影响。朱子与湖湘学者的交往,不论对于朱子本人,还是对于湖湘学者,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就朱子本人而言,南渡初湖湘学术的显赫地位及朱子一生中主要时间与湖湘学者的交往1,对朱子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都是不可忽视的。而对湖湘学者而言,正是出乎对朱子批评的回应,从而对五峰学术作了进一步的阐发,这种阐发使湖湘学术之性格得以充分凸显出来2,也使湖湘学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因此,当我们将对湖湘学术的考察置于与朱子的交往这样一个背景中

3、,便可以发现,朱子对湖湘学术的批评虽然有着许多误会,甚至有着根本性的误会,但这种批评完全是建设性的,较少后来的意气之争。基于这种原因,我们在考察整个湖湘学术时便不能不经常地面对着朱子的批评,更多从朱子的角度去考察湖湘学术的基本特质。、胡籍溪与朱子朱子一生之学术与湖湘学者有莫大关系。朱子幼从父学,其父韦斋(松)先生为二程三传。3其父临终时,嘱朱子学于刘白水(勉之)4、刘屏山(子翠)5及胡籍溪(宪)6,而受业于籍溪先生最久。7白田年谱云:当韦斋疾革时,手自为书,以家事属少傅刘公子羽,而诀于籍溪胡宪原仲、白水刘勉之致中、少傅之弟屏山刘子翠彦冲。且顾谓先生日:“此三人者,吾友也,学有渊源,吾所敬畏,吾

4、即死,汝往父事之,而唯其言之听。”韦斋殁,少傅为筑室于其里第之傍,先生遂奉母夫人迁而居焉,乃尊遗训,禀学于三君子之门。8案韦斋卒于高宗绍兴十三年癸亥(1143),时朱子年十四。未几,二刘俱卒,故朱子受业于二刘时日浅,且其时朱子尚幼,是以朱子得于籍溪者多。9据朱子年谱考异(以下简称考异)云,白水、籍溪二先生皆师涪陵谯天授,谯天授尝从程子游,且精易学,盖二先生之闻二程之学,盖以此也。10又据束景南先生云,文定本居崇安,至绍兴初方移居岳麓之下,而胡、刘二族世代同里相好,子弟间相互问学授业,因此,二刘及籍溪受业于文定大致在这段时期。三先生俱喜佛。朱子自述其早年为学云:初师屏山籍溪,籍溪学于文定,又好佛

5、老11,以文定之学为论治道则可,而道未至,然于佛老亦未有见。屏山少年能为举业,官莆田,接塔下一僧,能入定数日。后乃见了老,归家读儒书,以为与佛合,故作圣传论。其后屏山先亡,籍溪在,某自见于此道未有所得,乃见延平。(语类卷104)此段仅言屏山、籍溪二先生喜佛,而不及于白水。12全谢山则直以为三先生“似皆不能不杂于禅”,此言非虚。据束景南先生云,白水、屏山二人均与宗杲有莫大的牵连。13朱子后来之排佛态度,较两宋诸贤尤烈,然其早年出入三先生之门,当习染有渐,不知后来朱子何故反感如是。14朱子自以其学无所得于三先生,此其固然,且朱子似未曾以师礼事三先生也。考异云:按韦斋遗命禀学三君子,而朱子师事屏山为

6、举业,于白水籍溪,盖以父执事之。白水妻以女,不详何时,未几而卒。事籍溪最久,皆称胡丈,不称先生。至为三君子墓表行状,则皆自称门人,盖以韦斋之命也。盖朱子师屏山为学业,而以父执事白水、籍溪,当是朱子学于三先生之门时,本未曾以师礼事之也。15朱子实不甚愫于籍溪之学16,此盖其后来师从延平之因也。朱子初见延平在绍兴二十三年癸酉(1153)夏,时朱子年二十四。延平受学于罗从彦之门,尽得其所传之奥,同门皆以不及。据年谱云:“沙县邓迪天启尝日:愿中(即延平)如冰壶秋月,莹澈无瑕。韦斋深以为知言。先生少耳熟焉,至是将赴同安,特往见之。”正是基于这种对延平先生的了解,朱子在赴同安任上,专门去拜访了延平。17朱

