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新城道中》《初到黄州》《东坡》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轼《新城道中》《初到黄州》《东坡》赏析.docx(9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原文】新城道中(其一)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紫帽,树头初日挂铜证。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崎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新城道中(其二)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旅铳。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初到黄州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荤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a.a.一、刖后熙宁四年(1071),苏轼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对王安石“新法”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批驳。
2、为了清除这个强有力的“新法”反对派,王安石亲家谢景温给苏轼找了“私用公车、挟带私货”这类的罪名,轻轻松松让苏轼自己请求外放任职,顺顺利利地将政敌送出了京城。本来以苏轼的才干和为官资历,下放做杭州知州是没有问题的,但他们故意让苏轼官阶低知州一等,做杭州通判。同时,还委派官员监督苏轼对新法的执行。上班杭州,经常要四处奔波属县,巡行下乡。苏轼的内心苦不堪言,整日为自己所反对的“新法”劳累,谁会开心呢?“无可救药的乐天派”苏轼,在杭州通判任职期间,是否给自己找到了一点工作的乐趣?今天,我们跟随苏轼的脚步,与他同行新城道中一一二、鉴赏首先,我们来欣赏第一首诗歌一一新城道中(其一),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宋神
3、宗熙宁六年(1073)春,苏轼作为杭州通判,出巡杭州所领属县新城。新城位于杭州西南,即现在浙江省富阳县新登镇。这首诗写于苏轼从富阳赶赴新城途中。首联“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意思是东风知道我要下乡巡行山里,赶紧吹断了屋檐间连日不断的积雨声。这里运用拟人手法点出雨过天晴,并没什么新奇之处。新奇的是用“吹断”这个词语,为何不说东风“吹停”雨声呢?“吹断”这个词,一方面说明东风的强劲,使雨声都没有了;另一方面说明雨突然停了。在“雨”字前面特别加上“积”字,以突出雨己连续下了多日。“积雨声”与“雨声”相比较,从侧面更加烘托出苏轼在久雨放晴后的欢快与明朗心境。“断”字,与“停”字比较,更能体现
4、主观上的干脆利落。一切景语皆情语,开篇我们就能触摸到苏轼的心境,这将是一次快乐的“山行”。颔联“岭上晴云披聚帽,树头初日挂铜铳”,意思是山岭上的云朵,戴上了棉帽,太阳挂在树梢,好像行军敲打的铜锌。“黑帽”,棉帽。“铜锌”,古代行军敲打的一种乐器。既然下乡巡行,必然要收拾妥帖,整理行装。苏轼不写自己,改写云朵戴棉帽,也不说“戴”,而说“披”,一则写出云朵轻盈的特点,二则表现举止的洒脱。“树头初日”,暗示出发的时间早。一“披”一“挂”,不着痕迹的戏谑,点出苏轼出行的必要性。作为一州通判,披挂上阵,巡行新法,田间考察青苗法的执行情况,自然是分内之事。颈联“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意思是野桃
5、在低矮的竹篱旁含笑绽放,溪边的柳条轻轻摇曳,溪水清澈,可以看见水底的泥沙。苏轼抓住景物的特征,枚举罗列了野桃、竹篱、溪柳、沙水。这些山里常见的景致也没啥新奇之处,新奇的是苏轼巧妙将它们组合在一起,产生了一种特殊的诗境效果,丰富了读者的理解层次。野桃含笑,为何含笑,季候变化催开花朵。笑什么?笑竹篱“短”么?溪柳自摇,真是自摇?不过是东风吹摇。摇有何用?沙水仍“清”!平平常常的景物白描,苏轼让它拥有了特别的禅味与深意。尾联“西蟠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意思是西崎的农家,此时应该是最欢乐的。煮芹菜,烧竹笋,慰劳春耕的家人。这里要注意“应”字,作“应当,应该”讲,这是苏轼的推想。这样美好的景致,
