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格局下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内外循环”建设的逻辑与路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发展格局下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内外循环”建设的逻辑与路径.docx(11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新发展格局下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内勺隐W建谢鲤辑与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是一种可持续性、系统整体性发展。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黄河流域在生态保护、扩大内需、“一带一路”建设中都具有重要战略地位。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内外循环建设面临经济总量问题、产业结构矛盾和创新动力问题。黄河流域要立足自身在新格局中的地位,形成“根基约束支撑”独特的建设逻辑,从畅通要素循环、生态保护与产业优化循环、城乡循环建设内循环;从融入“一带一路”、传承发扬黄河文化建设外循环。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战略蕴含了黄河流域整体治理、系统治理的深邃思想,是对南北区域发展差距问题的回应,是事关中华民
2、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2020年“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是中央在面对国内外发展环境显著变化的主动战略部署。“双循环”是国内分工体系、国内技术发展和国内市场自我良性循环“三位一体”的体系,是以内为主、安全为底线的内外互动的一种新格局,是“以内为主、以内促外、内外联动”的新格局,是实现中国经济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双循环”战略的构建在于结构改革,构建国内完整畅通的内需体系;借助“一带一路”,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立足“双循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要针对关键问题,依据自身条件、利用发展机遇,以生态优先为原则,坚持水资源的刚性约束,遵循“资源经济环境”
3、协调系统发展观,通过分类发展、分类施策,发挥黄河流域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缩小东西部和南北方发展差距、刺激扩大内需、深入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作用。一、“双循环”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战略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形成的高度依赖国际环境的经济外循环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发展、完善过程中,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让我国切入全球链进行全球竞争,也给我国经济带来多年持续快速增长。当前,从国内需求端看,经济发展内生增长动力不断增强,消费能力不断提升、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从国内供给端看,在部分关键技术领域已经开始实现领跑全球1。而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
4、增长长期乏力、全球化收益降低、各种保护主义抬头。2020年世界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更加剧了全球经济衰退和各种贸易摩擦。在全球经贸面临的不确定性上升、国际外循环受限受阻的背景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以全球视野、辩证思维对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空间进行的新的历史定位,适应我国比较优势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适应国际环境复杂深刻变化。强化国内大循环是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一方面,2015年开始的“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改革聚合产能,提高了国内生产效率、降低了库存、企业杠杆稳步下降、缓解了
5、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整体生产供给体系韧性显著提升;同时,创新战略驱动下在特定领域创造了具有影响力的企业,取得了世界领先的优势地位,这也在国内疫情之后经济恢复的速度中充分得到体现。另一方面,在投资、消费和进出口这“三驾马车”中,消费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是巨大且即时的。我国有着庞大的消费市场,集聚着庞大的消费潜力,拉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要建立阈内通畅的统一内需体系,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国内国际双循环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内国际双循环是开放的、相互促进的双循环。我国一直以来
6、都坚持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已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体系,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新的外循环应该是东中西纵深参与的外循环,并且与内循环紧密嵌套2。国内深度的结构性改革以改善国内经济发展质量,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改变出口导向战略形成的我国长期处于价值链中低端的国际分工地位,形成更高水平的开放。与此同时,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可以形成国外对国内供应链和产业链的高度依赖,形成对国内消费能力的依赖,从而在提高经济循环能力的同时,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3。因此,黄河流域要实现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依据流域的自然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7、,以生态优先为原则,积极解决高质量发展中的问题与困境,形成“内循环”“外循环”互相促进的发展局面,从而实现黄河流域绿色可持续发展。二、黄河流域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地位(-)黄河流域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黄河流域森林面积为7327.32万公顷,占全国森林面积的33.24%;陕西、四川和河南的森林覆盖率高于全国23%的平均水平,分别为43.1%、38%和24.1%。黄河流域草原面积为172302.8千公顷,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43.86%。黄河流域的湿地面积为20628.9千公顷,占全国湿地面积的38.49%;其中自然湿地面积19225.3千公顷,占全国的41.19%;人工湿地面积1403.6千
