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1938抗战时期军事工业内迁长沙以及解放后六十年代军事工业内迁比较.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66285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937-1938抗战时期军事工业内迁长沙以及解放后六十年代军事工业内迁比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1937-1938抗战时期军事工业内迁长沙以及解放后六十年代军事工业内迁比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1937-1938抗战时期军事工业内迁长沙以及解放后六十年代军事工业内迁比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1937-1938抗战时期军事工业内迁长沙以及解放后六十年代军事工业内迁比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1937-1938抗战时期军事工业内迁长沙以及解放后六十年代军事工业内迁比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937-1938抗战时期军事工业内迁长沙以及解放后六十年代军事工业内迁比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37-1938抗战时期军事工业内迁长沙以及解放后六十年代军事工业内迁比较.docx(1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1937-1938抗战时期军事工业内迁长沙以及解放后六十年代军事工业内迁比较摘要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沿海地区和一些抗战前沿省份的部分军事工业进行了大规模内迁。1937-1938年内迁长沙是这次军事工业内迁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长沙内迁经历了三个阶段,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中国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对西南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一定程度改变了旧中国工业不合理的布局;普通民用工业则遭遇破产倒闭灾难。关键词:抗战时期(1937-1938);长沙;军事工业;内迁;解放后工业内迁比较目录摘要1前言11 .背景22 .沿海工业内迁始末33 .抗日战争时期工业内迁34 .长沙的区位优势45 .内迁到长沙的工

2、业概况46 .影响67 .抗战时期工业内迁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三线建设77.1. 两次工业内迁的基本情况77.2. 同异之间:两次内迁运动的性质、目的、组织、影响的比较87.3. 两次工业内迁的联系和启不141刖百全面抗战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屡遭军事压迫,为了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蒋介石给当时担任兵工署署长并兼任兵器教官的俞大维下达指示:“受敌威胁地区之兵工厂及有关机构,统于11月15日前迁往西南地区。”西南地区不仅仅单纯指川、贵、滇等地区,湖南部分地区也包括在内。军事工业迁至长沙,在促进了长沙近代工业发展的同时为抗击日军提供了武器支持,粉碎了日军企图迅速攻克湖南的美梦,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极

3、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争勇气。学术界有关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内迁武汉、重庆、四川的研究成果较多。然而,内迁长沙的研究及其在全国抗战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并不十分了解,值得我们深化研究。本文就此予以论述,并对其在促进湖南近代工业发展方面给予评价。1 .背景我国东部沿海沿江地区的军事工业,在抗战初期大举内迁,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第一,中国70%以上的工业生产基地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并即将面临侵华日军的炮火轰炸。卢沟桥抗战爆发之前,我国军事工业多半集中在东部沿海沿江区域和中部省份,“根据1936年初的数据进行统计,“江苏、浙江、山东、福建、广东、上海、南京、青岛、威海卫、天津等市的工厂共3178家,占全

4、国已登记工厂的70.75%;资本额2亿7802万7000元,占全国资本总额的70.49%;工人有35万2518人,占全国工人总数的76.99%”工业地域分布如此集中,一旦卷入热兵器时代的战争是非常危险的。第二,许多民族企业家出于爱国热情,积极呼吁内迁。侵华日军非常了解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军事地位,曾经强调“在适当的时机,果断地实行对中国沿海的封锁,以威胁中国国民及军队的生存,并切断对外经济活动J 1932年“一,二八”后,许多人士已强烈呼吁工厂应该内迁。1932年9月,国民政府决定内迁,上海、济南等地的兵工厂先后内迁。日本发起全面侵华战争后,迅速占领北平、天津。秦岭一淮河以北,长城以南等广大区域

5、的军事工业遭受敌人侵占的危险已近在咫尺。为了救亡图存、保证战时军事急需,东部、中部各重要军事工业迁移于战略后方,并迅速复工投产,就显得十分重要。第三,国民政府出于长期抗敌之考虑,对军事工业内迁亦十分重视。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遭到日本侵略军的全面进攻,为建立长期的抗日基础,增强经济实力,避免东部沿海地区的工业遭受严重破坏,国民政府决定对东部沿海等地的工业进行内迁。“决定先将关于军火制造和修理的机器五金制造工厂尽速内迁军事工业内迁长沙之举,正是在国民政府的支持下才得以顺利展开。第四,地方实力派倡导实业,及时安置内迁工业。面对中央政府之倡导,各省地方实力派都对沿海即将搬迁内陆之企业纷纷示

