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学习的“困”与“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学科学习的“困”与“解”.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跨学科学习的“困”与“解”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归根结底是由自然规律、认知规律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随着工业革命的出现和社会分工的完善,人们发现精细的分科和深入的解析能提高社会的运行效率,从而使分科教学广泛推广。但分科教学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运行效率的同时带来了一些新问题一一分科学习难以完全解决现实问题,甚至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会限制人的思维和行为。近20年来,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领域,跨学科研究迅速发展,受到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开展跨学科学习和研究也已成为教育界的广泛共识。值得注意的是,跨学科学习有其自身规律,如果仅在表面上做文章,只能是形似而神不似。实践中,跨学科学习存在以下几种错误倾向一
2、一一是形式化。跨学科学习的核心要义是“跨”而不是“拼。如果仅仅把几门学科的内容机械地拼凑在一起,这将打乱原有学科的逻辑关系,导致跨学科学习出现“拼盘”现象。作为一种独立课程形态的跨学科学习,应既能遵循原有学科的内在规律,又能创造出每一单独学科无法产生的新学术力量,由此才能实现二者的互惠共赢。二是肤浅化。跨学科学习关键落脚点是学习,旨在对事物规律有深刻认识,但一味为跨而跨,就会落入肤浅化、庸俗化、常识化的误区。如果跨学科学习课程仅仅选择一些貌似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忽视所探讨话题的学科理论基础、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只是从已有常识出发或通过上网查资料即可解决,就不能从中获得对问题的深刻理解。唯有将跨学
3、科主题、学科观念、学科思维建立起深刻的联系,使学生在探究中得出自己的见解,才是跨学科学习的初心和使命。三是功利化。跨学科学习的目的归根到底是育人,推进跨学科学习要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杜绝各种利益诱惑和克服功利化倾向。跨学科学习如果仅从商业利益、市场价值、学校品牌效应等方面出发,漠视教育的内在价值,就会导致跨学科学习的功利化。要克服这一错误认知,就要遵循跨学科学习的规律,绷紧“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根弦。鉴于此,跨学科学习需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点一一首先,要将跨学科意识融入课程。跨学科意识是突破学科边界的思考意识,旨在发展融合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将跨学科意识渗透到一切具有相对稳
4、定知识结构的课程中,才能真正凸显其教育价值。其次,将深度学习运用于学习过程中。跨学科学习倡导理解取向的综合性深度学习,这适应于学生各课程的学习,倘若只将深度学习应用于少量跨学科课程,如综合性的实践活动课程、STEM课程等,其余各种课程教学依然用灌输、训练、刷题等方式,就会使学校课程出现“两张皮”现象,无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再次,因地制宜地创造性开发跨学科学习课程。跨学科课程是学校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充分适应地方文化特点、学校文化特色,满足学生丰富多彩的发展需求,而且是创造性实施国家课程的重要途径。跨学科课程开发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人制宜,才能形成有思考、有特色、高起点、高质量的特色课程。最后,加强跨学科教师队伍建设。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为目的的跨学科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没有相应的高水平的教师培养培训和专业发展支持,跨学科学习也可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方面,从整体上看,教育区域发展仍不平衡,一些相对落后地区的教师教育培训不强、师资力量不足,因而跨学科学习在这些地区发展较慢,教研支持较弱,一线教师有时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教师培养培训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教师培养培训的知识更新较慢,实践参与不够,且培养培训功利化、受应试教育挤压、支持保障体系不健全等都会对跨学科教师专业成长产生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