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教学创新探讨 优秀专业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素描教学创新探讨 优秀专业论文.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素描教学创新探讨摘要:素描作为造型艺术的根本,是不言而喻的。现代的造型艺术,以其多元的视觉形态冲击着我们的眼睛,但究其根本在于素描已从自身功能(造型)狭隘的局限中得到了释放。素描是绘画入门的基础,它能帮助我们提高整体而全面地观察世界,准确而客观的表现对象的能力,是促进初学者眼、脑、手高度协调一致而行之有效的方法。正是基于次,加强素描教学意义重大,本文分析总结了素描教学的任务,强调培养造形意识、采取简化手段、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关键词:素描;素描教学;造形一、素描教学的任务素描教学的任务究竟是什么?这是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有的人说,素描教学是为了打基础,这是大家都同意的观点。但是究竟什么是基
2、础?学艺术学绘画的人不仅要认真的打基础,而且必须下苦功去打好扎实的基础,没有基础是成不了大器的。但传统教学意义上的训练是否是必经的和唯一具备的基础呢?答案并不具有唯一性。事实上,人类艺术的发展从来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在理论观念和技法表现上是自成体系的。古希腊的大师们创造了辉煌的艺术,原始艺术,儿童绘画的作者们不具备什么素描基础,但他们的作品同样能够打动人。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没有学过素描,但他画的花草鱼虾的写实程度并不亚于西方写实画家,陈丹青也没有练习过长期素描,照样能将写实画的很好。因此,我们有理由说现有的传统写实方法并不是唯一的方法,传统方法上的素描并不等于一切造形艺术的基础,而且更加应该反
3、思的是虽然写实方法对于艺术表现的最大贡献是对客观物象的准确写实,但是它对于我们的创造力所起的作用甚微,因为它再现了我们已经看到的东西,没有什么创造性价值。所以我不赞同为认识基础的片面性,不赞同将基础和以后的发展完全分割开,很多学生在完成了扎实的基础后,创造却等于零。一个学生经过素描教学的训练,仅仅只能照着对象画得准确,画得像,或是不看书能将人体的解剖结构背出来,而不能进行艺术的概括与处理,不能夸张变化,不能根据自己的审美感受做出更多的创造,或是离开了客观对象就束手无策。那么,尽管他的课堂作业画得再结实,画得再准确,他依然没有达到素描教学应达到的目的,他的基础只能算是僵死的。高等美术院校为国家培
4、养的是艺术家,而不是匠人,也不是古画复制工作者。照着客观对象作非常客观的描绘,古代的大师早已替我们做过了,现代人的审美要求也不必要让我们去重蹈古人的旧辙。现代的艺术家,不仅要表现客观世界,更要表现主观世界,要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观众们也渴望能看到艺术家内心情感的独白。从文艺复兴到现代艺术,画面上的形式从具体的形象转变成对性的探索,注重抽象思维,探究画面中的形的组织与安排来表现艺术家内心情感。作为现代高等艺术院校的美术教育,应该培养适合于现代和未来的艺术人才,以此为目的,要求我们以现代的观念去重新规范我们的美术教育事业,去重新反思我们的素描教学。那么素描教学根本任务和目的是什么?我认为:素描重在
5、思维,与其说它是一种很强的技术性训练,不如说是一种关于绘画最基本思维方式和观察方式的训练,是对未来艺术家基本素质的训练。这是素描教学理念的根基。二、培养造形意识(-)采取正确的观察方法造形意识的目的是打开头脑和眼睛。我们首先应该更正我们传统的观察方法,以往我们的观看总是对迎面而来的事物简单、照拍式地记录。而观看是一种自觉积极的具高度选择性的活动,心灵寻找什么,视觉才能发现什么。一切自然物象都具有固有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需要对所绘对象进行主观选择,要树立“绘画之眼:而正是线、形思维在我们心灵深处左右着、指导着它,也就是说意识到了,自然也就看到了。线、形思维是一种抽象思维,抽象思维是对绘画的认识方式
6、。这种思维指导下的观察方法,是一种由里向外看的方法。以人体为例,首先从对象的内在结构入手,打破外轮廓,挖掘对象的本质,这基于学生对整个人形体的方向和概念的认识。这种认识不是通过传统的定点观察得到的,而是立体的,从各个角度认真分析,对象的真实存在状态而得到的,如一条弯曲的腿,从正面看是一种重叠的形体,但是这就是它存在的真正状态吗?不是的。我们还必须对侧面后面的形状、方向、位置、厚度做全面的理解,然后得到一个综合的概念,再回来画这条腿的时候,它的形象就完全变了。这种观察方法很整体和深刻,不仅包括对某一形体的全面理解,更重要的是提炼出本质。我们说,面对对象要打碎它,拆开它,分析它,(美)鲁道夫阿恩海
7、姆,艺术与视知觉M,藤守尧、朱疆源译四川美术出版社1998.3: 111重组它,这是分离一一组合抓住事物本质的过程,虽然自然中的物体都有着一个确定的空间造形,但是这个造形的特征平日总是被复杂的表面现象掩盖着,造形的轮廓往往与其他因素混杂交织在一起,并不清晰显示,很多细碎形体总的整体面貌也往往不能简化到为眼睛一下子就能直接理解的程度。对此,我们只要稍微想一想枝叶繁茂、藤蔓缠绕的树你就会明白。即使在一张人体照片中,也不会找到在一幅画或是一座雕像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确定而清晰的造形关系。通过分离,把复杂的形单纯化,把模糊的形明确化,把各种微妙感觉都压缩到形的本质中去,获得一种空间的形体概念并习惯这种观察
