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涉《井栏砂宿遇夜客》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涉《井栏砂宿遇夜客》赏析.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原文】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一、前言北宋大文豪苏轼十分欣赏李涉题鹤林寺壁里两句“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因为喜欢李涉所描绘“竹院逢僧”不期而遇的禅意,于是鹤林寺所在的镇江南山,一度成为苏轼最为留恋的地方。“偷得浮生半日闲”一句,更是为世人津津乐道。李涉的诗歌,不仅得到后世文豪与众多读者的欣赏,就是当时的江湖强盗也很喜欢。据唐诗纪事记载,李涉曾经前往九江看望江州刺史的弟弟李渤,走到皖口这个地方,就遇到了一群强盗。这伙强盗也是一群颇有意思的人,遇富就劫财,遇美就劫色,遇诗人就考验他的诗才。一听说是闻名于世的博士李涉,也不打劫了,当即提出要求:作
2、诗一首。于是李涉挥毫写下井栏砂宿遇夜客,强盗们得到李涉的赠诗后,大喜所望之下,不仅好酒好肉款待李涉,最后还赠以两百纹银,一时成为诗坛的一桩奇遇妙事。今天,我们就来品读一下李涉奇遇之中写下的这首奇诗。二、鉴赏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标题是井栏砂宿遇夜客,粗看无甚新奇之处,但细细咀嚼,其实里面大有深意。井栏砂,诗人行途中一个普普通通的旅舍,在皖口小村。这并非什么人尽皆知的网红打卡地。但投宿至此,诗人夜里居然遇“客”,这个“客”,颇令人思量。细加推敲,此人肯定不是诗人亲朋老友旧相识,而是一个从未谋面的陌生人。既然是陌生人,拜访的时间乂放在“夜”里,显然,此“客”非寻常的客人,此“夜”也非寻常的夜。标题中的
3、“遇”字极妙,暗含某种偶然性,是不期而遇,是巧遇,更是奇遇!起首两句“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意思是江边小村,傍晚时分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夜里遇到一群绿林好汉,居然也知道我的名字。“江上村”,即诗人投宿的皖口小村井栏砂。“绿林”,原指绿林山,西汉末年王匡、王凤起义的根据地。后来用“绿林”泛指聚集山林,反抗官府或抢劫财物的团伙。“豪客”,指豪士、侠义之人,也指强盗,或者豪华奢侈的人。这里很显然,三种意味兼而有之。诗的开头,点出夜里投宿遭遇的“环境奇”和绿林豪客的“人奇”。诗人淡笔勾勒:傍晚,江边小村,雨丝飘洒,静谧祥和,好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岁月静好图。但接下来“绿林豪客”的出场,打破
4、了这份宁静。按正常逻辑,绿林豪客的出场,多是风高放火天,月黑杀人夜。选择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下手,最是方便隐匿与作案后逃走。而“暮雨潇潇”过后,路上难免泥泞难行,且极容易留下行踪足迹,这对于绿林豪客来说,此时作案,算是行走江湖的大忌。但诗人偏偏在这诗情画意,雨丝绵绵的江边小村.,遭遇了绿林豪客。这就是所遇的“环境奇”。第二句则点出遇到的绿林豪客“奇”,奇在这是一群有文化的强盗。盗亦有“道”,遇富劫财,遇美劫色,遇到诗人坚持“求诗一首”。强盗遇弱不禁风的诗人,没有露出狰狞的面孔,没有恃强凌弱,反而彬彬有礼,对诗人礼遇有加。在诗人自报家门后,甚至居然主动放弃打家劫舍的“职业操守”,声称久闻诗人的大名
5、,希望能够求诗一首。这里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了诗人的骄傲与自衿之情。本来遭遇强盗,诗人正处在莫可奈何的苦境里,只是没有意想到自己的诗名居然声闻强盗与贼窝,而所作的诗歌可能还打动过强盗,现今他们更是主动放弃抢劫,转而对诗人礼遇有加,这里,展现了诗人的意外之喜。岁月安好的诗意环境与绿林强盗的打劫出场形成强烈反差,绿林强盗传说中的面目可怖与现实里的懂诗识礼形成强烈反差,两个巨大的反差,突显出诗人遇到的奇境,偶遇的奇人,遭遇的奇事,表现出现实的荒诞与离奇。最后两句“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意思是当年用不着逃遁荒野,隐姓埋名,如今的世上,多半都是你们这样的绿林好汉啊!“他时”,有两种解释,一是指昔
