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史大纲 魏晋南北朝美学(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美学史大纲 魏晋南北朝美学(下).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中国美学史大纲魏晋南北朝美学(下)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笼罩群言”、“体大而虑周”的文章学巨著。从美学史的角度看,刘勰的文心雕龙一书最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对于审美意象的分析,对于艺术想象的分析,以及对于审美鉴赏的分析。“意象”“隐秀”“风骨”“神思”“知音”,是刘勰提出的几个最带有时代特色的美学范畴。一、刘勰论“隐秀”1、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第一次铸成“意象”这个词,而他对审美意象的分析,首先表现在他提出的“隐秀”这一组范畴:情在词外日隐,状溢目前日秀“秀”:指审美意象的鲜明生动“隐”:指审美意象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不直接用文词说出来,不表现为逻辑判断的形式审美意象的多义性。审美意象蕴含的情意不是单一的,
2、而是复杂的、丰富的“隐处即秀处”:不直接说出来的多重的情意要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表达出来“隐、秀”的作品:就给读者提供一个具体可感的审美意象(“秀”)来说是:直接的、单纯的、有限的、确定的就通过审美意象表达多重情愫,引发读者想象联想,获得多方面感受启示(“隐”)来说是:间接的、丰富性、某种无限性和不确定性二、刘勰论“风骨”:1、关于“风骨”的几种理解:(1)“风即文意,骨即文辞”一一文学内容和文学形式(2)认为“风骨”是概括艺术风格的概念(3) “风骨”是一种美学标准,具体为“传神”“自然”寺守(4) “风骨”是对作品提出的一种美学标准、美学要求(情志、言辞方面)(5)认为“风骨”是对文“意”的
3、进一步分析:一方面有“情”的因素(即“风”)一方面有“理”的因素(即“骨”)2、准确把握“风骨”的含义:(1)“风骨”的提出,是着眼于文章的教育、感化的作用(2)刘勰的突破是把这种力量分为:“风”“骨”二“情”“理”二“感染力”“说服力”(3) “风”从情感中来,但情感不等于就是风,情感要和“气”结合起来3、“风骨”的提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美学家对于审美意象的认识的深入:三、文慨论“神思”(“神思”即艺术想象活动)1、“神思”的概念是从对审美意象的分析进到了对审美意象创造过程的分析2、内容:(1)艺术想象是一种突破直接经验的心理活动(2)艺术想象需要人的生理方面、心理方面的全部力量的支
4、持(3)艺术想象一方面要保持虚静,另一方面要依赖外物的感兴(4)艺术想象是创造性的想象,它的结果是产生审美意象艺术想象活动的两个特点:“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用象通,情变所孕”(5)每个人艺术想象力和对外物的感应力是不同的,则一个作家平日就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艺术想象力和感应力3、神思篇代表了一个时代共同的认识水平四、刘勰论“知音”一一审美鉴赏问题1、“知音”难的原因:(1)从比较外在的层次说:人们往往为各种偏见蒙蔽了自己的审美感受(偏见“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2)从比较内在的层次说:知音难逢有两个原因: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并不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人们的审美趣味有差异,这就影响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作出客观的全面的判断2、如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一一“博观”(1)“博观”:扩大自己的视野、多读各种文学作品(2)提高了鉴赏力、还要讲究鉴赏的方法:观位体观置辞观通变观奇正观事义观宫商3、知音的影响:表明南北朝文人开始注意对文学鉴赏的研究,它也不是孤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