6、好。新任湘主席张治中曾说:“湖南为一资源劳力丰富之区,上海各厂家若决心将企业从战区移来,原料人力之取给,较前便利,如果再有困难,本省政府当令财建两厅尽力帮助,总期各项企业得以合理进行,构成全民族抗战之坚强战线J为工业迁入湖南给予大力支持。军事工渠内迁长沙,除湖南地理位置优越外,湖南省地方政府的热忱欢迎,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2 .沿海工业内迁始末中国近代工业的开端始于外国侵略者,自鸦片战争以来,外国侵略者不仅迫使中国开放了愈来愈多的通商口岸,同时逐渐在中国沿海地区设厂招工,由此在古老中国的土地上第一次出现了近代工业。随后,洋务运动兴起,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建立了一大批中国近代军事工业,如江南制

7、造总局、福州船政局、金陵机器局、天津机器局、湖北枪炮厂等。后期洋务运动转向求富,设立了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等民用企业。随着中国遭受侵略日益加深,西学东渐的程度加大,以及早期国人思想的不断解放,实业救国的思潮也开始流行。同时清廷为了自救也开始逐渐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这都为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民国成立之后,前期处于军阀混战,国民大革命后张学良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名义上统一全国,帝国主义列强忙于一战,民族工业遂迎来短暂的春天。但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是先天不足、后天畸形,不仅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工业也是集中在沿海大城市。这就导致以后对日战争的时候出现了极大的问题。3 .抗日战

8、争时期工业内迁1937年爆发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由于我国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民族资本家为了免遭掠夺和爱国情怀,因此出现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沿海工业内迁。同时,国民党为了当时抗战的需要,也强制一批政府需要的企业进行内迁。工人们使用肩挑人扛的方法西行数千里,路上遇到空袭就暂时躲避,同伴被炸死了只能哎呀一声草草掩埋,然后含着泪继续西行就这样,到1940年底,共有600余家民营工厂12万吨机件材料迁往西北、西南地区。虽然沿海工业内迁的只占很少部分,但是他们的生产复工为大后方的经济建设发展以及供给前方军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4 .长沙的区位优势抗战时期东部沿海沿江地区相关军事工业内迁长沙作为落脚点,主要

9、是因为长沙的区位优势明显,各方面的条件相对于大后方的其他城市都较为明显。长沙明显的区位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第一,长沙地理位置优越,是水陆交通的枢纽。“湖南位于中国西南部,水运铁道都很方便,是这一地区的交通枢纽。”长沙作为当时湖南省的省会城市,位于湘中偏东北处,湘江下游,洞庭湖南,是内陆通向两广沿海和西南边陲的前缘,且位于平原丘陵地带,适宜置地建厂即便遭受敌方空中打击,也能够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恢复公路交通。2)第二,长沙是湖南省的政治、经济中心。湖南是著名的“有色金属之乡”和“非金属之乡”,全面抗战爆发后,“随着华北、京、沪的相继沦陷,华中、华南煤炭之供应,很大部分仰赖湖南、江西J长

10、沙地区资源丰富,煤炭等矿产资源是中国军事工业急需的战略物资。3)第三,从1937年10月开始“第二批抗敌负伤将士 1000余人陆续来湘就医”“国民政府各机关,开始向重庆、汉口、长沙等地迁移J长沙人口数量急剧增加,消费群体进一步扩大,为军事工业内迁长沙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4)第四,湖南省财政厅以实际行动支持沿海军事企业的内迁,并为此作了较多准备。卢沟桥事变后的第二天,“湘省财政厅在长沙中山堂召开全省税务会议,通过废除产销税,归并营业税内征收;各县设立贷款机关,支持经济建设,己适应战时急需,以培养税源等议案J为沿海地区的军事工业内迁长沙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5 .内迁到长沙的工业概况在抗日战

