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韧性城市建设研究—基于社会生态系统视角 工程建设专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韧性城市建设研究—基于社会生态系统视角 工程建设专业.docx(19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上海市韧性城市建设研究一基于社会生态系统视角摘要:随着气候变化问题日益突出,如何提高城市的“韧性”已成为国内外韧性的目标和策略,以更好地应对灾害和气候变化。上海作为滨江沿海地区发展的一个特大城市,同样面临着各类城市环境污染、洪涝灾害等严重问题,城市发展韧性的不断提高刻不容缓。本文主要根据对“韧性城市”项目概念基本内涵的深入解析,分析上海市韧性新型城市项目建设的主要潜在问题和重大挑战,结合国内外相关实际经验和典型案例的综合分析,研究上海市韧性新型城市项目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实施策略,旨在从城市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深入研究探索当前开展我国韧性新型城市项目建设的有效路径。关键词:韧性城市;评估指标;
2、公共管理;城市可持续发展ResearchontheconstructionofShanghai,sresi1ientCity-Basedontheperspectiveofsocia1ecosystemAbstract:withtheincreasing1yprominentprob1emofc1imatechange,howtoimprovetheresi1ienceofcitieshasbecomethegoa1andstrategyofresi1ienceathomeandabroad,soastobetterdea1withdisastersandc1imatechange.Asa1a
3、rgecityincoasta1areaa1ongtheriver,Shanghaiissti11facingseriousprob1emssuchasenvironmenta1po11utionandf1ooddisaster.Itisurgenttoimprovetheurbandeve1opmenttoughness.Thispapermain1yana1yzesthemainpotentia1prob1emsandmajorcha11engesoftheconstructionofthenewducti1eCityProjectinShanghaibasedonthein-deptha
4、na1ysisofthebasicconnotationoftheresi1ientcityproject,andstudiestheovera11objectivesandimp1ementationstrategiesoftheconstructionofthenewresi1ienceCityProjectinShanghaibasedonthecomprehensiveana1ysisofthere1evantpractica1experienceandtypica1casesinChina,Thepuposeofthispaperistoexp1oretheeffectivewayt
5、ocarryouttheconstructionofnewurbanprojectsofresi1ienceinChinafromthreeaspects:macro,mediumandmicro1eve1.Keywords:resi1ientcity;eva1uationindex;pub1icmanagement;sustainab1edeve1opmentofcity1弓I言52相关概念和理论62.1 韧性概念的起源62.2 韧性理论的内涵62.3 韧性城市的定义72.4 韧性城市的特征和指标体系82.5 市韧性城市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93.1 理论研究不足,相关法规缺乏93.2 规划编
6、制具有难度93.3 规划实施有待加强104国内外典型韧性城市建设经验及对上海的启示(案例分析)115上海市建设韧性城市的策略建议135.1 普查城市的潜在风险,建立城市风险预警135.2 运用“韧性工程”提升城市的韧性135.3 关心城市的隐蔽工程提成生命系统的可靠性135.4 与时共进,利用好大数据数字化平台提升风险控制,指挥监控水平135.5 提高物流和供应链的保障能力145.6 建立更包容的韧性文化146总结15致谢18参考文献191引言当前在我国总人口中,城镇常住人口占比己经超过55%,而如今城镇化建设仍在推进之中,当城市不断出现各种重大灾难比如非典事件、深圳滑坡事故后,人们开始意识到
7、城市的脆弱性。所以,本文以上海市为例,分析提高城市韧性,对公共交通安全建设引起重视,这不但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而言十分重要,对于民族复兴梦的实现而言也意义重大。而上海作为一个滨江沿海城市发展中的典型特大城市,它面临着各类城市环境污染、洪涝灾害等重大问题,城市整体韧性的强化与提升刻不容缓、基于对“韧性城市”城市概念基本内涵的深入解析,目的在通过深入分析上海沿海建设城市韧性新型城市的主要潜在问题与重大挑战,结合沿海相关实际经验与典型案例的深入剖析,研究上海沿海建设城市韧性新型城市的总体目标与实施策略,并深入分析探索在我市宏观的新型城乡城市空间结构格局、中观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体系、微观的城市韧性宜居社
8、区三个层面探索开展城市韧性新型城市体系建设的具体路径。2023年的新冠疫情令人们深刻的意识到,当城市遇到突发事件,遭受环境、经济压力等的冲击时,快速恢复正常状态,令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得以实现对于城市而言何其重要。如今我国许多城市都在着手进行国土资源空间利用规划的编制,在这一工作中,在长远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中纳入空间韧性发展城市规划极具必要性,因为只有如此,后代子孙在城市中生活时,其在弹性发展空间方面的需求才能够获得满足,城市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也才能够得到强化。2相关概念和理论2.1 韧性概念的起源“resi11o/resi1iere”是韧性这一词的来源,如今对其的主流定义为:身体回到最初始
