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望道心得体会七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影望道心得体会七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望道观影有感今天下午,在学校的组织下,我们集体观摩了电影望道,感触颇深。影片以陈望道的生平事迹为线索,表现陈独秀、陈望道为领袖的一代新青年追寻真理、救亡图存的精神。在电影望道中我看到在许久之前的中国,以陈望道老校长为代表的一群青年的觉醒,推动了中国的变革。他们用青春宣言,去追望大道。望道是一个名字,亦是一种信仰。陈望道寻道也信道。他在千百种的思想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翻译。他坚信真理,宁折不屈的精神令人敬仰。影片也并不只是讲述望道的故事,更是在讲述千千万万乱世中觉醒的革命志士的故事。他们为了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展现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士人气节,这份责任感和勇气也是当代
2、青年应当学习的。硝烟四起的年代,一大批青年学者担起救亡图存的重担,我们很难想象是什么样的内驱力和信仰支撑着他们在艰难困苦中前行;太平盛世,我们也应当居安思危,继承先贤之志,接过建设祖国的重担。祖国的未来蓝图当由我们画就。如何救民于水火,挽民族之沉沦,扶大厦之将倾,建崭新之国家?1920年上海,陈望道先生伏案耕读,以墨咽粮,潜心翻译的中文版共产党宣言问世,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方面起到了先驱性的作用,无数中国青年知识分子追随马克思主义,为共产主义事业义无反顾、奋斗终身,让我感受到了永垂不朽的望道精神。身为复旦附中的一名学生,对于陈望道老先生,不再停留在复旦大学老校长的认知上,更深层次地产生了一种无限敬
3、仰和钦佩之情,一种身为附中人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不知不觉,五四精神的火炬已经传到我们这一代青年手中,这份从影片中汲取到的精神力量和青春热血将激励着我,更坚定了我勇做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的决心,以才学谋划大略,道德汇聚新风,实干铸造时代,齐心续写国家新辉煌!观影望道有感作为一名外语人,我看望道时格外关注电影中陈望道先生的留学经历、外语技能、国际视野和本土关怀。陈望道先生在身为教育家的同时,还是语言学家、翻译家。他早年留学日本,时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马克思主义热潮传遍全球。陈望道开始接触并结识了河上肇、山川均等日本马克思主义先驱,一起开展革命宣传活动。从日本回国后,经受五四新文化运动
4、的洗礼,他进一步认识到“不进行制度的根本变革,一切改良措施都是徒劳无益的”。1920年初,在民国日报主笔邵力子等人力荐下,陈望道被确定为译者。要承担该工作,至少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外语能力、母语功底和共产主义信仰。陈望道先生精通日、英语,又是一名马克思主义者、怀着对该工作的使命感,于是成为了不二人选。他以日译本为参照,花费两个月时间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工作。5月,陈望道将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稿带至上海,交由陈独秀和李汉俊校阅,并于8月在上海印刷出版。随后平民书社、上海书店、国光书店等相继出版,到1926年5月已刊印17版。此后,陈望道先生继续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撰写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并同各
5、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斗争。同时,他还以实际行动践行马克思主义。他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重要发起人,直接参与创建了党的两个重要组织一一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和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他也是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早期负责人之一,在组织支持下,他开办外国语学校、平民女校以及职工补习夜校,向人民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他还是早期工人运动的重要发起者,直接参与筹建了上海机器工会、印刷工会、纺织工会、邮电工会,通过工会开展工人运动。陈望道先生通过他的工作,将自己体验到的“真理的味道”传递给了许许多多的革命青年。作为一名外语人,如何将留学经历更好地化作成长食粮、把外语技能拓展为求索与思辨能力、在广博的国际视野下实践自己的本
