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榆林气象高质量发展建设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市实施方案(2023-2025年).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682436 上传时间:2024-04-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进榆林气象高质量发展建设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市实施方案(2023-2025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推进榆林气象高质量发展建设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市实施方案(2023-2025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推进榆林气象高质量发展建设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市实施方案(2023-2025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推进榆林气象高质量发展建设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市实施方案(2023-2025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推进榆林气象高质量发展建设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市实施方案(2023-2025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推进榆林气象高质量发展建设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市实施方案(2023-2025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进榆林气象高质量发展建设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市实施方案(2023-2025年).docx(10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推进榆林气象高质量发展建设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市实施方案(2023-2025年)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国务院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3-2035年)(国发(2023)11号)(以下简称纲要)以及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陕西气象高质量发展建设气象防灾减灾示范省实施方案(陕政办发(2023)35号)精神,加快推进榆林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气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推进榆林气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2019年12月,在新中国气象事业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作出重要指示,“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

2、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做好气象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要求“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国务院出台纲要,明确提出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在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担负着全方位服务保障作用。在当前气候变暖和极端灾害天气频发、重发的新形势下,气象已日益成为做好防灾减灾救灾的优先条件、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前瞻要素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前提。推进我市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设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市,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的迫切需要,更是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推动榆林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重要措施。二、总体目标到2025年,气象观测站

3、点平均间距9公里,防灾减灾重点区域达3公里,多要素气象站(气温、降水、风向、风速)占比80%以上。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92%以上、气温预报准确率达到87%、暴雨预警信号准确率达到92%以上,强对流天气预警信号提前量达到45分钟以上。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率提高到95%以上,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达到100双人工影响天气保障面积覆盖率达到90%以上,作业装备自动化率达到60%以上。气象服务公众满意度达到94分以上。台站基础设施建设满足高水平业务现代化保障需求达到70%以上。三、主要任务(一)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1 .健全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提升突发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健全以气象预警信

4、息为先导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完善高级别预警信息面向党政主要领导、基层责任人的“叫应”与直通式报告机制。推进气象灾害预警纳入部门应急预案响应启动条件,制定气象灾害应急联动阈值指标和防御指南。优化部门间重大灾害性天气综合会商研判调度工作流程,健全基于高级别预警信息的“五停一休”联动机制。定期开展气象灾害防御水平评估,将重大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安全生产和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考核。加强社区网格员、气象信息员、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防灾减灾助理员队伍共建共享共用,健全气象预警信息传播报送和应急指挥救援机制。做好重大规划、重点工程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强化重大工程建

5、设气象服务保障。建立多部门重大灾害性天气科普联动机制,联合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2 .加强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强化防灾减灾先导作用。建立无缝隙、全覆盖、精准化、智能化的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业务平台,建设榆林一体化智慧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系统,提高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定量化、精细化水平。建立健全分灾种、分重点行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提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中小河流洪水、山洪灾害、地质灾害、流域区域洪涝、森林草原火灾等气象风险预报预警能力和气象灾害防御决策支撑能力。建立气象灾害鉴定评估制度,发展基于影响的预报和基于风险的预警业务。实现气象灾害监测率达到80%以上,暴雨预警命中率达到90%以上。加强各

6、部门风险普查成果应用与共享,提高全社会、全行业气象灾害防御应对能力。3 .强化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建立健全再传播机制。完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立统一规范的预警信息接口,与应急、水利、农业农村、自然资源与规划等部门及融媒中心建立广泛的再传播渠道。建立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发布“绿色通道”制度,强化预警信息智慧服务能力,在能源化工重点区域建设基于不同等级的雷电等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声光报警系统,提高能化领域气象预警精准靶向发布能力。(二)加强气象基础能力建设。1 .构建多源数据监测网,提升气象信息化能力。实施榆林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建设工程,完善大气垂直观测系统。在神木新建气溶胶和测风激光雷

7、达1部,在靖边、绥德新建X波段双偏振雷达2部,在绥德新建毫米波测云仪1部。加密地面气象观测网建设,在绥德、子洲等县重点易灾区新建监测站点300个,在12个县市区新建视程天气现象仪12套,固态降水仪50个。建设常规通信和北斗卫星于一体的气象数据传输网络。提升气象数据支撑能力,依托陕西省气象云+端数据平台,实现全市气象数据“一张网”,实现对气象数据的集中管理、传输、处理、监控、应用及分析。在确保气象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推进信息开放和共建共享,健全跨部门、跨地区气象相关数据的获取、存储、汇聚及使用监管制度。2 .健全智能数字预报业务体系,提升精准预报能力。面向“五个一”目标,进一步推进国、省智能网格预

8、报业务系统的本地化应用,加快健全无缝隙、全覆盖、智能数字的精准预报业务体系,实现0-3天水平分辨率1公里,时间分辨率1小时的精细化实况预报融合业务。提高卫星、雷达等多源资料与短临业务系统、中尺度模式等的综合应用能力,发展灾害性天气自动识别、定量降水预报业务。开展分类强对流、基本气象要素等短时预报业务。建立灾害性天气实时监测预警业务系统,提高预报预警信息发布的时间提前量和准确率。研发城市运行高影响天气预报技术,形成公里至次公里尺度天气预报预警产品,提高城市天气精细化预报能力和针对行业需求的专业气象预报能力。3 .建立数智化气象服务体系,提升精细服务能力。坚持需求导向,推进气象服务向数字化、智能化