9、状态击便是韧性。不论是我国学者,还是其他国家的学者,在以resi1ience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时,大部分都将其视为韧性、弹性。但从国内外企业生态-经济社会管理系统和企业生态管理智慧等等的角度研究出发,一个单词存在诸多含义时,必须对其含义形成全面认识,此处所谓韧性,除了表示系统在受到环境干扰时,令自身恢复到最初状态的能力,还可以表示其在受到环境干扰时,借助诸多手段比如吸收、抵御等,对环境干扰进行适应,从而令自身基本功能、结构等不会受到影响的能力。所谓韧性型城市,其指的是这样一类城市,即为了对社会以及国家秩序进行维护,确保经济建设工作正常开展而具备的能够对各类无法预料的重大突发事件进行应对和处理的
10、能力。当建设出这类城市后,我国城市管理体系就能够得到优化,而城市的两类能力也能够得到强化,这两类能力首先是环境适应能力;其次是自我调节能力。2.2 韧性理论的内涵韧性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首先需要经历着对于工程生态韧性、生物环境韧性、社会-生态韧性三种理论和观念的改革与转变,每一个韧性理论和观念的改革都丰富了这些韧性概念的内涵。其中所谓的工程韧性主要是应用于工程科学技术领域,它是泛指一个系统在接收电磁辐射干扰后,将其恢复为均衡状态或者稳定的状态。而生态韧性则是否定了传统的工程韧性理论中单一、稳定的均衡态这个观点,强调了系统必须拥有多元的平衡态,极难甚至不太可能被复原为回归到原始的状态,且很快就有可能
11、被转化为回归到其他稳定的状态;而社会-生态韧性则是强调系统无论是否被外界所干涉,都必须随着时间推移而产生改变。从当前我国发展城市环境治理的战略视角而言,社会.城市生态间的柔韧性更为重要适合于面对复杂多变的我国城市环境治理技术应用实际场景。这种循环概念最早是由霍林和冈德森在整体适应性动态循环系统理论和多功能尺度之间嵌套的整体适应性动态循环理论模型中共同提出的。简言之把城市形象地比喻成为一个大自然的人群,在这一比喻中,物质系统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就像骨架对于人体的重要性一样,而对于一座城市而言,韧性的重要性就像运动对于人体的重要性一样,也就是说,唯有其韧性达到一定水平,城市在面临各种突发事件时,其
12、才不会受到较大损害,才能够快速恢复到出现突发事件前的状态。因为要建设韧性型城市,就必须在两类层次方面做好相关工作,这两类层次首先是社会层次,也就是说必须积极优化相关制度,让民众在城市管理中也能够发挥作用;其次是物质层次,也就是说必须对各类基础设施进行优化,积极研发更加先进的项目工程技术等等,如此才能够提升城市总体的生命线。2.3 韧性城市的定义所谓韧性型城市,其指的是这样一类城市,即为了对社会以及国家秩序进行维护,确保经济建设工作正常开展而具备的能够对各类无法预料的重大突发事件进行应对和处理的能力。当建设出这类城市后,我国城市管理体系就能够得到优化,而城市的两类能力也能够得到强化,这两类能力首
13、先是环境适应能力;其次是自我调节能力。有前文可知,所谓韧性型城市,其指的是这样一类城市,即为了对社会以及国家秩序进行维护,确保经济建设工作正常开展而具备的能够对各类无法预料的重大突发事件进行应对和处理的能力。当建设出这类城市后,我国城市管理体系就能够得到优化,而城市的两类能力也能够得到强化,这两类能力首先是环境适应能力;其次是自我调节能力。它主要包含了危险的应对策略,以及各种适应环境条件和气候变化的灵活性。良好的城市柔韧性项目将采取多学科方法。韧性城市为了可以让自己更加具有足够的调节能力,对于其组成部分可以分为四大板块。首先是基础设施方面的韧性,这一方面的韧性指的是一个城市对于海啸、地震等天灾
14、的抗压程度,比如说当自然灾害来临时,提升对该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状况以及增强该建筑物结构的可防御性,更需要做到确保城市生命线工程的顺利进行,确保城市地区的响应能力和相关要求相符。其次是社会韧性,它指的是汇集城市社区的人力资源以及组织模式等。然后是经济韧性,它指的是当出现突发事件或者危机时,城市为了对这些危机进行应对而展现出的经济恢复能力。最后是制度韧性,它指的是在管理社区时,政府以及其他组织所展现出来的能力。为更一步地推动学术发展和实践程度,SaraMeerOW等在原先的城市韧性观念上,提出了一个更新的定义。该定义的重点内容主要为:城市系统受到干扰之时,可以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受到干扰前的状态的能力
15、,同时还包括对于未来发展,城市所展现出来的调整适应能力,称为城市韧性。而韧性的理论主要分为四个维度:技术、组织、社会、经济。大部分的研究方式是以系统框架的视角出发,对不同程度的城市韧性的构造方式进行相应的判断以及衡量,主要作用于自然灾害与气候变化、突发公共事件等多个方面。针对这些所作出的研究,重点基本放于韧性型城市的演化机制、韧性型城市的评价、韧性型城市的规划等。其中,大多数学者都是借助定性描述法来对进行描述,并无多少学者运用定量研究法来展开研究。通过分析发现,建设韧性属于重复反馈的活动,其存在许多特点,比如十分灵活,自适应性极强等等,它不但需要能够不断接收新信息,还需要能够在社区出现变化时对
16、其进行适应,如此才能够在挑战出现时妥善应对挑战,在发展机会出现时果断抓住机会。2.4 韧性城市的特征和指标体系随着新型现代城镇化工程建设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我们普遍认为新型城市这一开放式的复杂庞大经济系统所面临需要长期面临的各种不确定性风险因素及目前未知的发展风险不断地变化增加。在各类突如其来的重大自然和人为等自然灾害面前,往往在社会时刻显示表现出极度脆弱性,而这正日益发展成为了同时制约整个中国城市健康安全生存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技术瓶颈。如何不断培养和完善提升一个新的城市规划体系所需要面对的不确定性以及影响各个因素的风险防御能力、恢复利用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提升对一个城市规划的可预见性与准确引导性的能力逐渐得到发展并已成为当前我们乃至国际上广泛关注的我国城市规划研究领域科学研究的一个学术热点与重要研究问题。梳理和总结相关研究和规划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