6、土关怀,是我在观影后切实感到的急迫课题。电影望道观后感没有永恒的孤独和绝望,有黑暗的地方,必定有光。那束光,是信仰,是灵魂,最原始最热烈的追求,它在心中某处,在失意之时给人最耀眼的火光。电影从刘烽饰演的男主角陈望道的视角入手,以事件进行串联,呈现那个年代的故事,跨越几十年的全景式演绎。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细腻的角色刻画,将角色的心态与为理想和事业奋斗终生的情怀进行了联系,让青春热血的气息以更为丰富的维度、更有层次的视角传递出来,把我牵着走进了那个年代。现在的很多年轻人,青年人,甚至是孩子们太需要红色电影深入信心了!展现望道先生为了寻戈、捍卫自己的道,为正道、大道,奋斗不止。谁能想到,我国完整译完共
7、产党宣言的场地竟然是一间柴屋,两条长凳架起一块木板就是书桌。桌前,有一位年轻人在奋笔疾书。母亲在帮忙整理被褥时间:红糖够不够,用不用再加一些?够甜了够甜了,望道先生回答。母亲进来收拾碗筷时,发现红糖一点没动,儿子口中却满是墨汁。原来年轻人竟蘸着墨汁吃的粽子。这是望道先生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发生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当共产党宣言被翻译出来的那一刻,我感到莫名的感动。新中国需要的不就是那一代人无私无畏的精神嘛。一百年前,他们正青春,胸膛里满满的家国情怀,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社会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无畏地探索着解救中国的真理。作为一部致敬信仰之作,望道向百年前以望道先生为代表的优秀知识分子致敬,
8、也是向所有昨天和今天的“正青春”的信仰者致敬。IOO年前的中国青年知识分子,胸里满满的家国情怀,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社会紧密融合在一起,无畏探索着解救中国的真理。正如导演侯咏如所说:望道不是一部人物传记片,它书写了以陈望道为代表的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对理想信念的坚守,目的是让今天的年轻人了解百年前“同龄人”的精神状态,从百年前的青春故事中感受到信仰的力量。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过去,我们党一百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的幸福和民族的复兴。但是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数仁人志士奋斗在路上,有多方
9、寻求救国真理的陈独秀、陈望道,有亲民爱民、艰苦奋斗、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敢为人先、淡泊名利的黄大年.正因为有无数个他们在艰苦付出。才有我们今日中国的繁荣。从影院出来,晚风吹过脸庞,略有寒意,我不禁拉紧了衣领,百年前的一粒火种,汇聚成为了漫天的火海。想到这里,我的内心充满了信仰与力量。历史书太小,装不下他们的伟大,历史书太大,一页便是他们的一生,在此向前辈们致敬!电影望道心得体会望道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早期开拓者,他更是一位治学严谨,热爱学生保护学生,并身体力行解决社会问题追寻真理的老师。他在三尺讲台宣讲新文化思想,面对黑暗势力决不妥协、绝不附和、绝不低头,言传身教地
10、影响着学生们的三观养成。他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字斟句酌用浅显易懂地本土化的话语建构马克思主义的战斗檄文,同时他著书立说,对我国语文教育、修辞学、新闻学具有开创性的学术贡献,对学生们孜孜不倦地进行“授业”,可谓桃李天下。在屡次受阻重建新闻馆时望道先生说:“让学生成为真相的报道者、真理的捍卫者、黑暗的追光者”,他与学生分别时叮嘱着“一定要保护好你们的生命”,他用一生的坚守来解答学生们家国命运前途抉择时的困惑。我们儿科医院承担着医教研防为一体的责任,在工作中也常有带教实习生进修生的机会,我们也当以望道先生为榜样,去爱护保护学生、让自己也活成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去影响和鼓励青年人的专业成长和社会担当