6、日,往时。一是指将来,以后。如此“不用逃名姓”指的是谁呢?一般理解为绿林豪客,理解为诗人自己也说得通,或者理解为两者也未尝不可以。在这里,诗歌显示出了巨大的张力。正是理解上的多种歧义,给诗歌带来了丰富的内蕴,使诗歌的主题深邃无比,令人回味无穷。“强盗”不是杀人放火的“真强盗”,自然不用隐姓埋名;我呢,正因为诗名远播,才得以幸免被强盗打劫,自然也不用隐姓埋名;“我们”都不用隐姓埋名,因为世上相逢遭遇的,都是知情识趣的“君子”啊!“他时”与“如今”相对,“逃名姓”与“半是君”相对。全部都好像意有所指,别有深意,令人玩味。考察李涉所处的时代,已经不是贞观之治,更不是开元盛世,整个李唐王朝正在无可挽回
7、地走下坡路。但是诗人依然是这个王朝里最引人注目、受到普遍尊重的群体,正是这样长久以来的社会文化氛围,才会有强盗与诗人对峙却握手言欢的场景。但强盗的出没,同样暗示着长期累积的社会矛盾正在一触即发,农民起义正在酝酣之中,乱象开始露出端倪。这首诗奇就奇在这里:它以一种淡然欢乐的笔触,写了一个荒诞离奇的故事。王朝末期,一伙强盗与一位诗人的相遇,打劫财货是初衷,但最后的结局却充满着喜剧的效果。双方皆大欢喜。一个是强盗求得诗歌,满意而归;一个是诗人本该被打劫钱财,最后反而得到了强盗的赠银。这样错位的结局,不禁令人陷入深思之中。究竟谁才是这个世上真正意义上的强盗呢?这首诗以一种戏谑的方式,提出了一个严肃的社
8、会话题:一群追求文化的底层个体是如何被迫逃往密林深山,沦为强盗的?同样,一群公然掠夺民间财富的强盗们,又是如何乔装打扮成文化人悠游于朝堂的?在这首诗里,隐含着诗人对现实的无限感慨。既有对自我诗名远播的骄傲与自衿之情,也有对绿林豪客的惊叹与欣赏之情;既有对自己免祸于绿林好汉抢劫的庆幸,也有对当下社会“绿林出没”的隐隐担忧。整首诗寓庄于谐,在强烈的对比反差中,制造出一种荒诞的喜剧效果,写出了诗人的行途奇遇,寄寓着诗人对现实的深邃思考。三、思考诗人最后感叹“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君”在诗中指的是“绿林豪客”,为何诗人要将“江湖强盗”称作“绿林豪客”?仅仅因为他们只是向诗人讨要诗歌,而没有
9、打劫诗人钱财吗?他们既然仰慕诗人,爱好风雅,粗通笔墨,为何乂甘愿沦落在绿林之中,成为江湖强盗呢?“诗仙”李白曾经写过一首侠客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李白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侠客,要“深藏身与名”。李涉却称,做“绿林豪客”,“他时不用逃名姓”。你如何理解这两个截然相反的观点呢?四、写法有人称赞李涉“工为诗,词意卓荤,不群世俗”。大意是说,李涉特别善长写诗,他的诗含意突出、文辞卓越,与同时代流行的诗歌相比,显得卓而不群。这首井栏砂宿遇夜客就是如此。开篇岁月静好的环境渲染,与绿林豪客的深夜打劫出场显得格格不入,制造出一种错愕奇特的戏剧效果,令人疑窦丛生,这是第一层“奇
10、”奇境。绿林豪客的平常用心,显然更倾注于钱财货物,但他们反倒对一位诗人“知闻”,身为强盗,没有做强盗的职业素养,却一味地仰慕诗人,向往风雅,这是第二层“奇”奇人。江湖强盗行为处事,不但不打劫诗人钱财,反而临别赠送诗人以钱财,强盗不抢劫钱货,而是讨要诗歌,这是第三层“奇”奇事。如此层层铺叙之下,诗人意味深长地感叹道“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今日多半君”,在这个世界上,谁才是“君”?谁才是“强盗”?诗人给世人留下一个难解的谜题,令上深思的问题。而这样的话题,即使放在当下,仍然具有非凡的意义,它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思考:是什么样的土壤,在生成着“君”与“强盗”的角色互换?现在的我们,应该怎样滋养我们所生存的环境,不仅美好自己,也美好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