8、公顷,占全国的20.8%。黄河流域湿地面积占国土面积5.76%,高于全国5.58%的水平;青海、山东湿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最高,分别是11.27%和11.07%,远高于全国水平。黄河流域耕地面积为46994.3千公顷,占全国耕地面积总量的34.84%。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区。黄河流域水资源总量为5 411亿立方米,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8.63%。黄河流域总用水量为1281.1亿立方米,占全国用水总量的21.28% (见表1)。可见,保护黄河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恢复会有力支撑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力推动沿黄九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黄河流域是扩
9、大内需,推动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力量2019年,黄河流域年末常驻总人口 4.2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30.1%;平均人口密度为116.66人/平方千米;上游、中游和下游地区的人口结构是36.2: 18.3: 46.8o同期,黄河流域GDP总量为245 997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25%;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02 413亿元,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5.1%。黄河流域的黄淮海平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是农产品主产区,2019年全流域粮食产量为23437.6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35.3%;肉类产量为2 461万吨,占全国肉类总产量的31.7%。黄河流域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资源丰富,
10、2016年煤炭储量为1 881亿吨,占全国煤炭总储量的75.5%(见表2)。可见,黄河流域具有巨大的市场待开发空间和消费潜能,其又被称为“能源流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原材料和基础工业基地,对于刺激内需,拓展国内市场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三)黄河流域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国外大循环的重要载体在“一带一路”六大经济合作走廊中,多条通道都从黄河流域穿过。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后,黄河流域对外投资总额逐步上升,“走出去”规模逐步扩大。2019年黄河流域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10765.5亿元,占全国“一带一路”进出口总额的11.6%;沿黄九省均实现了“一带一路”进出口总额的同比增
11、长,其中甘肃增长16.2%、山东增长15.9%、河南增长14.6%、四川增长13.8%、青海增长13.9%、宁夏增长10.8%。黄河流域通过积极培育新业态、开发新模式,实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持续深化;不断创新对外投资方式,国际产能合作实现了有效增长;同时,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合作,扩大对外承包工程收益。黄河流域城市的开放协作和陆海港口联动对于我国构建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发展格局具有重大推动作用。三、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难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流域发展空间差异显著2008年到2019年黄河流域GDP总量占全国GDP总量的比值从26.11
12、%下降到24.93%,下降了 1.21个百分点;黄河流域人均GDP与全国人均GDP水平相比,从占比81.34%下降至IJ 78.28%,下降了 3.06个百分点(见图1)。2019年黄河流域人均GDP为55 250元,与全国70 581元相比,低23.7%,且全流域9省份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内部结构来看,黄河流域下游地区人均GDP平均高于60 000元,中上游地区则低于60 000元;山东、内蒙古、陕西人均GDP高于60 000元,其余省份均低于60 000元,其中的甘肃人均GDP仅为32 995元,低山东53个百分点,差距明显。山东、内蒙古人均GDP明显高于其余省份,2008年到2019年
13、,山东有9年、内蒙古有7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位于第一梯队;这期间,陕西和四川的人均GDP与全国相比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陕西从80%增长至IJ 94%;四川从65%增长至IJ 79%;河南、宁夏、青海、甘肃的人均GDP与全国相比则10年基本维持不变,河南在78%左右、宁夏在79%左右、青海在68%左右、甘肃在49%左右;山西人均GDP水平与全国相比则从2008年的88%降低到2019年65% (见图2)。2019年黄河流域城镇化率56.9%,低于全国60.6%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最高的山东(61.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城镇化最低的甘肃(48.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
14、个百分点。同期,黄河流域人均可支配收入25 046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35 923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3 567元,分别低全国平均水平18.5个百分点、15.2个百分点和15.3个百分点;黄河流域城镇与农村收入差距已经从2013年的14 605元大到2019年的22 355元。2019年黄河流域社会消费品零售的平均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5个百分点;黄河流域人均消费支出17 987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 060元,农村人均消费支出11 654元,分别低全国平均水平16.6个百分点、14.3个百分点和12.6个百分点(见表2)。可以看出,近10年,黄河流域经济发展总量、人均水平和全
15、国相比,差距均有拉大的趋势,而且上、中、下游,城乡之间存在明显的发展落差。(-)产业结构层次偏低,重工业化特征明显2019年黄河流域三产结构为8.4 : 40.7 : 50.1实现了“三二一”的产业分布,与全国产业结构平均水平(7.1 : 38.6: 54.3)相比,第三产业比重仍旧较低,滞后于全国4.2个百分点;与长三角地区的三产结构(4.0 : 40.2: 55.8)相比,第三产业滞后5.7个百分点。从内部结构来看,第二产业比重仅甘肃、四川低于全国水平,其余7个省份均高于全国水平,而宁夏、山西、陕西、河南的第二产业比重均超过40%;第三产业比重仅甘肃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余8省份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最低的是陕西,低于全国水平7.7个百分点(见图3)o再从2019年采矿业从业人数来看,全国为367.5万人,其中黄河流域218.4万人,占比59.4%O可以看出,目前黄河流域产业结构层次仍旧偏低,且资源型产业和传统制造业占据主导,高端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发育不够。(三)科技研发水平较低,创新动力不足2019年黄河流域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平均水平为474.2亿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3.6个百分点;黄河流域R&D经费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