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教案-第十四章.土壤退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学教案-第十四章.土壤退化.docx(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土壤学课程教案课程编号:章节名称及内容:土壤退化一所在课程顺序号:第21个教案授课学时与时长:O学时授课教师:王聪一课程类型:学类核心课一、教学目标1、了解土壤退化的定义二、教学内容1、土壤退化的概念(掌握)2、土壤退化的分类3、土壤质量三、教学重点四、教学难点五、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辅助和板书相结合。六、教学过程开始课堂讲授前播放一段相关的视频或则提出与本次课程相关的几个问题进行提问并讲解上次课堂留下的问题和作业,然后开始进行课堂讲授,讲授过程穿插问题提问,本次课程结束时布置作业或则留下几个问题进行下次课堂的提问主要内容14.1 土壤退化的概念(掌握)14.2 土壤退化的分类14.3 土
2、壤质量14.1土壤退化的概念(掌握)概念:指在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导致土壤生产力、环境调控潜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过程。土壤数量减少表现为表土丧失、或整个土体毁坏、或被非农业占用。质量降低表现为物理、化学、生物方面的质量下降。14.15. 2土壤退化的分类(1) FAO提出的土壤退化分类体系(1971)13大类:侵蚀、盐碱、有机废料、传染性生物、工业无机废料、农药、放射性、重金属、肥料、洗涤剂、旱涝障碍、土壤养分亏缺和耕地非农业占用。(2)中国土壤退化分类(二级分类)一级分类(6大类):土壤侵蚀、土壤沙化、土壤盐化、土壤污染、土壤性质恶化、耕地的非农业占用。二级分类(19类
3、,书本p.308)土壤盐化H!%WA吗奂3j4MW全国荒漠化土地现状分布图StF早丛WMJt/V0.05SMff1ft0.20UMffiftO.BO海涧指数0.652000.10(3)南方石灰岩地区的土壤退化:土壤石漠化(1)概述土壤在生态系统的范围内,维持生物的生产力、保护环境质量以及促进动植物与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2) 土壤质量参数指标的选择原则代表性一个指标能代表或反映土壤质量的全部或至少一个方面的功能灵敏性能灵敏地指示土壤与生态系统功能与行为变化通用性一能适用于不同生态系统,另一方面能适用于时间和空间的变化经济性测定或分析花费较少,测定过程简便快速(3) 土壤质量评价的指标物理指标包
4、括:土壤质地、土层和根系深度、土壤容重、渗透率、田间持水量、土壤持水特征、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等化学指标包括:土壤有机质、全N、矿化N、P、K的全量、CECsBSs土壤pH、电导率等生物学指标包括:微生物种类及数量、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潜在可矿化氮、总生物量、土壤呼吸量、生物量碳/有机总碳、呼吸量/生物量、酶活性等七、思政内容防治土地退化,中国已走在世界前列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今年我国的主题是“携手防沙止漠共护绿水青山”。目前,土地荒漠化是全球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影响全球大部分人口的生存与发展。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
5、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土地荒漠化带来的后果十分严重:首先是可利用土地资源的减少。我国面积广大但人口众多,耕地、林地、草地的退化使得我国可利用的土地面积不断缩小,从而难以供给如此庞大的人口。其次是土地生产力严重衰退。土地退化带来的沙漠化效应使得风沙加剧,而风蚀会造成土壤中有机质和细粒物质的流失,导致土壤粗化,肥力下降。还有就是自然灾害加剧。这是人类能够最直观的感受到的变化。自然灾害频发强度和破坏力都有所加剧,沙尘暴频繁。早在1994年,联合国大会就通过了旨在推动全球土地荒漠化预防、治理和恢复的重要国际公约一一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并在2015提出到2030年要阻止土地退化,努力建
6、立一个不再出现土地退化的世界,实现恢复和退化土地数量的持平。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大对生态保护和防止土地退化的关注。根据地球大数据服务一带一路土地退化零增长”研究成果,全球土地退化问题仍然非常突出,全球仍有32个国家土地退化面积大于土地恢复面积,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面临严重挑战。中国提前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土地净恢复面积全球占比18.24%,位居世界第一,为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于今后我国荒漠化和干旱的防治工作,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中国在防治荒漠化方面作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未来要在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生态红线保护等国家战略指导下继续工作,中国防治荒漠化和干旱工作会朝向
7、更好方向发展。为了共同的生态环境,中国将走在前列,尽到自己的大国责任。八、课程作业、讨论题、思考题、推荐阅读材料等:1、土壤退化概念2、土壤质量概念课后作业答案1、土壤退化(p.306)指在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导致土壤生产力、环境调控潜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降甚至完全丧失的过程。2、土壤质量(p.326)土壤在生态系统的范围内,维持生物的生产力、保护环境质量以及促进动植物与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教材选用及推荐参考书(一)选用教材1 .孙向阳等编著土壤学,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农林院校教材)。(二)推荐阅读材料2 .黄昌勇等编著土壤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3 .Ny1eC.Brady等编著TheNatureandPropertiesofSoi1s,Pearson出版社,2008年1月第14版。九、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参考书(一)选用教材1 .孙向阳等编著土壤学,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农林院校教材)。(二)推荐参考书2 .黄昌勇等编著土壤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3 .Ny1eC.Brady等编著TheNatureandPropertiesofSoi1s1Pearson出版社,2008年1月第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