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 必修 第三册库仑定律 同步过关检测(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2019) 必修 第三册库仑定律 同步过关检测(含解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9. 2库仑定律一、单选题1 .关于点电荷,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点电荷就是体积足够小的带电体B.点电荷就是所带电荷量足够小的带电体C.点电荷就是可以看作质点的带电体D.当带电体的形状、大小和电荷分布的影响可以忽略时,即可看作点电荷2 .就字面上理解,“点电荷”就是带电体,是一个没有大小和形状的几何点。下列有关点电荷和库仑定律的说法,正确的是()A.点电荷是一个实际模型,真正的点电荷是存在的B.体积和带电荷量都很小的带电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可视为点电荷C.一个带电体能否看成点电荷,不是看它的尺寸大小,而是看它的形状、大小及电荷分布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是否可以忽略D.两带电荷量分别为Q、Qz的球体
2、间的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可用公式尸=攵绛来计算r3 .两个分别带有电荷量-2Q和+6。的相同金属小球(均可视为点电荷),固定在相距为,的两处,它们间库仑力的大小为几两小球相互接触后将其固定距离变为则两球间库仑力的大小为()1 3A.-FB.-F1244C.-FD.12F34 .可视为点电荷的a、b两个带电小球所带的电荷量分别为S和一小质量分别为m和3帆,两球间球间用一长为1的绝缘细线连接,用长度也为1的另一绝缘细线将a悬挂在天花板上,在两球所在的空间有方向向左的匀强电场,电场强度为E,平衡时两细线都被拉紧,则平衡时两球的位置可能是图中的()b匕btZ)hb5 .如图所示,两个带电金属球半径为八
3、中心距离为4小所带电荷量大小相等均为Q。结合库仑定律适用条件,关于它们之间电荷的相互作用力大小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带同种电荷,Fk/B.若带异种电荷,Fk空16/16rC.若带同种电荷,Fi广由几何关系可知,b球在悬点偏左的位置。故选B。6. C【详解】AC.若是同种电荷,则相互排斥,电荷间距大于4r,因此库仑力:F女16,故B错误,D错误。故选C。7. C【详解】由于。、所带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使它们各自的电荷分布不均匀,即相互靠近的一侧电荷分布比较密集。又1=3r,不满足/,的要求,故不能将带电球壳看成点电荷,所以不能应用库仑定律计算。、b间的库仑力,故万有引力定律适用于两个可看成质
4、点的物体,虽然本题中不满足/,但由于其壳层的厚度和质量分布均匀,故两球壳可看作质量集中于球心的质点,所以可以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b间的万有引力,故场=Gr故选C。8. D【详解】AB.质子带电为+e,所以它是由2个上夸克和1个下夸克组成的。AB错误;CD.按题意,三个夸克必位于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处,设间距为/,这时上夸克与上夸克之间的静电力应为为斥力;上、下夸克之间的静电力为吸引力;由力的合成知两上夸克所受的静电力的合力斜向外,下夸克受的静电力合力指向两上夸克连线中点,C错误,D正确。故选D。9. C【详解】A.设甲、乙、丙三球的质量为小,加速度为小相邻两个小球之间的距离为,三球的带电量
5、分别为6外3q、8q,对甲、乙、丙三球整体,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3ma对丙球,由牛顿第二定律得r,F/合=m=TA错误;B.甲、丙间库仑力大小为6q8q2kq2甲内&(2/)2r2乙、丙间库仑力大小为38g24Z广乙丙一K-了一p.一甲、乙间库仑力大小为M=中手即Fk丙“乙Ep丙甲、乙所受静电力的合力向右,则小球甲、丙带同种电荷,小球甲、乙带异种电荷,B错误;C.对乙,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七丙一%乙=ma可得则小球乙和小球丙之间的作用力大小为F2424_4%=丁=而=丁C正确;D.小球甲和小球乙之间的作用力大小为2雪=FrD错误。故选C。10. BCD【详解】库仑提出了库仑定律,密里根最早用实验
6、测得元电荷e的数值,故A错误;库仑用他发明的扭秤研究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建立了库仑定律,故B正确;富兰克林命名了正负电荷,为定量研究电现象奠定了基础,符合史实,C正确;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并测出了静电力常量2的值,故D正确;选BCD.11. AC【详解】M、N处的两个点电荷对+Q的库仑力大小均为F1等由题意,为沿ON方向,大小为6=2死N点处的点电荷移至P点后,如图所示B=F可得K与K大小之比为2:1,与F2的夹角为60。故选ACo12. BD【详解】A.实验中两塑料小球的带电荷量不需要相等,故A错误;B,两个小球换成异种电荷后,库仑力变为库仑引力,此时只需要将B放在A球左上方即可进行实验,故B正确;CD.以A球为对象,根据受力平衡可得T=ngcos0,4=mgsin可知细线的拉力随着。角的增大减小,库仑力随着。角的增大而增大,故C错误,D正确。故选BDo13. BCD【详解】A.由题意,已知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