9、转型,建立“网格实况/智能预报+气象服务”业务体系。加强气象服务相关行业和社会数据共建共享,建设标准规范的气象服务大数据平台。发展基于场景和影响的气象服务技术,构建气象影响阈值指标和服务模型,建设产品自动制作、服务按需提供、智能在线互动、效益定量评估的市县一体化气象服务支撑平台,促进气象信息在社会领域广泛高效应用。4 .加强智慧气象台站建设,夯实基层台站保障能力。完善榆阳区全球天气站整体配套设施,实施定边、神木和榆阳智慧化绿色综合气象台站示范建设工程,完成清涧、吴堡、绥德和佳县艰苦气象台站业务用房和配套基础设施改造,将全市80%以上台站建设成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智能高效、绿色安全的现代化气象

10、台站。强化气象台站文化品牌和特色化气象服务示范站建设,在全市建成3个科普基地或气象公园。(三)提高气象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1强化农业生产精细化服务,推进为农服务提质增效。建设新型农业自动化观测系统20套、区域土壤自动水分站6套、土壤水分监测站50套,满足多种类、高时效的粮油作物气象监测服务需求,为干旱服务提供数据支撑。购置农情调查无人机2套,开展农情、灾情调查。推进基于智能网格预报和农业大数据的农业气象灾害精细化监测和无缝隙预报预警,建设智能观测、定量评估、个性定制、按需推送的精细化、智慧化农业气象服务系统。优化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建设马铃薯、苹果等优质产业服务基地,推广农业气象智慧防灾减灾

11、终端50套。打造马铃薯、山地苹果、小米、红枣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国家级气候好产品”名片。2 .提升能源化工气象服务能力,保障能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能源化工气象服务保障工程,为能源化工基地规划设计、生产建设、安全运行提供气象影响预报、风险预警、灾害评估和气候资源开发论证。在全市能源化工产业关键区建设含地面气象、环境、雷电、气溶胶、轨温、道面温度、多要素激光雷达等综合气象立体监测站90套,建设含商用服务器云存储和设备的能源化工气象大数据中心和能源化工智慧气象服务系统平台。在神木、定边、靖边、绥德等风能太阳能资源富集区建设120米风资源梯度观测站5套,太阳能资源观测站9套,开展风能太阳能资源监测评估

12、。建设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通量观测和温室气体浓度分析仪5套,开展碳达峰、碳中和气象研究。强化榆林能源化工气象服务重点实验室建设,深入开展能源化工精细化气象服务理论与技术方法研究。3 .实施“气象+”赋能行动,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强化交通气象监测,围绕恶劣天气高影响路段,建设交通气象站30套,开展分灾种、分线路、分路段的精细化交通气象服务。强化旅游安全气象风险预警服务和旅游线路气象预报,在全市3A以上景区建设气象站15套。探索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建立森林火险精细化网格预报体系。构建“气象+”重点行业服务新业态,建立气象与应急、能源、电力、交通、旅游、林草等行业的一体化气象防灾减灾指挥平

13、台,为生命安全和生产发展提供有力保障。4 .强化生态气候服务能力建设,助力区域生态协调发展。新建植被生态监测站12套、生态实景监测站20套,开展植被生长特征观测,为生态气象指标研究提供支持。在榆阳区建设风云四号卫星数据接收处理站1个,提升气象卫星数据处理能力。在神木市建设卫星产品真实性校验站1个,为卫星遥感生态观测提供地面真实性校验。购置无人机气象观测系统2套,开展中低空垂直气象、环境观测。建设云+端模式的生态气象监测评估服务系统,实现植被、水体、荒漠、沙尘、干旱等实时监测。加强当前和历史气候变化基础研究,开展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粮食安全、生态环境、人体健康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影响研究与评估服务。5

14、 .提升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健全安全管理体系。购买高性能增雨飞机一架,最大化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开展神木无人机增雨实验,支持农业生产和生态修复。统筹推进市级飞机增雨雪基地功能扩建项目的实施,建设现代化的空中地面立体作业指挥系统。印发榆林市人工影响天气弹药安全暂行管理办法,健全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管理责任体系。新改扩建标准化作业点20个、建设60套自动化等新型作业装备,提高安全保障能力。强化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提高事故应急处置能力。理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制机制,强化运行保障和基层作业队伍建设。(四)优化人民美好生活气象服务供给。1 .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供给,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推动各级政府将

15、公共气象服务纳入公共服务清单目录,形成长效机制。强化“气象融媒”品牌建设,构建市县统一的气象融媒体传播平台。加强气象服务信息传播渠道建设,将气象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更新计划、乡村振兴战略,在行政及企事业单位、“两站一场”、乡村、公园、校园等场所建设以电子屏幕为载体的气象智慧终端600套,与传媒中心、通信运营商联合探索建立数字电视、融媒渠道气象服务,促进城乡、区域、群体之间的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建设花粉自动监测站16套,建立榆林花粉浓度智能预报服务系统,提升花粉气象服务现代化、智慧化水平。2 .加强城市气象服务,保障城市安全运行。建立气象服务城市高质量发展长效机制,将气象防灾减灾纳入城市发展规划

16、、城市管理考核监督等体系。在榆林市中心城区新建小型智能气象站50个,副中心城市神木、靖边、绥德城区新建90个,织密城市气象观测站网,提升城市气象感知水平。发展分区、分时段、分强度精细化预报,建立精细到街道和城市管理网格的预报预警业务,提升城市气象精准预报能力。开展榆林城市公共设施重点隐患区域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提升基础设施抗御气象灾害标准,推进气象防灾减灾融入基层网格治理体系。强化城市供水、供电、供气、供暖、通信网络、交通运输等生命线安全运行气象保障。加强重大活动、重要赛事等气象保障服务。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我市气象高质量发展建设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市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机制,将气象高质量发展纳入相关规划,统筹做好资金、用地等保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对实施方案落实的综合协调和督促检查,并组织神木市、定边县、米脂县、佳县建设气象高质量发展试点,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