11、,做好真理和专业的持守与传承。望道先生的一生是以笔为刃追求、坚守、宣扬真理的一生,他以改革社会为己任,支持学术、保护学生,将国事、校事、家事交织在一起,他曾经是一代进步青年,也持续为一代又一代的奋进青年创造可以自由发挥追求真理的机会和条件,千万个“望道者”才可以为新中国的成立披肝沥胆前赴后继。观望道,激励着我们当代“望道者”,身为儿科医务青年,我们更应守望真理大道、奋勇前行,继续传承多党合作的优良传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人生。观看电影望道心得体会信仰是石,擦起星星之火;信仰是火,点亮希望之灯;信仰是灯,照亮夜行的路;信仰是路,引你走向黎明。4月7日,我有幸
12、参加民盟南通市委组织的电影望道的观影活动。电影的开篇画面是陈望道孤身站在废墟里侧影,右上角两行字“唯信仰与热爱不可辜负”o就这样一个画面,仿佛有股穿越的力量,能感受到他的呼吸和情感,感受到他面对理想和信念时的那种热爱和坚定的力量。影片里有这样一个场景,1920年浙江义乌分水塘村的一间柴房里,29岁的陈望道正夜以继日地翻译中国第一本中文版的共产党宣言。一天陈的母亲心疼儿子,给他端上来一盘热乎乎的粽子和一碗红糖,嘱咐他粽子蘸糖吃掉。陈望道因为过于专注于翻译,误把墨汁当红糖蘸着吃掉了。经母亲提醒后,陈望道笑着对母亲说:“这墨汁与粽子搭配起来吃,甜得很!甜得很!这是信仰的味道!”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
13、是中国第一本完整的中文版共产党宣言,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铺下了最坚实的第一块砖,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建党的进程。十几年后,毛泽东对美国记者斯诺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记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中第一本就是1920年出版的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如夏征农所说的:陈望道是“新文化运动”的老战士,从五四运动到他逝世,对发展我国新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片名望道不仅指影片的主角陈望道,更意指的是一代人的信仰与追求。影片从刘峰饰演的男主角陈望道的视角入手,多线叙事,刻画了以陈望道为代表的一批热血青年群像。交织在陈望道身边的主要人物有独立果敢、互相扶持的妻子蔡慕晖,见证了什么是“
14、灵魂伴侣”;有与他亦师亦友、因“非孝”一文激起千层浪的学生施存统;有作为他的挚友、邀他翻译宣言的陈独秀;也有后来与他分道扬镶、走上反革命道路的戴季陶;还有逃婚的林茵、追求进步的杨阿龙等等。影片叙述了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里,百年前的热血青年在风雨飘摇的旧社会拼搏奋斗,追求光明、追求真理的历程。这个过程中,有困惑也有挫折,甚至还要面对死亡和别离,但心中有了信仰,认定了前进的方向,便心无旁鹫、义无反顾地砥砺前行。陈望道是影片中所有事件的参与者、见证者,看着影片中的一幕幕场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这个时代里来来回回,那稚气的脸庞,稚嫩的肩膀,却挺起了一个国家的脊梁。陈望道他们作为那个风雨飘摇时代的有志者
15、,是那群逆境之中仍然胸怀信仰、用热爱追寻真理、坚守大道的青年人的真实写照。望道让我们看到了那代人的信仰和坚持,执着和奉献。坐在影厅里心潮澎湃,二十世纪的党史回溯在我们眼前,历久弥新的中华精神回荡在我们的心间,通过影院的屏幕,在时空的那头他们似乎在苍穹里对我们微笑。现在的我们与曾经的他们,脚踏同一片大地,仰望同一片天空,我们终于生活在了他们所期望的未来,这不啻是一次穿越百年时空的双向奔赴。纪念峥噪岁月,坚守红色的信仰,传承红色精神,望道之路漫漫兮,修远兮,吾辈将秉承先辈精神,继续前行,求索在路上。电影望道心得体会电影望道以刚日本留学归来在浙师讲台上传道授业的望道先生的生平作为主线,按浙师风潮、共
16、产党宣言中文版的译制、上海新青年阶段、重庆抗战时期、新闻馆重建等生平大事件按时间轴铺开,在建党、抗日、建国等历史大背景下,刻画了以望道先生为代表的一群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的爱国知识分子形象,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唯信仰与热爱不可辜负!印象很深的是陈望道和戴季陶在不同背景下说的两次“道不同,不相为谋”。在上海翻译共产党宣言时期,他们都是意气风发的热血青年,恰逢第一次国共合作,他们曾鼎力合作,但惺惺相惜的两人终因信仰不同而分开。在重庆抗日战争时期,第二次国共合作,两人已步入中年,思想成熟,各自阵营明确,都非常坚持自己的信仰,渐行渐远,终致决裂。所谓“道”,大概就是他们的信仰吧。在信仰面前,友情只能放弃。望道先生和夫人蔡慕晖,有美好的爱情,也有共同的信仰。有个细节,病重的望道先生急需盘尼西林救命,夫人百般纠结下去找戴季陶求助,代价是翻译三份英文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