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docx(2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随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如何在国际文化软实力较量的主战场上,“不断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已成为新时代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面临的一大重要考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此提出明确要求,“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为此,必须大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这是新时代我国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选择,亦是应对世界未有之大变局,牢牢掌握国际传播话语权,营造良好国际舆论环境的应然之举。要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既要坚持文化自信,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对外全力展示中华
2、文化独特的魅力,又要创新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开辟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一、受众本位,协力助推中华文化更好更远走向世界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实质,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主体与受众以文化为中介在彼此之间进行心灵沟通,文化主体与文化受众两者共同构成了文化对话和交流的过程。在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文化传播者虽居于主导地位,但中华文化能否更好走向世界、产生预期效应,则取决于文化受众的文化认同和接受程度。这就要求我们在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必须在发挥文化主体主导性作用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文化受众的主体能动性,特别是在移动媒介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背景之下。因为移动互
3、联网是一种具有去中心化、扁平化特点的社会化媒介平台,它的兴起不仅降低了文化受众自我表达的门槛,为受众进行参与式传播摄供了便捷渠道,并且还扩展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社会关系。文化传播者在信息生产和文化推广方面日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受众本位开始取代传播者本位”而成为新媒体时代发展的主要特点和趋势。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如果我们不打破“传播者本位的惯性思维模式,不仅会把双向性的文化互动变成单向灌输式的文化“独白”,导致“曲高和寡”,而且也会因违背文化受众接受习惯而引起目标对象的敌视,使跨文化传播的成效大打折扣。因此,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
4、国,就要求我们树立海外受众本位思维,激发文化受众的积极性,以此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一是赋予海外文化受众参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议程设置的权利。一种文化要走向世界,必然受到传播主体、传播受众、传播媒介和传播环境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必须克服文化交流双方之间存在的文化偏见和刻板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强化文化主体和受众双向互动的同时,多措并举吸引文化受众主动参与到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活动中,助力中华文化更好走出去。二是借力海外文化精英扩大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文化交流实际上是“自我”与他人”间的一种实践交往关系。任何一种文化,只有被文化受众认同、接受,才能扩大文化影响力、感染力和竞争力
5、,取得预期的全球传播效能。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造就了大量的意见领袖、网络达人与偶像明星等文化精英人士。这些文化精英除了熟悉本地民众的风俗习惯和话语接受方式之外,还凭借其草根性、平民化的特征而拥有众多的文化粉丝。特别是一些常年活跃在文化舞台上的有影响力的海外意见领袖更是因其多年在社会公众中赢得的良好口碑和美誉度,而拥有很高的社会影响力,也获得了一定的信息发布管道,其言行对本国民众的思想和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借助这些海外文化精英人士的主场优势,不仅能够加深对目标文化受众的影响力和有效性传播,还能突破文化差异造成的效果大打折扣,提高中华文化传播的1落地率工二、重点突破,支撑带动中华文化更好更快走
6、向世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传播,是在不同文化思想之间进行的传播过程。但是通过跨文化传播,展示中国文化独特魅力,建立起与中国国际地位相称的国际话语权,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因为这既畲要高度的文化自信,也需要保持久久为功的战略定力。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与我国进行文化交往的各个主权国家的国情大相径庭;另一方面中华文化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涉及的主客观因素众多,发展千头万绪。因此,要达到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最佳的传播效果,既要在更高水平上谋划和统筹推动跨文化传播,也要根据国家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情况以及媒介竞争力等,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找准关键点、突破点,集
7、中发力。也就是说,要区分轻重缓急,摩牛要犀牛鼻子:只有抓住了影响整体和决定全局的重点和关键,才能以重点带一般、以点带面,牵引带动全局工作,从而顺利实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目标。1.强化与中国文化接近性大的国家的文化对话。文化接近程度是影响一个国家文化交流和传播成功与否的重要因子。按照文化接近性原理,文化受众在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时,都比较倾向于接受与本国、本民族文化、语言、习俗相似的文化。在漫长的文明交往过程中,中国之所以能够与东南亚各国建立起大中华文化圈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国家都受到了儒家文化持久而深远的影晌,而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文化接近性,反过来又进1步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新时代,