7、子二见延平,乃在同安归后。朱子曾问以一贯忠恕之说。与范直阁第一书云:“熹顷至延平,见李愿中丈,问以一贯忠恕之说,与卑意不约而合。”又,与范直阁第三书云:“熹奉亲屏处,山间深僻,亦可观书。又得胡丈来归,朝夕有就正之所,穷约之中,此亦足乐矣。(文集卷37)据年谱,此二书当在二十八年戊寅,朱子二见延平之后。朱子此书尚称延平为李愿中丈,盖其时尚尝师事延平也,然此后始与延平之教相契。至绍兴三十年庚辰冬,朱子第三次见延平时,始正式受学于延平,而其时籍溪尚存。18二十八年正月,朱子问延平一贯中恕,稍后朱子之与范直阁四书(范直阁系籍溪弟子)及答吴耕老(范直阁、吴耕老皆籍溪弟子)论延平之一贯忠恕当在其后。范直阁

8、卒于三十年六月19,故朱子围绕一贯忠恕问题的思索当在此一年多时间内,大概正是通过这段时间对延平思想的消化,朱子方决定师事延平。20然观朱子与范直阁、吴耕老论一贯忠恕,知朱子虽引籍溪之说为己助,然已倾心延平矣。与范直阁第一书云:胡丈书中复主前日一贯之说甚力,但云若理会得向上一著,则无有内外上下远近边际,廓然四通八达矣。熹窃谓此语深符鄙意。盖既无有内外边际,则何往而非一贯哉!忠恕盖指其近而言之,而其意则在言外矣。闻子直说吾丈犹未以卑论为然,敢复其说如此,幸垂教其是非焉。熹顷至延平见李愿中丈,问以一贯忠恕之说,其言适与卑意不约而合。胡丈即胡籍溪也。书中所提胡丈书,文集中未见朱子之复书,时间上当早于二

9、十八年春,而文集中与籍溪先生书则至三十年矣。胡丈书中主前日一贯之说,可见朱子曾闻籍溪说一贯。稍后之与范直阁第三书21云:“又得胡丈来归,朝夕有就正之所。”可见,大概在朱子与范直阁第一书后,不久籍溪来,故朱子遂复请一贯之说也。此书始言籍溪语“深符鄙意”,又言籍溪“犹未以卑论为然”,故以延平说证其说。此时朱子似乎尚欲弥合籍溪与延平也。然考之与范直阁数书,知范直阁欲以籍溪论忠恕一贯之说折朱子,而朱子则较委婉地批评了籍溪的说法。朱子答吴耕老云:“胡丈以一贯为诚,而以忠恕为思诚也。若熹之意,则曾子之言忠恕即诚也,子思之言违道不远、孟子之言求仁莫近,乃思诚也。”(文集卷41)此说大致可以概括朱子此时在忠恕

10、一贯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即合忠恕与一贯为一,而忠恕一贯有圣人与学者之不同,“由忠恕行”乃圣人之忠恕,即所谓天道之诚,而“行忠恕”乃学者之忠恕,即所谓人道之思诚。稍后之答刘平甫第八书则云:“近收耕老书,说一贯之旨。”又云:“此事须自得,而渠坚守师说,自作障碍,无如之何。”(文集卷41)可见,范直阁、吴耕老之说忠恕乃守师说,而朱子初欲弥合其与籍溪之异,然终对籍溪之说不满,而引延平之说为证也。因此,我们大致可以推测,从二十八年正月朱子初见延平至二十九年这一年多时间里,朱子与籍溪及其门人辨忠恕一贯之说,最终确立了朱子对其与籍溪学说之差异的意识,可以说,这段时间的辩论成为次年朱子师事延平之契机。22据束景

