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重点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学》重点名词解释.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传染病学重点名词解释传染病学名词解释1 .传染病:是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2 .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3 .感染:又称传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构成此过程有病原体、人体和所处的环境三个要素。4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侵人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5 .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
2、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6 .病原携带状态:按病原体种类不同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等。按其发生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与慢性携带者。上所有病原找带者都有二个共同的特点,即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且在体内繁殖并能排出体外;因而在许多传染病中,如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乙型肝炎等,成为重要的传染源。7 .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采,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特点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但在体内不繁殖且一
3、般不排出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处)。常见的潜伏性感染有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疟原虫、结核杆菌等感染。8 .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9 .流行: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10 .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工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11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包括: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体液传播12 .易感者;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他们都对该病原体具有易感性、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达到一定水
4、平,若又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时,则很容易发生该传染病流行。13 .潜伏期:从病原体侵人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14 .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称为前驱期。临床表现通常是非特异性。15 .症状明显期:传染病所特有的症状和体征通常获得体现,如具有特征性的皮疹、脑膜刺激征、黄疽、肝、脾大等。16 .恢复期: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17 .再燃:是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18 .复发:是指当患者进人恢复期后,已
5、稳定退热一段时间,日于体内潜伏于组织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而使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称为复发。19 ,后遗症;是指有些传染病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功能长期都未能恢复正常的情形。20 .感染后免疫: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经显性或隐形感染某种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该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称为感染后免疫。21.Dane颗粒:是指完整的HBV病毒颗粒,具有感染性。其直径约42nm ,分为包膜与核心两部分。包膜上蛋白质(小球状、管状颗粒)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 ),核心部分为病毒复制的主体,内含环状双股DNA、DNA聚合酶(DNAP )、核心抗原(HBcAg )和e抗原(
6、HBeAg )。22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口期”:急性HBV感染时,当HBaAg已消失,而抗一 HBs尚未出现之前的时期称为“窗口期”。此期在血中只能检出抗一 HBc(或同时尚有抗一 HBe ),因而抗一 HBc是HBV感染的唯一指标,常作为急性乙肝诊断的证据。23桥接坏死;肝小叶中央静脉之间或中央静脉和汇管区之间形成的条索状肝细胞坏死。24 .病毒性肝炎:由多种肝炎(嗜肝)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传染病。25 .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26 .艾滋病(AIDS ),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
7、合征的简称,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主要经性接触和体液传播的慢性传染病。27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细菌传染病。临床特征为持续高热;表情淡漠,神经系统中毒症状和消化道症状,相对缓脉攻视疹,肝脾肿大和白细胞减少等,有时可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28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烈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是亚洲非洲大部分地区腹泻的重要原因,属国际检疫传染病。在我国属甲类传染病。由霍乱肠毒素引起的分泌性腹泻,临床轻重不一,一般以轻型多见。典型患者由于剧烈的腹泻和呕吐,可引起严重脱水而导致周围循环衰竭和急性肾功能衰竭,诊治不及时易致死亡。29 .干性霍乱:即暴发型霍乱。以休克为首发症状,而吐泻不显著或缺如,病情急骤发展迅猛,多死于循环衰竭。患者可表现为极度不安,面色青灰,皮肤、肌肉枯泰,昏迷、高热、病情重,病死率高。30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疾:简称“菌痢广义;由一些致病菌(志贺菌属、侵袭性大肠杆菌等)引起的痢疾样疾。狭义:仅指由志贺菌属引起的法定乙类肠道传染病。发展中国家夏秋季最常见的肠;病变:结肠黏膜化脓性、溃疡性病变。临床以腹痛、腹润、里急后和黏液脓血便,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症状,严重者有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急性期一般数日即愈,少数病程迁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