8、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因素,大力提供与目标国文化相近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以此赢得他们的“青睐J俘获他们的,芳心,增进彼此之间的文化理解,有效地减少相互间的文化摩擦,实现中华文化更高效地时外传播。2.拓展和世界发达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当今世界的文化版图上分布着各不相同的文明与文化。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基础雄厚.信息技术发达,因而在不对称、不均衡的国际文化交流中,不但垄断和掌控着国际社会的文化话语权,而且也建立了其他国家难以比肩的多元化、立体化的传播管遒。所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全球文化传播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地位,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外溢效应,能够产生二次传播甚至多次传播。因此,我们要充
9、分利用好西方发达国家媒介这个重要的传播渠道,重点建立与西方媒介记者、传播媒体的联系制度,进一步增强与其的交流互动。还应积极建构“政府一政府政府一民间a民问一民间等文化交流渠遒,多方式、多视角地推广中华文化,这不仅有助于促进中西方国家人民之间的民心相通,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还能够更好更快地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中华文化的全球影响力。三、有的放矢,精准护航中华文化更好更稳走向世界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实际上就是文化传播者通过一定的栽体和管道将文化思想内容传递给文化受众,从而影响其思想和行为的一项跨国界的社会活动。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文化受众能否理解并接受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以及能够在
10、多大程度上理解和接受,不仅受制于文化主体输出的文化内容,还受制于文化走向世界过程中我们所采用的方式方法。方式方法的科学性.有效性决定着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效能,没有有效的方式方法,文化也不可能走出去,即使走出去了,也走不远,也不能对他们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引领力、亲和力和感召力。由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过程中所面对的文化受众存在巨大差异,因此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就必须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文化受众的特点,对症下药、精准施策。1 .认真调查研究文化受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任何一个国家、民族都是由活生生的、具体的、现实的人构成的。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所面时的文化受众的文化水平、
11、审美标准和接受习惯因国别、地域而不同,并且其文化认知会陵首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要让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首要前提就是要对文化受众展开全面、深入的调研,从精准了解情况、精准掌握信息开始,并在此基础上定好位、把准脉。以往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效果之所以差强人意,与我们对海外目标受众情况的研究重视不够、对其认知特点和规弹把握不准有很大关系。因此,我们要提升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实效性,就必须将调查研究贯穿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全过程,深入了解海外不同文化受众的关注点、兴趣点,精准分析他们各自的文化诉求,为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2 .量身定做不同的文化内容。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必须坚持
12、内容为王。文化内容品质的优劣,直接决定着中华文化的吸引力、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大小。内容始终为王,永远是中华文化敕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内容永远是根本,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但不同国家、民族对他国文化内容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是有差别的。因此,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就必须适应新媒体时代文化受众分众化、差异化的新趋势和新特点,针对文化受众不同的认知水平和接受特点,以及对文化不同的关注程度,为其量身定做个性化、差异化的文化信息服务,而不能采取以往“大水漫濯”的1一刀切”方式。只有如此,中华文化方能有效地内化为文化受众的文化认知,外化为文化受众的实践行动。3 .实施差异化的文化推广策略。不同国家、民族在长期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过程中,形成了迥异于其他国家的认知定势,这种认知定势不仅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决定着他们特有的文化接受方式、审美心理和价值偏好。这就意味着中华文化要更好地走向世界,被其他国家的文化受众所认同、接受,就要精准对接他们的文化认知方式。为此,我们要在满足文化受众共性需要的基砒上,尽可能地根据文化受众的行为动机、文化需要和审美偏好,实行差异化的故事叙事和个性化的文化表达,因地制宜、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唯其如此,方能满足不同国家、民族的具体文化需要,减少交流中的文化折扣,提升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传播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