8、角度和分析方式。(二)采取简化手段1 .简化体现的是艺术中整体的力量简化意味着对对象进行删减,但不是无目的的,而是删到能构成作品的整体的意味为止。能用一跟线表达就不用一个面来表达。传统的教学方式多是要学生观察细节,让学生看最小的面,最细节的部分,照顾小面的同时兼顾着整体。而实际上,这个所谓的整体并非“整”这种观察方法只是让学生观察和描摹细碎的枝节末梢,反而在绘画的领域里离艺术越来越远,抓不住眼前事物的本质,更无从谈起领悟艺术的本质。简化体现许多方面:空间得到了简化不再是无限深远的三维深度,三维到二维有许多种可能的表达方式,并使空间成为具体的形为整体服务。质感得到了简化,它成了可以在画面中可有可
9、无的形式,若是在画面中出现,它也只是作为丰富和构成画面调子的安排,可以直接用材料表现。而量感是简化的结果,简化客观物体不仅没有减掉什么,反而得到加强的量感,画面整的力量就会加大,量感是属于艺术的范畴的,它是一个艺术家必备的能力,它是画面中的重量和力度,是画面中的“整体”重要因素。简化的力量就在于此。概括、整体是量感的核心,也是量感表现出的基本面貌。凡是具有量感的语言都要经过简化省去许多不必要的细节,形成有外张力和饱满度的形体。中国古代雕塑,其造形简洁、明朗,强烈地震撼着我们的心,体现出一个民族博大、飞扬的浩然正气。简化是一个人是否追求艺术的衡量标准,寻得它的是一种内在光的力量,世界上许多事物并
10、不复杂,它们其实很简单,需要用智慧之眼看到。这里强调锻炼自己的眼睛敏锐抓住事物的能力,缩短自己与事物的“距离”,不考虑某些细节所造成的隔阂,概括出精练的与自己内心相脉的形式。2 .简化的目的就是要创造自己的艺术符号语言我们只要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同时又属于自己的符号就可以成为艺术家,艺术家的重要性是他引入美术语言中新符号数量的多寡决定的。符号是事物极端简化的表现形式。艺术符号就是艺术作品本身,它包括能指(艺术形象)和所指(内容涵义)。艺术符号还包括两种含义:一是认识观念上将艺术作品整个的当成符号看待。二是在艺术表现上将艺术作品结构的极端简化形式当成符号看待。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符号,它不等同于生活
11、现实,需要经过高度集中概括和提炼简化。训练学生运用简化的原则,是要引导他们进入符号认知与创作阶段,这与我们所说的思维方式和艺术本质的问题直接关联。符号是作为一个整体情感的意象。它不仅仅是一种对具体事物的抽象概括,而且是要表现一种情感,否则这些符号如同挂图、动物标本、蜡果模型无异。这就是说艺术的所指是丰富的、微妙的、情感化的,有时是只可意会的,它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都是表现人。造形艺术贵在表现个性特征,实现表达对世界的认识和表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使艺术作品作为艺术家的人格、思想、情感的寄托物和化身而获得人们的理解和共鸣。艺术是情感符号的安排,这种安排是全新的,没有先例的,不可以重复的,是种富于想象
12、力的能动的创造。即使模仿客观真实的再现性艺术,也不会毫不改变的照抄自然,而要对自然做必要的加工改造,以便表现社会性与人的主观情感,他的符号程式便具有再现与表现两种动能。艺术是人创造出来的一种直观形式,用来把握自然与生活,除了再现客观现实,还可以表现思想意蕴,从这个意义而言,它也可说是一种可以感知的形式符号。在基础造形训练中,简化原则体现在:从观察到表现都要对复杂物象进行最大程度的简化,从自然中抽象出形的本质;把存在于物象身上的形、色、肌理转化为绘画语言的排列组合,并使其尽量单纯而明确,同时 还要学会在简化了的造形中注入丰富的精神情感,学会在那一形一线中蕴涵无穷感觉的绘画技巧,用以传达丰富而深刻
13、的内在含义,这个内在含义的外在表现形式就是语言符号。三、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在素描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对素描认识的面比较窄,在表现形式上存在单一、枯燥的问题。为此,我们应该拓宽学生对素描的认识,既要区别又要联系地看待研究性素描、表现性素描、创作性素描和速写这四种不同的素描表现形式。通过对不同形式素描的了解和练习,提高学生对素描的艺术表现的认识,逐步培养起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在素描教学中,我提倡在研究性素描的基础上加入表现性素描或创作性素描的元素,必要时可以结合速写独特的表现语言,增加画面的生动感,加强画面的艺术感染力。研究性素描主要培养学生对绘画对象进行较具体、细致、深入的全面研究,充分地理
14、解对象,正确、准确塑造形象的能力;表现性素描更多的是激情地、主观地去表现绘画对象,抒发画家的直接感受,表现个性和风格;创作性素描具有强烈的主观创作意识和主题意识,一切因素从画家绘画时的实际需要出发。在教学中,让学生有意识地将这些不同形式的素描进行相互渗透,调动起学生探索的兴趣,使思维活跃起来,有目的地进行绘画元素的选择,实施多样的操作,真正体会到艺术表现的多样性,积累丰富的绘画经验,逐步提高学生艺术表现的能力。参考文献:1 .靳尚谊,詹建俊,戴土和:素描谈,吉林美术出版社,20012 .孙志宜:关于素描教学的思考,美术2004年第2期3 .张晓凌:解构于重建的诗学一一观念艺术吉林美术出版社,19994 .韩黎坤:素描教学笔记星录浙江美术出版社,19995 .赵健:新概念装饰素描江西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