11、南先生云,籍溪精论语,曾作论语会义23,而朱子事三先生时所作论语集解一书即是模仿此书。此书虽杂糅佛老,然而却成为朱子“由出入佛老到弃佛崇儒并进而走向湖湘学派的思想通道”。24朱子之不愫于籍溪者,尚有一事。考异云:绍兴三十年庚辰25,籍溪家居,召为大理司直。未行,改秘书省正字。籍溪年已七十余矣,耳又重听。门人子弟皆疑其行,朱子四诗,皆有讽焉。其中送籍溪赴馆供职两首:祖饯衣冠满道周,此行谁与话端由。心知不作功名计,只为苍生未敢休。执我仇仇说我知,漫将行止验天机。猿悲鹤怨因何事,只恐先生袖手归。寄籍溪及刘恭父二首:先生去上芸香阁,阁老新峨笏角冠。留取幽人卧香谷,一川风月要人看。瓮牖前头翠作屏,晚来相

12、对静仪型。浮云一任闲舒卷,万古青山只么青。诗中言“先生去上芸香阁”,指籍溪先生除正字,赴馆供职。后来五峰见朱子诗,亦赋诗三首,为籍溪解嘲。诗云:云出青山得自由,西郊未解如薰忧。欲识青山最青处,云物万古生无休。幽人偏爱青山好,为是青山青不老。山中出云雨太虚,一洗尘埃山更好。天生风月散人间,人间不止山中好。若也清明满怀抱,到处氛埃任除扫。此诗据考异云,有回护籍溪之意。然五峰之言亦验之于后,据籍溪先生胡公行状云:先生“至馆下累月,又默默无一言,人益以为怪。会次当奏事殿中,而病不能朝,即草疏言虏人大治汴京宫室,势必败盟,今元臣宿将惟张浚、刘金奇在,而中外有识皆谓虏果南牧,非此两人莫能当,惟陛下亟起而用

13、之,臣死不恨矣。时二公皆为积毁所伤,上意有未释然者,论者虽或颇以为说,然未敢斥然正言之也。至先生始极意显言,无所顾避,疏入即求去,诸公留之不得,上亦感其言,以为左宣教郎,主管崇道观,使归而食其禄。于是向之疑者始愧叹心服,而继其说者亦益众,以故二公卒召用。”此文可为五峰诗之注脚。然五峰诗亦有警发朱子意。据朱子跋五峰诗,五峰曾指朱子诗语南轩日:“吾未识此人,然观此诗,知其庶几能有进矣。特其言有体而无用,故吾为是诗以箴警之,庶其闻之而有发也。”后来朱子从南轩得闻此语,“恨不及见胡子而卒请其中(文集卷78)至于籍溪与当时之湖南学者之关系,大概不甚密切。盖籍溪居福建,五峰兄弟则居湖南,往来不免疏阔。籍溪

14、虽从文定学,却佞佛,与文定诸子之辟佛大不同,故五峰曾与籍溪二书,以批评其佞佛,此二书皆录于胡宏集。又籍溪与文定诸子之气象亦大不同,文定诸子皆“豪杰之土”,而籍溪则“沉静谨严”,只是“行义信于乡党,后进之所矜式”之儒而已。26二、中和旧说朱子到底何时真正受湖湘学者的影响,这是个颇难确定的问题。绍兴三十年庚辰(1160),朱子始受学于延平,至隆兴二年甲申(1164)延平殁,其间凡五年。然据朱子自述,他对延平的体验未发的功夫并无所得,“余蚤从延平李先生学,受中庸之书,求喜怒哀乐未发之旨,未达而先生没”(中和旧说序),“昔闻之师,以为当于未发已发之几默识而心契焉,.向虽闻此而莫测其所谓”(文集卷40,答何叔京第四书)。27然而,朱子虽然不能领会延平的未发功夫,但延平对佛老异端的那种态度却深深地影响到朱子。年谱云:“朱子少禀学于刘胡三先生之门,而出入于老释者十余年,自庚辰受学延平后,断然知老释之非矣。”据钱穆先生所云,朱子初见南轩当在隆兴元年癸未冬(1163),时朱子年三十四。事见语类卷103:上初召魏公,先召南轩来,某亦赴召至行在,语南轩云云。朱子跋五峰诗则云:“明年(绍兴辛巳,1161),胡子卒。又四年,熹始见敬夫而后获闻之。”28据此,朱子似于隆兴二年甲中始识南轩。朱子再见南轩在隆兴二年春。其时朱子哭李先生于延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汇报材料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