6、这样美好的春耕时节,西崎人家,应该是最欢乐的吧?至于是不是这样呢?留给读者想象,诗歌戛然而止。整首诗写景融情,读来生机勃勃,充满山行野趣,韵味余长。接下来,我们欣赏苏轼新城道中(其二),同样也是一首七言律诗。前面一首重在写景融情,那这一首呢?首联“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意思是漫漫人生路,悠悠往前行。看见小溪,放下缰绳,缓缓而行,听听那潺漫流淌的溪水声。开篇就说“身世悠悠”,语含幽怨。等到“我此行”三字一出,又豪气横生。仔细咀嚼,“悠悠”两字的位置奇特。放在“身世”与“我此行”中间,似乎也可以理解为“悠悠我此行”,两可的状况,传递出苏轼复杂的内心世界。但从声律格式、停顿节奏来看,“悠
7、悠”更倾向于修饰“身世”。“委辔”,指放下缰绳。苏轼巡行山里,履行职责,为何不着急赶路,反而停下听溪声呢?莫非他有什么心事?颔联“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施铳”,意思是没用的废材,也害怕遭遇搜砍山林的斧头;疲惫的战马,期待听到收兵回营的号令。“散材”,出自庄子人世间,“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这里指没用的木材。“卷旅征”,收兵的号令。苏轼以“散材”和“疲马”自喻,表明朝廷的党争让他胆寒,派系的倾轧令他倦怠。驻足溪边,心事重重。颈联“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意思是绵绵细雨,给茶农带去欢喜。乱山深处,有我的清官好友。“长官”这里指苏轼好
8、友晁端友,为官清正,熙宁年间,作新城县令。在这一联里,苏轼笔锋一转,扫尽身世的忧伤与人生的疲惫,欢喜着茶户的欢喜,开心着朋友的清廉。尾联“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意思是人间的歧路知道多少呢?问问田里耕作的农人吧。“岐路”,指岔路。“耦耕”,二人并耕,这里指耕地的人。苏轼山行迷路,向农人打听。这里暗用了孔子与子路找寻渡口,向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整首诗以“我此行”开头,以“人间岐路”结尾,前后照应。通过叙述山行所见所思,表现苏轼任职杭州通判以来的从失落到释然的真实心境。接下来的两首诗,是苏轼经历“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后创作的作品。我们先来看第三首诗歌一一初到黄州。首联“自笑平生为口
9、忙,老来事业转荒唐”,意思是自己笑自己,平生忙忙碌碌,不过是为了谋生糊口。人老了,发现这一生的事业很荒唐。“为口忙”,一语双关,既指谋生糊口,又指自己因为进言和写诗反对变法而获罪被贬。苏轼自我解嘲,排遣内心的郁闷。颔联“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意思是长江环绕城郭,知道江鱼的美味。茂盛的竹子漫山遍野,嗅到竹笋的清香。这一联紧承首联“为口忙”而来,强调“鱼美”“笋香”的口腹之乐。“知”“觉”两字,巧妙地道出苏轼被贬黄州之初的辛酸,吃饭与住宿都没有着落。颈联“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意思是贬逐的人,当然不妨员外安置,诗人惯例,是要做水曹郎。“逐客”,贬谪的人,苏轼自谓。”员外”,
10、定额以外的官员,苏轼贬谪黄州,官衔是“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水部员外郎是水部(工部的第四司)的副长官,“检校”表明这是荣誉称号;团练副使在唐朝是地方军事助理官,到宋代只表示公务员级别,空头衔。本州安置,规定必须住在黄州。通俗说,苏轼是囚犯,黄州监外执行。这一联,苏轼点明了被贬黄州的艰难处境,编外人员,没有工资收入;一个诗人,没有职业可做。“不妨”“例外”两词,自我调侃,体现了苏轼的旷达。尾联“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意思是惭愧自己对朝廷没有做一丝一毫有所补益的事情,反而还要耗费官府的压酒袋。“压酒囊”,压酒滤糟的布袋。宋时官吏额外支领用来酿酒的粮食。苏轼自己