11、争爆发早期,国民政府为重建国防工业支持抗日战争,对兵工发展战略作了重大计划,决定将大批军事工业内迁,在大后方开展兵工生产任务。自1937年9月起,兵工署先后在长沙、芜湖、宜昌等地设立办事处。抗日战争期间军事工业内迁之路,主要沿三条不同路线推进:“北方的济南、太原两厂顺陇海铁路西迁,初迁陕西,继转部分设备入川;中原地区的巩县、汉阳兵工厂则由平汉、粤汉铁路南下,迁建于湘西山区,部分设备后又转迁重庆;金陵、广东两厂迳迁重庆,避免了一迁再迁之苦,赢得了早日建成投产的宝贵时间此仅将有关军事企业内迁长沙的历程,简述如下。第一阶段:从“八一三”事变前夕到上海沦陷(1937年8月-11月)早在抗战爆发之初,许

12、多工矿企业就开始内迁湖南,为了支援前线的士兵抗敌作战,当时湖南就有十八家厂矿复工生产,如1937年7月“中央电工器材厂(公司)筹备处,由南京迁往湘潭。”随后还有炮兵技术研究处、兵工学校、中央修械所陆续由南京迁往湖南。“七七”事变后,日军不断南下,巩县兵工厂连遭敌机轰炸,在1939年11月份迁至株洲,但株洲地区并不能解决厂房等问题,随改为长沙临时设厂,于1938年4月迅速复工生产出一批又一批武器弹药,保障我军前线的弹药供应。1938年6月该厂与汉阳兵工厂合并,改称第11兵工厂。第二阶段:从南京沦陷到武汉告急(1937年12月-1938年6月)。日军占领上海后,为实现全面侵占中国的目的,分三路进犯

13、中国首都南京。中央修械所在南京会战中为守军修理枪械至最后一刻,于1937年12月迁往湖南衡阳,紧接着“兵工署随国民政府机关从南京迁出,1938年1月,驻扎湖南长沙。汉阳兵工厂也迁至湖南省辰溪县,经过夜以继日地赶工,保存下来的机械设备于次年5月全都运达新址。其次还有汉阳火药厂(原是湖北枪炮厂的配套厂),迫于当时战争的局势,在1938年5月也迁至辰溪,进行改建,并自此改名军政部兵工署第二兵工厂。第三阶段:从武汉沦陷到长沙失火(1938年10月月)。1938年7月25日九江被日隼占领后,武汉会战迅速进入决战阶段。10月日本攻陷武汉以后,又相继攻陷岳阳,空袭常德,湖南直接面对着日军的进攻和轰炸。出于对

14、战况进一步恶化的顾虑,一些视湖南为搬迁最终目的地的工业,不得不再次卷入内迁的队伍之中。1938年10月,军政部兵工署直接将办公地点从长沙转移至湖南衡阳和四川重庆两处。在长沙仅半年的巩县兵工厂也开始择定较为隐蔽的安化烟溪镇为新厂址,全厂于1938年12月顺利迁至烟溪。为免资敌,国民政府采取了 “焦土政策”,纵火焚毁长沙。已经及时迁往湘西等地方的工商企业得以幸免于难,没有迁出的便全部毁于这次大火之中。到此时期,军事工业内迁长沙的行动,也逐渐进入低谷时期。直到1940年10月上旬,日军攻占长沙后,长沙周边城市面临威胁,位于辰溪、安化等地的军事工业只能第二次迁移,整个湖南的军事工业所剩无几。6 .影响

15、在全国内迁的15万吨工矿设备器材中,以兵器工业规模最大,也迁得较为彻底。中国主要军事工业及其人员的内迁,保存了中国军事工业的精华,为今后持久抗战创造了极其难得的条件。国民党高官何应钦也曾表示:“在战时,枪炮弹药,补给无缺,得归功于42座兵工厂的生产”。作为抗战时期军事工业内迁长沙的历史事件,在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史上意义深远:1)首先,从长沙的军事工业开发看,虽然长沙的兵工生产不及川、陕与云贵地区,但抗战时期的长沙军事工业发展还是有力支持了抗战,为“誓死保卫家乡,有效击退敌人,有决心、有实力,不让敌人在太平洋上得逞的时候,同时攻占中国”作出了重要贡献。前往长沙的巩县兵工厂仅仅几个月,“就生产了步枪9000支、木柄手榴弹1337318枚、山野炮弹52351发、修理各种炮弹44768发。”2)其次,从整个西南地区的工业开发看,国民政府支持之下的军事工业内迁对西南地区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37.1938年军事工业内迁长沙后,促进了长沙地区兵工厂的进步和军事工业近代化程度的提高。军事工业内迁长沙不仅把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汇报材料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