11、注释:“检校官例折支,多得退酒袋。”苏轼在自嘲里仍想着有补于国事,对自己完全废弃的处境淡然处之。整首诗语言平易浅近,表现了苏轼被贬后的复杂心态。诗中的自嘲与自惭,委婉含蓄地道出处境的险恶,生活的困顿。自乐与自宽,则展示了苏轼沦落天涯的随遇而安、旷达乐观。贬谪黄州,没有官俸的苏轼依靠什么生活?接下来,第四首小诗将给出答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七言绝句一一东坡。一二句:“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意思是说,雨后的东坡,月色清朗。集市上的人早已离开,只有山野的人闲步此处。“东坡”,是苏轼贬谪黄州后躬耕的一处荒地。“野人”泛指乡野之人,农夫。苏轼淡笔勾勒,把“东坡”搁置在一个特别的环境里,雨水洗
12、过它,月光照着它,突显出干净而清朗的境界。用行人与野人作对比,突出“东坡”位置幽僻。三四句:“莫嫌荤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意思是千万别去嫌弃这片坎坷不平的陡坡路,我,就是喜欢竹杖拄在硬石上响亮的声音。“荤确”,怪石嶙峋、坚硬的样子。“铿然”,形象声音响亮。一个“莫嫌”,一个“自爱”,前后对比,视坎坷为坦途,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豁达与乐观。整首诗句句写景,句句含情,融情于景,寓意深远。三、思考苏轼在外放杭州与被贬黄州期间,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有描写风土人情的,如新城道中二首,有抒情个人日常与情感的,如初到黄州东坡。仕途的波折,生活的苦痛,却意外地造就了苏轼文学创作的丰收。诗歌,成为他精神的
13、涅槃,情感的寄托。赵翼在瓯北诗话里评论苏轼的诗歌,认为他的诗歌有散文化倾向,放笔快意,一泻千里,不太注重炼字。比如“溪边委辔听溪声”一句,就含两个“溪”字,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你能在以上四首诗里找出别的例子,来印证或者反驳赵翼的观点吗?四、写法苏轼写诗,无一物不可以入诗,无一事不可以入诗。特别是他将日常生活,饮食起居、生平遭遇等融入诗歌的写景中,既丰富了景物的内涵,也给写景诗带来了全新的面貌。比如初到黄州,他将生活困顿,居无定所融入写景,“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住江边,打鱼吃;住山寺,吃竹笋,体现随遇而安,豁达乐观的精神。比如东坡,开垦艰辛,荒地贫瘠,他将叙事议论融入写景,“莫嫌
14、荤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莫嫌“与”自爱“对应。苏轼写景,常常融情于景,借景抒情。他特别喜欢写“雨J通过”雨“来烘托人物的情绪或者传递特殊的意味。比如新城道中(其一),“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写雨过天晴,烘托诗人出行的欢乐与愉悦。比如新城道中(其二),“细雨足时茶户喜”,直接写细雨足够,茶农欢喜。比如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写雨洗东坡,给东坡带来一片干净清新。”雨”在这里具有了象征的意味。苏轼写景,善于精选意象,营造意境。语言清新而蕴藉,平淡而隽永。具象而意象,有形而无形,可见而隐秘。显现出“象”与“意”、“景”与“我”、“显”与“隐”、“明”与“暗”的多重交织与重构。比如“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被称为神来之笔。“野桃”与“竹篱”的意象组合,高低错落,静中有动;“溪柳”与“沙水”的意象组合,俯仰生姿,动中有静。色彩淡雅明媚,在野桃的“含笑”与溪柳的“自摇”中,生出一番别样的禅意与禅味。另外,苏轼还在写景中加入典故,进一步丰富写景的内涵,表达人生的感慨。如“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运用了孔子派子路向隐土问路的典故,通过孔子奔走列国,坚持传道的形象,来暗示人生多歧路坎坷,激励自我奋发有为。